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谷
來源 | 中國光谷
編輯 |?遙遠
7月26日,光谷又迎高光時刻!
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在《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系列報道中,紛紛聚焦光谷!
▲?光谷黑科技專題片驚艷亮相,長達1分34秒
武漢光谷是全國聞名的,可以說光谷引領著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武漢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光谷絕對是嘆為觀止。接下來我們趕緊來先睹為快吧~
這束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根實用光纖,一根比發絲更細的光纖可以讓近300億人同時通話;在光谷,全球首款虹膜生物識別芯片眨眼間便能身份識別;全國首個紅外探測器芯片使攝像頭夜視距離提高至300公里;中國首顆40納米高精度北斗導航定位芯片集定位與通信于一體,為人工智能提供解決方案;全球首創空中造樓機,4天蓋起一層樓;光谷磁控膠囊胃鏡系統機器人的問世,讓國人做胃鏡不插管的健康夢想成為現實。
……
還有不少光谷元素
在湖北篇報道中精彩亮相~
▲?《人民日報》版面截圖
《中部崛起 創新高地》
中部崛起,創新先行。源遠流長的荊楚文化,賦予湖北人民“敢為天下先”的開拓奮斗精神。近代,這片土地上辦工礦、修鐵路,成為民族工業的搖籃;改革開放后,這里見證了我國第一根光纖問世,形成了“芯屏端網”萬億級產業集群。當前,湖北“萬企萬億技改工程”扎實推進,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動能澎湃,科教優勢資源潛力不斷釋放。
▲?1979年,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的光纖誕生。
《武漢光谷——“一束光”照亮一座城》
在中國的創新版圖上,光谷,也即武漢東湖高新區,地位舉足輕重。這塊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和最大的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先后孕育出8萬多家企業、43家上市公司,是湖北省當仁不讓的經濟最為活躍區域。
第一根光纖在這里誕生
光谷起源于一根小小的光纖。“當時我只是想著中國人要有自己的光纖通信,跟上世界科技潮流,沒想到現在中國已經成了世界光纖強國。”撫今追昔,87歲的“中國光纖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感慨不已。
1976年,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一個簡陋的實驗室里,時任研究二室副主任的趙梓森用“土法上馬”拉出了一根長度為17米的“玻璃細絲”——中國第一根光纖誕生。此后趙梓森及其團隊不斷革新工藝,終于在1979年成功拉制出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每公里損耗只有4分貝的光纖。
從一開始便走上自主創新道路的中國光通信行業,深知核心技術必須立足自身。趙梓森介紹,武漢郵科院與美國人合辦的長江激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1981年由中方主導研制出我國第一個享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波長半導體激光器,擺脫依賴美國技術的歷史;1982年底,中國第一個光纜通信實用化系統“八二工程”全線開通,連通武漢三鎮市話網,標志著中國進入光纖數字化通信時代;1993年,全長3046公里的“京漢廣工程”完工,跨越北京、湖北、湖南、廣東等6省市,是當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架空光纜通信線路。
自主創新推動信息產業升級
2001年,中國光電子產業基地確定落戶武漢,“武漢·中國光谷”正式誕生。
在我國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中,自主創新始終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時至今日,創新已成為光谷光通信產業的“發展之魂”。
從武漢郵科院到改制而成的烽火科技集團,幾乎囊括中國光通信所有“第一”,已在光電子器件、光纖接入、光纖光纜、光網絡產品方面進入全球前五強。過去5年,該公司累計申請專利超3500項,新增14項國際電信聯盟標準,3年4次在“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傳輸”領域打破世界紀錄。
2019年初,烽火在國內首次實現1.06Pbit/s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空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可以在1秒之內傳輸約130塊1TB硬盤所存儲的數據,相當于近300億人同時通話。
去年7月,烽火科技和大唐電信聯合重組,成立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加快推進移動通信、光纖通信、集成電路等技術深度融合。中國信科集團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介紹,該公司堅持將每年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推動中國光通信實現從“與發達國家差距最小的領域”向“部分領域實現全球領先”的轉變。
靠品牌匯聚萬億產業集群
在光谷,由一根光纖發展而來的光通信產業鏈上,已經匯集了上千家規模企業,成為中國參與全球光電子競爭的知名品牌。其中,1988年趙梓森作為主要技術專家主導和設立的長飛公司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預制棒、光纖與光纜供應商,去年7月成功在上交所上市。
目前,光谷的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國內市場占有率50%,國際市場占有率25%。
從“光”出發,光谷現已形成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高技術服務等五大千億級主導產業,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數字經濟兩大新興領域也在蓬勃發展,“互聯網+”企業達1800余家,一個“芯屏端網”的萬億產業集群逐漸成形。
