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速覽】

電視機、收音機、洗衣機……
拆了裝,裝了拆,拆了再裝。
圖啥?好玩。
如果調皮是男孩子的天性,那么小小的李牧然似乎把它貫徹得很徹底。
8歲那年,父親送了他一個鋼鐵俠玩具。酷酷的外表和精密的組裝,讓他突然發現:“咦,原來還可以這樣!”
童年是一個人的人生底色,經歷過的很多事情都會慢慢成為潛意識里模糊的存在,伴隨我們一生。
25年之后,他創業了。
帶著腦海里那個始終鮮明的鋼鐵俠形象,再次出發,試圖去改變些什么,平凡人的“英雄夢”——想著很難,做起來好像也沒有那么難。
2015年,尖叫科技成立,專注機器人外骨骼研發。
“怎么就取了尖叫這個名字?”
“我想要讓我們做的事情是能讓人尖叫的,不一樣的東西。”
2017年4月,尖叫科技拿下3000萬元pre-A融資。
“算是完成你小時候那個模糊的鋼鐵俠夢了?”
“沒有,現在才剛剛開始。”
第一次見李牧然是在浙江省雙創周的論壇上,作為主講嘉賓,他給在座的人講了一個“很未來”的故事。
“除了腦袋,其他地方都可以用鋼鐵器械代替,需要的時候就像衣服一樣穿上它,你可以舉起100公斤的東西,不用了就脫下來,然后它可以變成一個機器人,陪著你去公園里散步,陪你聊天,有危險的時候保護你。”
的確“很未來”,但遠嗎?不遠。
李牧然和他的團隊就是在做著這件事。
“內功”練得差不多,該出招了
待人溫和,處事干練。這是幾次接觸下來,最直觀的感受。而比起“創業者”這個身份,他本人似乎更喜歡把自己定義為一名“極客”。
即便到現在,他家里依舊放著電烙鐵,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拿上它自己動手“吭哧吭哧”倒騰出一些小玩意兒。
5年前,李牧然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現在的合伙人李響,同樣有極客熱情的兩人“相見恨晚”,都想要抱著創造、好玩的初心去研發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出來,于是,兩人組了近10人的團隊,一起成立了“極量智能實驗室”。
100年無需更換的核電池、無人機、可以吞到肚子里的機器人膠囊…很多有趣的小項目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做成了。
直到兩年前,覺得“內功”練得差不多了,李牧然才正式成立了尖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開始真正走入市場,去找更大的發展空間。
今年4月,拿下3000萬pre-A融資之后,很多投資人一下子看到了尖叫,甚至把它標定為“AI黑馬”,相信不用多久,它一定能沖出來。
但其實李牧然心里很清楚,他和他的團隊已經在AI這條路上走了近5年,比起那些見勢而起的投機創業者,他們有足夠的底氣去玩出更多前沿的東西。
腰部外骨骼產品
太多人在借著AI的噱頭搞忽悠
個性推薦、智能助理、人臉識別…一提到“人工智能”多數人潛意識里會覺得那是一件酷炫,離自己還有一段距離的事,但其實它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還渾然不知。
今年5月,AlphaGo大敗柯潔,人們開始驚呼:“AI來了,完了,人類要被取代了!”
