“花錢大手大腳,月光族,會享受。”這是很多長輩眼中,90后的典型特征。但最近,一份中國新經濟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布的《90后攢錢報告》打破了大家的刻板印象。
90%的90后每個月都有結余,80%的人會將結余進行理財;90后每月在余額寶攢的錢,是花唄賬單余額的4.5倍;90后平均首次理財年齡為23歲,比父母輩早10年;在消費上,90后還很摳門,會心疼8塊錢的郵費,15塊錢的會員,有人買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東西要三思,還有人為了多賺一個月收益,通過各種信用卡免費“占用銀行資金”。
這些數據都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據了解,之所以很多90后的理財習慣偏保守,主要是因為他們剛工作不久、資產積累還比較有限,害怕把僅有的積蓄虧損掉,所以不敢承擔太大風險。
其實,這是一種思維誤區,年輕人錯把手頭的金錢當成所有資產,卻忽略了自己才是最值錢的資產,想一想你未來每個月能賺多少工資,折算到現在,就是你本身的價值。就是說,每個人擁有的資產并不僅僅是存款、房子、股票這些所謂上的“金融資產”,還包括你未來的收入。
從這個角度來說,“健康是最大的本錢”,“你才是你自己最寶貴的資產”等雞湯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
從未來收入的角度來看,大部分人工作收入都是相對比較穩定的,有比較平滑的增長幅度,所以你自身的價值可大致視作固收資產。當然創業者或生意人另當別論,他們的未來收入就更像是股票了。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你是一般上班族又還不滿30歲,未來收入,就是“固收資產”占據了你總資產的大頭,因此即使把手頭上所有的金融資產都投向股票,整體面臨的投資風險也并不算太高。而對于60歲的臨退休老人來說,情況則正好相反,金融資產就幾乎是他們的全部。
所以,當你覺得10萬元就是你全部的資產,因此只愿意放在貨幣基金中的時候,重新思考一下:10年后,這10萬元在你的資產中占到多少呢?也許你就會做出不一樣的理財決策了。
蔣寒盡??蔣雯雯(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