“接下來,光谷將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聚集人才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為自主創新、核心技術突破提供全面保障,打造‘世界光谷’。”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汪祥旺說。
▲?《新華社每日電訊》版面截圖
“芯”“光”璀璨,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一根細如發絲的光纖,可以同時容納多達135億人通話。
從40年前誕生中國第一根光纖起步,到2001年中國光電子產業基地落戶武漢、武漢光谷正式誕生,再到匯聚23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武漢光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發生產基地,僅光線光纖就占據全球25%的市場份額。
“光谷的發展變遷,是湖北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個典范。”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說,矢志創新,湖北發展的動能十足、氣場十足。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128所高校、2158家科研機構、70多名院士、50多萬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大學生、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是中國重要的創新資源富集地。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湖北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眾多的優勢,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湖北加快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如今,這里有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北斗芯片;這里有中國第一個大規模生產存儲芯片的武漢國家存儲器基地;這里有全球第一大光纖和預制棒供應商長飛公司;這里有由中建三局研發,以高效節能的絕對優勢領跑全球的“空中造樓機”……
放眼世界,展示“中國跨度”,“湖北建橋軍團”在30多個國家設計建造了近200座特大橋。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自明介紹,中鐵大橋局已成為世界上設計建造橋梁最多的企業。
提升“中國速度”,世界上標準最高的高鐵在湖北設計。鐵四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再秋說,時速486公里的高鐵運營試驗世界紀錄留下了湖北印記。
一組數據,成為湖北創新發展的直接見證——2018年,湖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6653億元,比1996年增長了92倍;依托國家存儲器、商業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等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湖北還打造了“芯屏端網”聯動發展的產業生態。
▲?《光明日報》版面截圖
勇立潮頭,爭當發展先鋒
從近代的“漢陽造”,到武昌城頭辛亥革命第一槍;從聘請第一位“洋廠長”,到制定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國標準”;從漢正街演繹“天下第一街”傳奇,到“中國光谷”三十而立再出發。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武漢始終和著時代的節奏,勇立潮頭。
改字當先,篳路藍縷。武漢東湖高新區從一根光纖起步,30多年來,逐漸形成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五大千億級產業,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數字經濟兩大新興領域蓬勃發展。23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匯聚光谷。
東湖高新區的“芯屏端網”萬億級光電子產業集群、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智能汽車生態圈、陽邏新港……探索自主創新道路的武漢,成為湖北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增量崛起、推進產業融合推動變量突破的生動注腳。2018年,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6653億元,比1996年增長了92倍。
▲?《經濟日報》版面截圖
激活創新創造新引擎
從40年前武漢郵科院的一根光纖起步,到2001年中國光電子產業基地落戶武漢,武漢光谷正式誕生,再到如今匯聚中國信科、華為、小米等23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武漢光谷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光電子產業基地,僅光纖就占據全球25%的市場份額。光谷的發展歷程是湖北以科技創新引擎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近年來,湖北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眾多的優勢,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2018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6653億元。依托國家存儲器、商業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4大國家級產業基地,打造“芯屏端網”聯動發展的產業生態。湖北的發展呈現出高“顏值”、好“氣質”。
▲?《科技日報》版面截圖
數據跑得快,全靠光纖帶。一根根細小的光纖傳輸著便利生活,也織就成偌大的網絡強國。
