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巴耳渣渣(ID:baerzhazha),作者|巴耳查
很多C2M服裝定制公司,都沒有所謂的量體師、著裝顧問等上門服務的銷售人員。他們更多是通過人工智能AI技術,在線獲取用戶的身體數據,然后直接進行定制。
那么,這類公司的商業模式到底是怎樣的呢?
確實,很多C2M服裝定制公司,其實都是借助AI量體,采取電商直銷的模式。以MatchU碼尚為例,這家公司介紹,其自主研發Vega system—基于亞歐美4000萬人體凈尺寸的大數據,AI持續學習人體特征與尺碼間的計算方法,實現了3分鐘非接觸式遠程在線量體:用戶在手機端輸入身高、體重,并勾選4項身體特征,Vega即可計算出人體凈尺寸。
碼尚方面提供的數據是,這種測量方式準確度已達到98%。當然,數據是否可信,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今天的議題是:AI化的C2M服裝定制模式,如何實現商業閉環?
隨著5G、AR、AI等技術的發展,“無人化”已經成為企業節約成本和標準化生產的主流選擇。C2M服裝定制也一樣,在眾多企業為下游渠道繁重的銷售提成和飛單苦惱時,已經有企業選擇用AI完成量身定制。
對于此,行業就形成了兩大陣營。贊成量體師上門服務的一派認為:未來,人才是商業的入口。
量體師就是用戶的衣著顧問,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不簡單的是客戶關系而是那種“我有需求,剛好你很專業”的平等的朋友或者顧問關系,而這種關系的建立帶來品牌對用戶強大的黏性。
上門量體后,用戶與量體師建立了一對一的聯系,所有的下單、跟單、退換、復購都由量體師與用戶建立的信任而完成。在這個人人都是線上“熟人”的時代,見面服務產生的價值也是線上無可比擬的。(來自獵云網)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來,企業的成本確實很高。在我接觸的一些C2M服裝定制企業中,他們的獲客渠道,一般都是公司的微信公眾號、官網,以及其他形式的廣告投放。
做一個場景模擬:比如,你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則廣告,點擊進去一般會遇到兩種情況:
第一種,量體師上門服務。你需要事先輸入需求、然后等所在城市的量體師主動聯系你,兩人約好一個時間后,她則帶好裝備上門為你量體。
第二種,AI量體。你只需要輸入自己的基礎數據,即可坐等衣服寄來。
先看看兩種情況的用戶意愿度:
第一種情況,其實考驗的是時間和社交意愿。用戶在購買你的定制服裝時,是否愿意等待中間這一段與量體師Face to face 的時間。另外,用戶是否愿意與一位陌生的量體師交流。已經有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在線下與非興趣圈的陌生人交流。
當然,在初期一段時間,上門服務也被有些企業叫做“美女經濟”。他們主打的其實是美女上門服務,這對于很多男性來說,可能具有一定的好感度。
第二種情況,其實考驗的是AI的精準度。目前市面上對AI量體數據精準度的說法不一,但大多都上了90%。只是作為一個新用戶,他是否相信你這個數據?信任,是影響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
此外還有專業的推薦。面臨選擇的時候,新用戶大多是沒有主見的。什么顏色好?什么款式好?怎樣的領口更主流?這些是AI答不上來的,但量體師可以通過每個人的體型、工作和日常愛好,憑借自己的經驗去提供合理的建議。
到底選哪種模式?具體看用戶的微粒需求。
其次,我們看看企業成本:
很明顯,量體師的成本會更高。企業在朋友圈打廣告,他必定會有一筆廣告費用給到微信社交廣告的賬戶。其次,擁有量體師銷售團隊的公司,還要將一定比例的銷售收入以提成的方式給到量體師。這筆錢,是長期持續的輸出,并且直接跟收入掛鉤。
AI類公司呢?他們有一項AI研發費用。這筆費用在最開始可能會高于量體師成本,但只要技術成熟,這筆錢會慢慢攤薄到后面的銷售中,收入增長越快,成本稀釋就越加迅速。
這樣來看,AI化的C2M服裝定制,應該毛利率更高。
那么兩種模式的市場表現如何?我通過網絡資料找了幾家代表,雖然在時間和品類上都不具備對比性,但至少能給大家一個宏觀印象:
2017年12月資料:量體師模式的量品:復購率達到50%~60%,月訂單量在1500件左右,主打399元、499元襯衫銷售。
2018年3月資料:?量體師模式的衣邦人:西服套裝在2000-16000元不等,成交訂單量均價在4500元左右,7天無理由退貨退款,一年內保證后期服務,目前衣邦人退貨退款率在1.5%左右。此外,2017年9月美通社報道,總復購率超過50%。
2018年9月資料:AI模式的MatchU碼尚:每個月的訂單量為9萬+,客單價是200元+(客單價會根據季節而變化),復購率是30%,售后率不到3%,退款率不到1%。
從數據來看,AI化的C2M服裝定制復購率其實較低。總結原因,也就是上述幾點了,量體師可能在服務上更專業,從而導致定制的產品更受用戶滿意。
只是,在人口紅利消逝的當下,復購率直接影響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AI化的C2M服裝定制公司如何讓才能夠在當下的流量環境下實現更高效呢?這里的高效,可以粗略地理解為用更低的成本,獲取更多的流量,且換取更大的ARPU。
商業閉環在哪里?
