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注:本周一,據《晚點LatePost》報道,在其獲取的一份私下一級市場股票交易文件中,美國眾創空間初創公司WeWork估值腰斬,從此前媒體披露的470億美元被降到231億美元。
報道中也表明,據美信金融美國合伙人Sunnie Li介紹,上市前買賣老股屬于正常現象,是私下提前退出的一種方式,賣家標價不代表公司態度,也不代表上市定價。但是估值腰斬的確印證了此前業界對WeWork估值的質疑。
WeWork創始人 Adam Neumann(本文中文譯為“諾依曼”)于今年4月在一份聲明中透露,WeWork已于去年12月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了招股書,當時有相關人士表示,WeWork的IPO預計將成為僅次Uber之后最大的一個。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判斷,在于WeWork自成立以來曾進行了多輪融資。
2016年3月,在聯想控股和弘毅資本牽頭的一次融資中,WeWork的估值已經達到了160億美元;2017年,軟銀宣布最多注資40億美元,WeWork估值超200億美元;2018年7月,WeWork宣布中國WeWork獲得由摯信資本、淡馬錫控股、軟銀集團、軟銀愿景基金及弘毅投資領投的共計五億美元B輪融資;今年1月,軟銀再次對WeWork增資60億美元,這項投資包括軟銀2018年40億美元資金的承諾(10億美元的可兌換票據和30億美元的認股權證)。
至此,WeWork的估值已經高達470億美元。
騰訊財經報道,專家對WeWork估值的質疑主要是因為公司不斷增加的虧損,另外從業績上、模式上還是從同類公司的對比上,WeWork的估值也很難有說服力。
公開數據顯示,財報營收來看,WeWork2019年Q1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收入達到7.283億美元,同比增長113%。但從利潤上,2017年WeWork2虧損達到了9.33億美元,2018年虧損為19.3億美元,同比擴大了106%,2019年Q1 WeWork的凈虧損額收窄至2.64億美元。截止到目前為止,累計虧損達到19億美元。
至于WeWork的運營模式,它的主營業務是共享辦公,基本模式是公司首先長租商業地產,然后再以短租的形式租賃給初創公司,賺取長租和短租之間的價差。今年二月,WeWork宣布品牌更名為“The We Company”,將建立WeWork、WeLive和WeGrow三條不同的業務線,擴展WeWork目前在以下領域的努力。
據了解,從2018年開始,WeWork就進行了多元化的業務嘗試,例如推出WeLive品牌,準備進軍住宅租賃市場;另外,WeWork也推出了全球房地產收購與管理平臺ARK,該平臺將專注于全球門戶城市和高增長二級市場的房地產資產收購、開發與管理,這一平臺啟動的資金規模為29億美元。一邊是共享辦公利潤疲軟,一邊是不斷加碼的業務拓展,這或許正是WeWork虧損的原因所在。
WeWork創始人和CEO諾依曼的一些做法,也讓投資人對WeWork持懷疑態度,今年7月諾依曼還陷入了“套現”傳聞。根據TechCrunch 7月份的報道,創始人兼CEO諾依曼在IPO之前已經從公司獲得了超過7億美元的資金。2018年諾依曼也曾對外吹噓過他本人出售1億美元WeWork股票的經歷。
還有資料稱,WeWork在曼哈頓開辦了一所名為WeGrow的私立小學,并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生產沖浪泳池的公司42%的股份(諾依曼十分喜歡沖浪),其還在近兩年投資了很多和WeWork主營業務關聯性沒那么強的公司,引起爭議。
另外,諾依曼還被指利用WeWork“牟利”,根據公開記錄和知情人士的說法,自從9年前創立WeWork以來,諾伊曼一直在房地產領域大舉投資,至少花了8000多萬美元購買了至少五套住房,這些房產有的會租給WeWork收取租金。他的其他投資包括商業地產和初創企業的股份,包括一家醫用大麻公司。
今年3月,WeWork宣布裁員大約300名員工,約占其員工總數的3%。受裁員影響的部門包括美國WeWork的工程技術團隊、產品和用戶體驗設計部門。裁員的理由是公司在新一輪招聘計劃之前的調整。而今年WeWork又宣布計劃增加6000名新員工。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