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最極客,作者|東方亦落
又到了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日,從七夕的前一天開始,筆者的朋友圈就被秀恩愛的刷屏了:送花的、送錢的、共進晚餐的...內容五花八門不盡相同。而單身人士在狂吃狗糧的同時大概也不會委屈自己,逛個街、吃點好的、買些昂貴的東西安慰一些孤獨的自己,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今時代,什么都講究個“快”,就連找對象也是。但婚戀并非兒戲,所以想要高效又可靠地找到另一半,相親就成了頗受單身男女青睞的方式。
從表面上看,這種方式是將雙方的各項條件擺在明面上,然后再談其他,效率還是比較高的。但相親碰見“奇葩”的概率也很高,即使介紹人口中將對方夸成一朵花,可那并不客觀,很多時候見了面相處之后才發現雙方在精神層面不合。說到精神層面,很多人又開始研究八字、星座是否相合,頗具“玄學”色彩。
由于婚戀過程中存在種種問題,“基因相親”、“AI相親”應運而生,并且已應用于婚戀層面。對于婚戀方面存在著諸多痛點與難點的中國市場而言,這些加入新技術的方式也許能幫助到許多深陷婚戀煩惱的男女。但是“基因相親”、“AI相親”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并非無往而不利。
最近,日本政府公布了一份《少子化社會對策白皮書》,調查了近4000位20歲~40歲的單身男女不結婚的理由,其中“沒有遇到合適的對象”比率最高,占46.8%。在被問到會不會為“脫單”采取一些行動時,有61.4%的受訪對象表示“不會采取什么特別行動”。
由此可以感受到日本國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于婚戀沒有太過強烈的渴求,但是這種風氣造成新增人口下降,老齡化愈加嚴重,導致國家競爭力下降,中國現在開放生二胎,個中原因也與日本有相似之處。
在生活中,“單身”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有不少人是主動單身,但也有許多人是出于各種現實因素而被迫單身。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理應尊重不同的選擇,但也要對“單身一族”給予幫助。
于是,日本出現了“基因相親”項目。參加者需先繳納中介費和幾萬日元的基因檢測費,在匹配到基因最合適的那個人之后就會安排見面。見面時雙方不知道對方的一切個人信息,只憑借一張“速配卡”交流。速配卡上的數值如若大于70%,表示兩人相似度高,相容性低,如小于70%則相反。
這種標準依據的是怎樣的原理呢?早在1995年,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生物學家Klaus Wedekind做了“汗味T恤”實驗:讓44位男士穿上新T恤,再讓49位女士聞這些T恤選出她們喜歡的味道。結果表明女士們更喜歡與自己HLA遺傳基因差異大的男士T恤上的汗味。
在人類的免疫系統中,有一組名為HLA(白血球抗原)的基因,負責識別外來細胞,同時也決定身體發出的獨特氣味。HLA基因差異大的男女更容易相互吸引,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只要在已有的HLA基因庫中進行搜索,就能找到合適的婚戀對象。此外,男女HLA基因差異大,能夠刺激孕婦和胎兒需要的抗體,最大限度降低母體免疫系統攻擊胎兒的可能性,讓生產更加順利,而這樣的孩子更加健康,各方面素質也相對較高。
這并不是板上釘釘的結論,但基因配對之風已然興起。在瑞士,基因測試公司GenePartner在2009年就已推出類似的服務,該公司表示如果基因匹配的好,那么伴侶之間能更好地進行溝通,出軌幾率大幅降低,后代也更加健康。
在中國,復旦大學與上海金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在更早的2004年就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人類基因組測試結果,針對中國人的特殊基因推出了“基因相親”服務,當時還與不少交友網站有相關合作。
然而人是高級動物,人類找尋伴侶并不只是簡單的基因配對,我們有復雜的情感,有精神層面的追求,否則古往今來也不會有那么多動人的愛情故事了,而這些需求都是基因配對無法滿足的,此時就輪到AI“大顯身手”了。
在日本的《少子化社會對策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希望年輕人能夠通過AI匹配等方式提升結婚率。目前加入AI技術的婚戀軟件已然在日本流行開來,用戶只需提供一些基本資料,AI就能從大數據中找到匹配者。
當今社會,“忙”是顯著特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漸趨冷淡,交個朋友尚且困難,更遑論婚戀。與此同時,線上相親成了一種新風潮。2012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明,線上相親已成為熱度僅次于熟人介紹的婚戀途徑,而AI匹配機制恰好可以與對人們極具吸引力的互聯網中的“社交”元素相結合。
例如一款名為Dating AI的軟件,可以在獲取用戶對相貌的偏好之后,通過圖像識別與算法找到最佳匹配者;
