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創新工場王詠剛:AI深水區人才需求將更加多元化
近日,由創新工場主辦的 DeeCamp 2019 人工智能訓練營再度開營。從2017年發起,如今DeeCamp已經走過三年,從最初招生的36人也已經擴展到現在招生600人,學員規模大幅度提升。
在導師整容方面,本屆訓練營請來了創新工場董事長兼 CEO 李開復,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和數學系教授、機器學習領域的世界級專家張潼,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人工智能領域世界級專家周志華,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俞勇四位重磅級導師,采用線上線下結合模式分別在北京、廣州、南京、上海四座城市展開授課,整體規模以及導師整容都很強大。
此前,億歐曾采訪了DeeCamp訓練營主要負責人——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與其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才培養以及DeeCamp相關細節(王詠剛:經濟下行期AI創業仍有機會,關鍵比拼看人才)。今年,記者再度走進創新工場,與王詠剛院長再次交流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AI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等話題。
北上廣南四城授課,產業開始主動擁抱AI人才
區別于往屆訓練營,DeeCamp2019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采用線上直播與線下當面授課兩種結合方式,同時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南京四地同時授課。
至于為什么選擇在這四地同時開課,除了為解決600名學員集中培訓所帶來人力、物力以及財力方面的倍增消耗以及管理難題之外,更多的還在于這四地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產業基礎基本成型。
王詠剛表示:“這四個地方有幾個特色。首先是政府對AI特別的重視,其次是這地方都有非常好的AI配套教育,著名的高校都在這幾個地方,而且這幾個地方的產業和創業環境都不錯。對于我們而言,我們開展這樣的一次培訓,不管是培訓招聘以及后續學生的輸出方面,都非常的有利于我們與這些地區的產業機構去開展合作。“
產業已經開始支撐AI人才的輸出,這是DeeCamp選擇分別在這四地開展規模化培訓的關鍵原因之一。而在具體的人才培養方面,根據不同地區產業環境的不同,DeeCamp在總體采用一套教學課程體系的基礎之上,也結合地方有一些細微的側重,南京以及上海地區金融產業更強,而且當地很多AI公司也是在為金融相關的領域去服務。所以在課程或者項目設置的過程中會更傾向于計算金融,而在廣州的課程就會比較偏自動駕駛方向。
強調運用AI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這在一定層面上決定了DeeCamp在具體的授課以及后期項目設定過程中更加的強調與當地產業的結合。在產業資源方面,目前訓練營引入了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等政府機構、Google、路孚特(Refinitiv)、瑪氏、軟銀、快手、滴滴、科大訊飛、華為、創新奇智、地平線機器人、飛步科技等20多個國內外產業合作伙伴。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前兩屆主要是與大型互聯網平臺以及純AI領域企業合作,今年的DeeCamp同時更引入了瑪氏這一類相對比較傳統的食品產業領域機構。據透露,而且在此次引入過程中瑪氏都表現出來了非常強烈的熱情,并且非常希望運用AI來解決他們的供應鏈預測、商品推薦等問題,并且認為這是他們未來業務一個非常好的增長點。
產業的成熟讓AI人才的培訓有了落地的支撐,而傳統企業開始主動擁抱AI的舉動也表明了AI產業發展已經進入深水區。
AI人才在B端需求很大,關鍵看梯隊建設
AI產業發展已經進入深水區,由于AI系統在訓練過程中對于數據的體量以及質量都有著極為明確的要求,而且訓練成型后在結合具體場景開展業務的過程中其也需要有大量的數據供給,同時目前AI技術的主要發力點就聚焦于解決重復勞動,這最有可能導致的一種結果便是——AI產業的發展也將會發展成為與互聯網產業相類似的被頭部企業襲斷的現象,其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針對于AI人才是否適合大規模培養這一問題,王詠剛給出的答案是:“本質上這取決于我們今天AI商業化落地的進展。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AI的主要發力點還是在于B端,如果AI能夠穩步的在其他垂直領域繼續落地,這對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除互聯網領域之外,目前AI在制造、零售以及醫療領域都還比較早期。假設說這些行業每隔一兩年都會有一個大的進展,這一件事就整體上AI商業化就會對人才有一個持續的需求,人才需求過剩的情況也就不會發生。”
當然,王詠剛也表示:“具體人才需求的多少,需求本質上也還取決于你的人才梯隊的建設問題,因為行業需求都是一個復雜人才結構的需求。產業不僅僅是需要懂AI算法的,可能還需要既懂AI又懂行業的人員,也需要既懂AI又懂產品的人,這種復雜的人員結構的需求,未來只會更多而不會更少。”
而針對于未來這種多樣化的人才需求形式,DeeCamp更強調培養學生的深度技能之外更能夠擴展學生視野的廣度,強調學生要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王詠剛特別對AI時代的產品人員以及技術人員技能需求做了進一步的解說:“今天大量公司的產品經理其實未必有技術背景,這只是他們對角色的分工或者定義的不同,一個做AI相關項目的產品經理,也許你并不是學技術出身,但至少除了產品的本身方法論和邏輯以外,你還要了解AI的基本規律。不能說一個產品經理在跟大家溝通AI的時候,說的都跟一個普通人說的一樣,而連AI對數據的數學建模、函數優化這些過程都不了解。當然在另外一方面,當AI能做一個事的時候,除了技術的角度,你還要能夠從業務的角度去想這個問題,考慮目標用戶、目標行業的需求。”
聚焦AI運用型人才,培養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
2018年,教育部在DeeCamp開幕上宣布要開設人工智能一級學科,隨后在今年四月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人工智能專業被列入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建設資格。
人工智能受到了高等教育重視,但是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深入產業的機會并不多。大多數在校學生更多的是做研究寫論文,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做研究的人員與做產品或解決方案研發的人員比例嚴重失調。DeeCamp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從最好的學生中,培養更多擅長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AI生力軍。
在具體的做法之上,DeeCamp首先在課程設置層面做出了創新。在開營前兩周,首先通過聘請大咖導師來幫助學生梳理一些基礎的技術、科研發展方向,讓學生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認知。隨后又通過聘請來自產業以及一線的研究員、工程師等來告訴學生相關技術在產業界應用的場景有哪些,運用了那些技術。
在知識梳理之后,這些學生馬上轉進為期三周到四周的項目實踐,由導師帶領,去處理工業界真實的數據與真實的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組團的方式來開展項目,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去設計、自己去安排,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扮演不同的角色解決真實環境當中的問題。
據王詠剛透露,雖然DeeCamp招生筆試題很多都是面向技術,但是也為產品和用戶體驗方面的同學留了一小部分空間。之所以留這一小部分的空間,這一目的主要就是為了讓未來的每一個團隊都能夠像真實世界中的工程小組或者產品研發團隊一樣,有一個豐富的角色配置,能夠集思廣益去解決問題。
王詠剛表示:“我們把DeeCamp當成公益的事情來做,給尖端的學生們一個了解世界、認知產業環境的機會,我們非常愿意去投入到這一件事情當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