談到光纖,就不得不提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43年前,我國第一根光纖在這里誕生,從一根光纖起步,到2001年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落戶武漢,武漢·中國光谷(簡稱光谷)由此而來。
近年來,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應用快速興起,如何解決網絡數據流“井噴式增長”難題,成為全球信息通信領域競爭高地。光谷作為我國光通信領域核心研發基地,持續在“超大容量、超高速率、超長距離”光通信傳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
2014年,首次實現一根普通標準單模光纖C+L波段100.3Tb/s容量傳輸實驗;2015年,傳輸容量突破200Tb/s,同年“三超”技術實現商用實踐;2017年,實現560Tb/s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空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在一根光纖上滿足135億人同時通話;2019年,傳輸速度已達1.06Pbit/s,可實現一根光纖上近300億人同時通話。
大膽創、大步闖,這束光見證了光谷的發展歷程,展示了“光谷速度”,是湖北科技創新的真實寫照,更是中國光谷奔向世界光谷的動力之魂。
從零到世界第一
不創新、不敢闖,無光谷。
“玻璃絲怎么能通信?趙梓森,不要胡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回憶說,當時通信領域的研究員大多在研究“電”,而他轉向研究“光”,讓很多人不解。
想法易,實踐難。沒錢、沒人、沒項目,做實驗的地方也沒有,趙梓森認準了光纖通信,克服困難,跨出創新第一步。
趙梓森多方游說,在單位辦公樓一樓廁所旁改造出一間實驗室,找來年輕同事幫忙,用電爐、試管、酒精燈等簡易實驗設備,采取最簡單工藝和最基礎原料,一年多時間重復數千次試驗,最終得到了高純度石英玻璃。“土法上馬”,自制設備,利用舊車床和廢舊機械零件造出一臺光纖拉絲機。
三年努力鉆研,1976年,趙梓森做出了我國第一根光纖。隨后,光纖通信成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我國光纖通信技術駛入“快車道”,光谷逐步開啟追光之旅。
一束光成就一座創新之城。光谷秉承創新基因,從零起步,勇攀世界第一。現在,光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制基地、全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光谷光纖光纜占全國市場66%、國際市場25%,銷量世界第一,培育出中國信科、長飛光纖、華工科技、華工激光等全球知名的行業領軍企業。
科技供給全球化
敢闖“禁區”,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政策紅利,匯聚科技產能,光谷勇于第一個吃螃蟹。
2012年,武漢東湖高新區發布“黃金十條”,在全國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轉化收益70%歸研發團隊,打破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的限制。2013年,武漢光電工研院推動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系統(MOST)知識產權組以1000萬元價格掛牌交易,創下科技成果轉讓標底國內最大、個人及團隊分配比例最高的兩項記錄,成為部屬高校掛牌轉化科技成果首個案例。
武漢光電工研院依托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研發資源,聚集健康光電子、能源光電子、信息光電子和工業光電子等產業領域,旨在踐行國家戰略,打造“國之重器”。該院總結MOST案例實操經驗,摸清成果轉化存在的堵點和卡點,6年來,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34個,成果轉化金額超過2.9億元,培育企業超過110家,其中一半來自高校科研團隊。
“破除人才壁壘,提升科研人員積極性,提高科技有效供給。”武漢光電工研院總經理韓道說,未來光谷必然是國際化的。他認為,科技源頭、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場都帶有全球化屬性,越來越多的國際頂級科研機構和科技人才選擇光谷。為此,工研院將竭力當好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服務員,建立光電子全球創新網絡,利用全球人才智力資源在光谷落地轉化,同時,推動高端人才在企業和科研機構雙向流動。
萬億產業鏈聚集
一路走來,光谷“追光逐芯”。三十年如一日布局光電子信息,十年磨一劍緊盯芯片。
2018年,光谷再推“新黃金十條”,讓教師與高校共享職務成果所有權,改革重點瞄準了更為敏感的“成果所有權”。改革舉措疊加,直接帶動光谷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僅去年,光谷已推動35項“卡脖子”技術攻關獲國家重大項目立項,舉辦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17場,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70億元。
去年底,圍繞湖北省“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戰略布局,東湖高新區確立“謀劃2049、規劃2035、計劃2021”“三步走”邁向“世界光谷”的戰略安排。
“法無禁止皆可為。”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陳平如是說,堅持自主創新,大膽地先行先試,體制機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到2021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集群,到2035年,進入全球高科技園區前列,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潮涌奔騰,會當擊水三千里。“三十而立”的光谷踏上新的時代征程。
- END -
“創新光谷”為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局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