2017年8月,谷歌推出了AI相親應用Belong。通常在社交軟件中,用戶需要與多個人聊天之后才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而Belong中的AI與機器學習技術會在用戶授權的前提之下自主分析用戶發布的文字、圖片、互動情況等數據,并為用戶推薦與自身喜好相契合的線下活動,大幅提升“脫單”幾率。
在生活中,許多自認為是“戀愛廢”的人缺乏交際能力與主觀能動性,通俗地講就是“懶”。針對這個問題,一款名為Connectidy的相親軟件甚至可以幫助用戶檢測聊天語氣是否合時宜。Connectidy中的AI助手Tone Analyzer會探尋不同情緒的句子,然后根據用戶自身的特質,向用戶展示最恰當的表達方式,這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一些不擅社交的人把天聊“死”。
在基因、AI這類先進技術的加持下,找對象準確率更高、耗時更短,在實踐中也收獲了正向的效果。例如日本愛媛縣從2011年起在集體相親活動中引入了AI技術對參與者進行篩選與匹配,而后相親成功率提升了16%。
以基因與AI為依據的相親,比八字、星座之類的“玄學”要靠譜,起碼它們基于現代科學,更加有跡可循。與其到現在已經泛濫的網站上輸入自己的生辰和星座做一些愛情測試,或匹配到另一些固定生辰和星座的人,還真就不如測一測自己的基因,或者把與自身相關的數據拿給AI分析一番。
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基因與AI相親的方式依然存在局限性。
要知道,人不只有基因,還有情緒、性格等等,只靠幾條基因就確定伴侶這種事還是不夠慎重。況且基因技術及實際應用層面尚不算成熟,許多理論也僅僅是停留于“理論層面”,仍需事實加以印證。
在價格上,基因配對也需幾千上萬乃至更高。這價格雖說不上是“天價”,但也絕不算親民,所以普及率不高,況且中國的人均經濟實力不及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所以基因相親尚且不是可以倚重的方式。
要說比基因相親更流行的應該是AI相親?;ヂ摼W和智能設備在中國的高速發展給這樣的相親方式提供了更為充足的條件,用戶在各類軟件平臺中也積累了足可供AI分析的個人信息。按照AI技術目前的發展速度,精準匹配已經不是什么難題。
真正的問題在于,AI認為的“合適”未必適合人類。
誠然,AI能通過海量數據不斷學習,為不同的人設立不同的標準。可在婚戀這件事上,“愛情”是基礎,而愛情更多的是產生于情緒、精神層面的一種“化學反應”,這種反應成因復雜且難以預估。
AI對大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是客觀理性的,可愛情偏偏是主觀感性的。況且在提供關于自己的信息時,人們往往出于自我美化和修飾,提供的信息通常失真,看看現在多少人在社交網站上發張照片都得經過10級美顏加濾鏡,就可想而知為了找對象而提供的個人信息在可信度方面有多少了。
即使人們上傳的都是不加矯飾的真實信息,AI能夠分析出的也只是基于這些信息之上的形象,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人品、心性、精神層面的特質是AI無法獲知的。而且用AI來進行匹配相親,就好比現在相親市場上有些大爺大媽為兒女找對象列出的那些硬性條件:身高180、博士、公務員等等。
就算是找到了所有硬性條件都符合的那個人,戀愛和婚姻就一定會幸福嗎?這個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人對另一半的需求也千差萬別:有人在乎容貌,有人在乎物質,有人在乎人品...但真正能令你心動的未必是對方有多成功,或許僅僅是“那天下午陽光很好,你穿了一件白襯衫”。而能夠維持婚姻的也不完全是那些硬性指標,更多的是雙方的生活方式合拍、性格互補、價值觀一致與真心相待。
反過來說,就算對方是條件優質的成功人士,你也可能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者對方的一些壞毛病而無法忍受對方。所以就算AI當初的匹配率是99%,最后導致婚戀關系不可挽回的導火索也許恰好就在那不匹配的1%中。
誠然,戀愛與婚姻需要看硬性條件,古代講求“門當戶對”并非毫無道理,但一切向標準看齊的婚戀方式注定弊大于利?;蚺cAI當然可以給出一定的參考標準,但是由于人不可能如研究數學問題那般嚴謹地對待婚戀,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情緒變化等因素是基因不能決定的,也是AI不可預料的。
根據過往的經驗來看,往往最后能成為夫妻的未必是各方面條件都最合適的,許多時候兩個外人看著極不合適的人卻能過一輩子。因為感情這東西委實無法預料,更無法用所謂的“指標”去框定。
總的來說,基因和AI在當下的婚戀依據中還是比較靠譜的。但人不是擺設,不是機器,不是可以直接下定論的生物?;蚝虯I當然可以作為婚戀的參照,但完全依賴幾條基因或AI則不可取,命運是注定還是偶然?也許兩者都有,但在這交錯的命運中,唯一不改變的,就是不停改變,故而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盲從盲信”都不是正確的選擇。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