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想和大家先討論一個現象。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寶馬和特斯拉的產品組合策略,有一點差異很大:
如果你是寶馬3系( F30)的目標用戶,最好不要患有選擇困難癥。理由是:除了動力差異外,太多不同的車身形式擺在你面前:
圖片來源:汽車之家
長軸、短軸、3系旅行、3系GT。如果再把同平臺的4系也算在內,那又加上了雙門Coupe、四門Coupe、硬頂敞篷......
而如果你是特斯拉Model 3的目標用戶,擺在你面前的車身形式只有一種:
沒有長軸/短軸之分、沒有Sedan/Coupe之分、沒有雙門/四門之分,更不用說GT、旅行車這樣的個性車型,特斯拉根本不給你選擇的機會。
不對,一個至今成立了16年、順利量產4款車型(Roadster、Model S/X/3)的車企,搞定多種車身形式應該不是難事。換個角度想,這事絕對比發射火箭容易多了。
也沒道理,Model 3今年上半年一共在全球市場賣出了12.8萬臺,單車銷量排名電動車第一位。除非你像霍頓一樣,始終對孫楊抱有怨念,否則沒理由不尊重比賽第一名。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特斯拉沒有像寶馬一樣瘋狂拓寬產品線?
智能電動車時代,“爆品化戰略”有機會擊敗“車海戰術”成為主流。
你可以理解為:長遠來看,一個車型級別內,單一車身形式搭配不同動力方案,有機會取代“多生孩子好打架”的衍生車型打法。
1、燃油車時代,傳統車企的車海戰術
如果只有寶馬自己在瘋狂拓寬產品線,那是個例。但BBA里的另外兩家,顯然沒讓寶馬自己孤獨下去。
還是拿3系這個級別舉例,奔馳的對策是C級長軸/短軸、C Coupe、C旅行。
奧迪在全球市場則祭出了A4、A4L、A4 Avant、A4 Allroad,和寶馬一樣,算上A5,又多了四門Coupe、雙門Coupe、軟頂敞篷三種車身形式。
不管銷量如何,寧可投入上億美金的重復性開發成本,也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分市場、廝殺到底。
這么干的好處是:無論你喜歡什么車身形式,最后都可以買一輛奧迪(寶馬/奔馳),讓利潤留在了他的品牌體系內。
至于壞處:車海戰術一旦玩不好,最終會造成大量開發資源浪費,這點在銷量上最容易體現。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內某幾家自主品牌,沒有BBA那么財大氣粗,卻比BBA還喜歡“玩命超生”。
如此多的產品組合,已經接近覆蓋20萬以下級別的所有市場,但銷量表現卻狠狠打臉。
數據來源:什么值得買
分析一下今年6月的銷量數據,可以得到這樣一組數據:
長安單月一共賣出了58330臺車,而光CS75、CS55、CS35、逸動新能源這4款車,加起來的銷量就有40557輛。
市場快速擴張階段,瘋狂擴充產品線的打法也許不會遭殃。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能促進銷量。
而一旦經濟形勢不好、市場又接近飽和的時候,以上策略玩不好就是在慢性自殺。
2、特斯拉的爆品化戰略
如果部分傳統車企的產品規劃策略可以總結為:玩命超生。從Roadster開始,再到Model S/X/3/Y,每個級別都只投放一種車身形式的產品,分別占據高端跑車、中大型Sedan、中大型SUV、中型Sedan、中型SUV市場。(乘用車市場)
2018年全年,Model 3在美國市場的銷量超過了寶馬3系、奔馳C級、奧迪A4中的任何一款,甚至接近于34C銷量的總和。
而到了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美國市場銷量已經非常接近奧迪的水平,兩家品牌的單季度銷量只差25臺。
在這背后,特斯拉的在售車型只有Model S/X/3 一共三款。奧迪在美國市場有多少款車型在售?不用上官網查了,直接告訴你:32款。
特斯拉與奧迪的單季度銷量只差25臺
對于以上銷量數據,你可以說美國市場不是BBA擅長的舞臺,但就算是在他們自己的大本營:歐洲市場(甚至全球市場也一樣),特斯拉今年上半年的市場占有率還是排名第一。(BEV純電+PHEV插電混動)
這么多的數據,雖然沒法直接證明爆品式戰略有多成功,但至少能說明一點:“優生優育”的打法,并沒有阻礙特斯拉的市場份額突飛猛進。
有人會說:這是因為特斯拉是一家新品牌,同時又闖入一個新的空白市場,所以爆品化戰略才奏效。
沒錯,當然有道理。但也要承認:特斯拉不僅是一家新品牌,同時也是一家智能電動汽車品牌。
3、智能電動車的屬性變化:菜和盤子哪個更重要?
也許是空間、動力、操控,也許是外形、內飾、配置......
除了傳統燃油車上的那幾點,還有兩點一定會加上:自動駕駛服務體驗、車內智能化科技體驗。
在這個過程當中,汽車的屬性已經潛移默化的發生了變化:
對于智能電動汽車來說,科技特性占整車屬性的比例一定會大幅上升。
這個趨勢,不用等到完全形態產品上才會發生。哪怕只是在一些初級形態的智能電動汽車上,你也可以發現端倪:
蔚來ES8的潛在用戶,免不了要關心一鍵加電的服務體驗。
天際ME7的潛在用戶,絕對不會對車內5塊大屏視而不見。
愛馳U5的潛在用戶,一定會了解可擴展電池包作用如何。
而等到智能電動汽車達到完全形態,當自動駕駛成為最主要功能、車內空間利用率又大幅上升時,同時再衍生出N種車身形式,意義還有多大?
- 相關標簽:
-
新能源汽車
-
電動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