取代?這似乎是當下,人們一提到AI就會馬上想到的詞匯,在還沒有真正弄清楚什么才是AI,怎樣的產品才是市場所能接受的之前,這些擔心有必要,但似乎還為時過早。
2016年之后,隨著呼聲持續高漲,市場上的確出現了很多所謂“人工智能”的產品。一聽很厲害,但真能幫消費者解決難題嗎?不見得。不久前甚至還出現過,“人工智能還是人工智障”一類的調侃說法。
大家都在喊“工業4.0”,也都覺察到BAT早已經開始布局AI領域,但究竟什么才是AI?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定論。
李開復在《人工智能》一書中站隊:“無學習,不AI。”給出:“深度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結論。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去看尖叫科技的產品,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它可以由智能硬件升級成AI產品。
“現在很多所謂的AI產品其實都是偽命題,打著一個AI的噱頭,但實際上給不了用戶很好的體驗。我們的產品的確用到了很多非結構化的數據,改變了傳統的邏輯和算法。”
聊到什么才是真正的AI時,李牧然抿著嘴巴頓了頓,然后給出了上面的回答。
下肢外骨骼產品
AI太像人 反倒不好
尖叫科技目前切入的是健康醫療領域,主打的外骨骼產品有兩款:腰部和下肢。中風、脊柱損傷或是存在行走殘疾的人群可以借助它做康復治療,縮短治療周期,甚至助力他們重新站立行走。
從智能硬件升級為AI產品,關鍵的差異點體現在“深度學習”能力上。以下肢產品為例,在穿戴上它的第一分鐘里,可能會感覺人被設備帶著走,笨重不協調;第二分鐘,感覺身體和它同步,能配合行走;第三分鐘,它似乎能先一步知道下一步的動作,驅動關節去完成行走動作。
通過多種傳感器相互配合,輔以內部算法,設備可以感知人體的行動變化,通過個人數據的積累和醫療康復方法的結合,越來越“懂你”。
由于動力系統和材料都是自己開發,尖叫把設備的重量盡可能降了下來,現在整套設備重量在7公斤左右,和市場上同類產品相比,它的重量輕近三分之二。
AI意味著“擬人”,從長遠發展來看這種定義沒有問題,但目前國內的AI技術還處在初期,運用場景還很有限。如果真的要用它作為一項新時代的技術去引領新一代革命,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所以,AI時代前面還需要加上“狹義”兩個字,在這個階段,它更強調的是工具性,在某個垂直領域的確能解決問題,夠接地氣,至于擬人程度有多少,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
作為國內最早投入到AI領域里的人,對于這點,李牧然看得很清晰。所以,即便有不錯的團隊,也有前沿的技術,但是他就是“死磕”在醫療外骨骼這個領域,不去刻意做“擬人”的事。
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康復醫院的缺口近6000所,8000多萬殘疾人士,3000多萬肢體殘疾患者;2020年中國老年人將接近2.5億。所以,在家居、養老、康復領域,未來的需求量都非常大。
“那些殘疾人想要站起來的渴望很強烈,我幾乎每時每刻都感受得到。這讓我慢慢覺得,做這件事不只是創業這么簡單,而是一種使命。”
在研發產品的過程中,李牧然接觸過很多有康復需求的患者。不止一次,他半夜也會接到患者給他發的微信消息,建議他在哪款產品的哪個功能上是不是可以再做一些新的調整。
這些渴望的力量,讓他在科技的興趣之外,有了新的動力。
按照現在的發展節奏,李牧然規劃今年下半年實現批量化成產。而尖叫最終想要實現的是“成為一個人體運動平臺”,做好構架設計,提供模塊,用開源的方式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一起來做這件事。而客戶只要穿上機器外甲之后,可以享受到各種各樣的運動服務。
“只要有大腦就可以,其他的都可以交給我們。”
“實現這一步規劃,你預計還有多久?”
“5年左右,我們的迭代速度很快。”
說起未來的規劃,李牧然眼睛亮亮的,這種期待和商業、盈利無關,就是對新科技的純粹渴望。
嗯,很李牧然,也很極客。
李牧然接受《接力浙商》專訪
寫在最后
鋼鐵俠,超能力。
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誰潛意識里不曾有過這樣的“英雄夢”,有的人把它當成了一個自嘲的笑話,一笑了之;而有的人認了真,并找到了方法。
我們不再去爭討民企所謂的“原罪”,在創業成為熱潮的當下,的確有很多有意思有價值的項目沖了出來,“可能”成為一件觸手可及的事。
創業最吸引人的地方或許就在于,你覺得這個世界還不夠好,而你有能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重建一些什么,讓它和你想象中的樣子越來越像。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2021-12-06 接力浙商發布了 《年終重磅 新時代榜樣大集結 2017接力浙商年度創變者評選正式啟動》的文章
2021-03-25 接力浙商發布了 《“風雨送春歸”浙江青年創業學院17/18/19/20期集訓營畢業派對》的文章
2021-03-24 接力浙商發布了 《“風雨送春歸”浙江青年創業學院17/18/19/20期集訓營畢業派對》的文章
2020-11-30 接力浙商發布了 《老爸評測魏文鋒:沒有人設,我就是隔壁老魏》的文章
2020-10-26 接力浙商發布了 《2020年首屆“青鴻鵠”長三角數字經濟創業創新大賽圓滿落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