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比科研更難。”
科研動輒十年,但假如100臺樣機里有1臺是好的,就是成功。創業并不是。
“我們給客戶100臺產品,他發現有一臺不行,說你影響我的名譽,要給我們罰款或者不用我們的。”因此客戶寧可買國外1萬多1臺的產品,也不買幾千塊錢1臺的。
X院士坐在創頭條記者對面,時不時揉揉眼睛,耄耋之年,加上感冒未愈,說話略顯疲憊。
但生產良率,還不是他從研究者到企業家最大的坎。
創業至今,X院士已經負債100萬元,“這種教訓太多了”。
那是他第三次創業。
由于經營不善,公司先是延發工資,最后,只能通過借債來發放薪酬。因為官司,另一位創始人躲了起來,員工只能找X院士討薪。
“我沒辦法,那些同志有小孩,他靠這個吃飯,你不發他工資行嗎?”X院士向朋友借了200萬元解決欠薪問題,又把審稿講學費等多年積蓄拿出來,還了100萬,最后還剩下100萬債務,他希望今年能夠還清。
在此之前,X院士的創業之路一直頗為坎坷。
第一次創業被投資人騙。當時由于沒有啟動經費,他只能尋求社會融資。一位房地產老板告訴他可以提供資金支持。但X院士并不知道,對方只是想通過他的技術拿地做房地產。
最終,除了靠項目批下來幾百畝土地之外,X院士并沒有拿到任何資金。幾百畝土地也沒有蓋起來房子,因為房地產老板自己也缺錢。
“實際上他來的時候就破產了。”X院士后悔沒有做投資人的背景調查。
另一個教訓,則來自X院士的學生。
當時他找學生一起成立公司,把一起研究出來的成果商業化。學生拒絕了,說自己只會科學研究,不會辦公司。
“他看上去是非常好的學生,很老實。”X院士沒有想到,這個學生背著他,拿著研究成果,和別人一口氣開了6家公司。直到學生買了三棟房子,夫妻一人一輛寶馬汽車,X院士才發現異樣。
“不能拿大家的成果來自己做生意。”學生的行為觸及他的底線,他向紀委反映情況,最終學生被黨內嚴重警告。
學生撒謊使用科研成果、融資被騙,種種經歷在他看來,主要原因在于社會誠信的缺失。他分析,自己公司沒有辦好,內外都有問題,外面那些老板不誠信,里面有些學生也不誠信。
“我沒辦法,這個社會太復雜。”
一個企業家把企業做成,不僅包括技術、產品,還包括運營、管理、市場、財務等等,做研發是科研人員的強項,一旦真正做企業,挑戰還是蠻大的,某投資機構合伙人向創頭條表示。
科研人員是否適合創業?
這些年不乏成功的科研人員轉型企業家,干得很好,既有優秀的科技成果,同時又懂得企業經營。
“但總體來說這兩類人群思維模型等各方面是不一樣的,中間有交集,但那都是人中龍鳳,更多的還是普通人。”某雙創載體高層認為術業有專攻,不太鼓勵科研人員當企業家。
踩了這么多坑,為什么非要創業?很多人問X院士。
連領導都告訴他,你現在名譽也有,錢也有,地位也有,何必去創業。
X院士說,創業,其實也不是他的初衷。
最初,他一直以出售專利的方式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商業化,15萬元、30萬元、40萬元不等。后來一家公司找到他,希望合作生產,再分享利潤。
X院士同意了。他把所有工藝、五臺樣機、四臺散件、一套實驗裝置,一共40萬元打包賣給對方。同時對方承諾,前3年產值的3%歸X院士所有,后12年是產值的1%。
但事情的發展卻在意料之外。
X院士沒有拿到任何分潤,于是他把對方告上法庭,但訴訟進行得并不順利,對方辯稱X院士手上沒有當時的收條,沒有收過X院士的產品。
在X院士記憶中,收條應該有,但期間搬家多次,加上不太重視,沒有好好保管,已無從尋找。
后來,訴訟不了了之。
“他以后再找我,我就不理他。”對上述背棄承諾,又訴訟無果的合作方,X院士略顯無奈。
幾次合作,都未能將成果商業化,X院士決定自己試試。
他覺得,如果不把科研成果產品化,國家之前支持研發投入的錢就都白花了。
“文章寫了幾百篇,專利幾百項,那是紙面上的東西,研究的東西大家能用能享受到,這樣你才算真正搞得好。”
自此,X院士踏上創業之路。
第四次創業,X院士看起來找到了更好的感覺。
他說,現在公司的產品供不應求。
但受限于手工生產,公司每月產量只有幾百臺。X院士一直在為自動化生產線奔波,他想把產量提升到上千,乃至上萬。
“這兩年我們真的搞了六七百萬的產值,發工資、買設備都可以弄。”這讓X院士多了一些底氣,他說,今年目標是產值做到1000萬,明年3000萬。但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所在。
“我不會講故事。”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短板。