效率是商業的本質。只要一家公司實現高效的運轉,就算是當期現金周轉的高效,也能夠實現持續增長。從這方面來說,我們可以認定他打造了一個完善的商業閉環。
從本質上來,AI化的C2M服裝定制,和傳統電商差不多:都是在線上獲取流量,然后通過流量變現。“流量即渠道”的邏輯,一直說得通。
這就回到了傳統電商的玩法,通過ROI(投資回報率)的思維邏輯,向互聯網的托拉斯集團買流量。可惜的是,2014年之后,電商平臺日流量超過2億便再無真正的用戶增長。其中,有心人總結,商家GMV達到1000萬元時,向平臺支付的流量費用不低于150萬;而GMB突破1億元后,流量費用可達4000萬元。
傳統電商的人口紅利見頂了,盡管現在大談下沉市場,但C2M服裝定制在這塊市場還沒有堅實的用戶基礎。所以,這批企業在阿里系、京東系等地方,獲取流量只會越來貴。
當然,也會有人談到以微信為代表的去中心化渠道。根據數據分析公司Quest Mobile統計,目前中國11億手機用戶3成時間花在微信和QQ上,大約是在電商里所花時間的10倍。
所有人都往微信跑。一年時間里,京東在微信收獲了大約1000億元的市場;淘寶客收割了近4000億元。在這個體系里,AI化的C2M服裝定制公司該怎么玩呢?
微信朋友圈廣告時最常見的。在這兩年里,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衣邦人、MatchU碼尚的朋友圈廣告。成為其用戶之后,我還常接到一些公司客服的電話,大概就是又給我送來優惠券,提醒我在一段時間內使用。
當然,這種優惠券一般是滿減,或者做一件衣服抵扣多少的形式,并非窮屌絲們所期望的免費送一件。瑞幸咖啡通過微信社交,玩轉了分享一位新用戶自己得一杯的免費活動,但服裝定制玩了類似的套路,發現玩不轉。
消費低頻、價格較高,裂變做增長的策略往往行不通。
在去中心化的渠道里,這段時間常有人在談私域流量,也就是兩三年前我們聊過的顧客資產私有化。這其實是在轉變傳統ROI的思維,用LTV(客戶終生價值)的思考方式去引流。
常見的套路就是,將自己的粉絲資產用群聊的形式圈攏在一起,將這些人的需求微粒化,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促使其實現復購。而一些會玩的品牌,甚至可以將其創始人IP化、品牌人格化,真的形成粉絲效應,向小米、三只松鼠、江小白等公司一樣。
這幾個品牌,不僅有粉絲,還能實現老粉絲帶新粉絲,形成裂變。
顯然,能玩出這樣的公司,基本沒有什么套路可以復制。服裝定制領域,量品定制創始人虞黎達這兩年在通過巡回演講的形式,宣傳自己的創業理念和量品產品,一定意義上算是IP化的一種玩法。只是,從現在的銷售情況開看,我們還沒有看到那種突然爆發的粉絲效應。
大多的LTV增值方式,就是見幾個群聊,學國外那些增長黑客公司。美國有一個電商公司叫Karmaloop,其破產賣身后的新CMO用10個月將她重獲新生,其中就有類似的方法。
最開始他轉化低價值用戶。當時他把多復購、消費高、少退貨的用戶視為高LTV層用戶,購買一次、便宜、退貨低的視為低LTV層用戶。發現后者,30天之內不會產生復購。
于是他做了兩個方案:在30天內,給用戶推銷原價高利潤產品;在30天后,用大額優惠低利潤產品刺激用戶。假如30天后推送10%優惠券、45天后就推送20%優惠券,超過60天就推送30優惠券。如果這個用戶還不復購,則不再觸發后續優惠。
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下圖:
以前在美國,這種方式是通過E-mail營銷。現在,將這個套路搬到微信體系里面來,估計參與度會高得多。
所以說,AI化的C2M服裝定制公司,由于沒有量體師作為觸手與終端消費者溝通,那么通過流量管理喚醒高層次LTV用戶,將成為商業閉環打造的一個主要動作。
目前這個行業里是否有類似的流量管理出現呢?不能否認沒有,但整個行業都還是游走在S曲線的最初上揚階段,用戶基數其實并不高。很多新創公司分層下來,可能發現并沒有多少流量。
更何況,這需要數據分析能力之外,也需要客服同步去影響。沒有美女量體師的上門服務,遠程客服妹妹甜美的聲音同樣少不了。
所有的生意,落到本質都還是需要人,盡管是主打AI的生意。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