對于項目的宣傳,X院士自認為做了很多工作,尤其過去一年,在全國做了20多場報告,北京、成都、重慶等都去了。但融資沒有因此得以解決。
有同事從X院士那里知道他有資金困難后,幫他打報告申請幾千萬的款項。打了報告之后,還要參觀、開面試會,紅頭文件批下來后,款項才算真正通過。“可到目前錢也沒到”。
不久前,當地領導參觀時允諾,撥款給X院士建設檢測中心,并為他提供購買儀器設備的資金,但允諾到目前也沒落實。
也曾有地方給出很高的招商支持。
在東莞時,當地提出為X院士提供兩億資金支持,一個億建造廠房,一個億購買儀器設備,條件是項目必須落地東莞。這讓他感到為難。
“我年紀大了,希望在家門口,不想跑遠。”
即使他去了,他的團隊也去不了,他們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假如項目落地那邊,他們出個差可能就要三個月、半年,這并不現實。
“美國情況則不太一樣”。X院士告訴創頭條記者,女兒女婿均在美國創業,他發現人家一個課題,政府提供20萬美金,作為第一期支持,如果驗收成果不錯,第二期提供50萬,第三期100萬封頂。此后,才需要獨立融資。
第四次創業的X院士感嘆稱,總覺得需要在哪里做出一些改變。
“這次我一定要跟政府合作,要跟學校合作,他們來指導來支撐,我才弄。”
新公司1000萬元注冊資金,學校無形資產占了近200萬,持股約20%。其中400萬現金由幾十人共同籌集,X院士投入100多萬元,他想通過改變方式,發揮大家的積極性。
近年來,部分投資機構推出了更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針對性融資方案。某高校背景投資機構創始合伙人介紹,針對成果轉化項目融資,他們會同時簽訂一個技術收購協議,項目盈利時,機構獲得收益的10%,如果虧損,機構接盤,以此為創業者提供一個避險路徑。
除了股權結構,在身份職能上,X院士也在嘗試改變。
雖然目前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是他,但實際上很多事由處在高層的學生處理,下來他計劃逐步淡出管理層,把位置還給學生。
“肯定不是老師去創辦企業,但是優秀的畢業生有可能完成這個角色轉化。”前述雙創載體高層告訴創頭條。學科訓練使學生具備相應的知識,同時相比老師,學生能夠更早接觸市場及企業,具備更強的商業意識。
該高層認為國內跟硅谷最大的差別在于商業意識。人家小時候就知道股權,國人則可能要到真正創業的時候,再去了解股權是什么。“雙創不是一場經濟運動,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他強調。
針對可能從科研領域進入創業領域的人群,其創業方面的認知應由大學或是大學科技園進行輔導或直接介入項目孵化,前述投資機構合伙人表示。
可以肯定,國內學生的商業意識在增強。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加上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創業大賽,讓學生得以近距離去觀察、接觸,甚至去體驗創業,同時社會整體的商業氛圍也在提升,他們天然比前面幾代人更具備商業意識。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某科技成果轉化資深從業者認為,老師的確不適合既從事科研又主導創業,但由其學生主導創業也并非最優選擇,由于學生與老師之間關系特殊,這樣的團隊很容易出現高層管理決策混亂的問題。
上述從業者指出,如果科研成果各方利益能夠厘清,老師可以帶著技術成果入股公司,或者做技術許可,指導企業的技術研發。按照企業需求,老師來把握技術方向,提供技術支持,解決技術難題,而把商務與運營交給更合適的人。
“假如50%的老師是這種觀點,我們的成果轉化會很快。”該從業者說。
類似的成果轉化案例他已主導多起。老師技術團隊為一方股東,商務、運營團隊為一方股東,他的團隊作為整合方也占有股權,共同合資建立企業。
一旦老師以成果支撐創業的機制建立起來,不必自己投身創業,即可規避高校科研人員流失的風險,校方就能夠更無后顧之憂支持成果的商業化。
或許,這也是X院士可以選擇的路徑之一。
創頭條(Ctoutiao.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杜航,微信:duhang16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