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菲特定律
巴菲特定律是指:在其他人都投了資的地方去投資,你是不會發財的。
根據巴菲特定律,企業要想投資成功:①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市場空缺。②投資別人都意識到卻不屑于投資的市場空缺。③投資已經形成競爭態勢的市場領域,但一定要闖出特色。
要投資股票,不妨借鑒巴菲特的經驗。巴菲特總結了10項投資要點:
1、利用市場的愚蠢,進行有規律的投資。
2、買價決定報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長線投資也是如此。
4、不在意一家公司來年可賺多少,僅有意未來5至10年能賺多少。
5、只投資未來收益確定性高的企業。
6、通貨膨脹是投資者的最大敵人。
7、價值型與成長型的投資理念是相通的:價值是一項投資未來現金流量的權益報酬率。
10、擁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個星期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就算聯儲主席偷偷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任何一個作為。不理會股市的漲跌,不擔心經濟情勢的變化,不相信任何預測,不接受任何內幕消息,只注意兩點:A.買什么股票;B.買入價格。
二、長尾理論
長尾理論是網絡時代興起的一種新理論,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當商品儲存、流通、展示的場地和渠道足夠寬廣,商品生產成本急劇下降以至于個人都可以進行生產,并且商品的銷售成本急劇降低時,幾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有賣,都會有人買。這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占據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當,甚至更大。
亞馬遜就是典型的收集長尾的互聯網公司,亞馬遜將不計其數的冷門商品集合并出售,這些商品構成了可以媲美主流商品的市場。我們也可以將豆瓣看做是一家收集長尾的公司,但豆瓣收集的是興趣的長尾。
三、帕金森定律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于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 柏林定律是指:成功的最大障礙莫過于取得不斷的成功。在不斷成功之后,人們往往會認為自己已經無所不能。即是說,對于下一步的成功來說,上一步成功往往表現為一種慣性陷阱。 五、冒進現象 冒進現象是指超過具體條件和實際情況的可能,工作開始得過早,進行得過快。超越不應超越的,反而更容易落后。早起的鳥有蟲吃,但鳥起得太早,天還沒有亮,蟲子在睡覺,沒有出來,鳥這時吃不到蟲子。 六、墨菲定律 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墨菲發現,測量儀表被一個技術人員裝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訓是: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有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會按這種方法去做。 換種說法: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這片面包的兩面均可能著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層果醬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帶有果醬的一面落在地毯上。在事后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斯塔普將其稱為“墨菲法則”,并以極為簡潔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會出岔子。墨菲法則在技術界不脛而走,因為它道出了一個鐵的事實:技術風險能夠由可能性變為突發性的事實。 墨菲定律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它揭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及自然現象。它的極端表述是: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壞。 七、馬斯洛理論/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他看來,人的需求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層次。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愛與歸屬、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指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動機。 八、南風法則 “南風”法則,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意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它告訴我們:溫暖勝于嚴寒。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南風法則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關心下屬,時刻以下屬為本,多點“人情味”,多注意解決下屬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下屬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給予的溫暖。這樣,下屬出于感激就會更加努力積極地為企業工作,維護企業利益。 九、懶螞蟻效應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三個分別由30只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而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人們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 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并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 。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懶于雜務,才能勤于動腦。 相對而言,在蟻群中,“懶螞蟻”更重要;而在企業中,能夠注意觀察市場、研究市場、分析市場、把握市場的人也更重要。 十、蟑螂效應 蟑螂是一種人見人恨的昆蟲,遭到了全世界人民廣泛的厭惡。據說人類與蟑螂的斗爭已經延續的十幾個世紀,但是蟑螂的生命力很強,永遠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斷的產生抗藥性。看來這個斗爭還將延續下去。在上個世紀,德國一家公司發明了一種治蟑的藥物,這種藥物具有神奇的功效。一旦一只蟑螂吃下了這種藥物,并不會馬上死亡,但藥物的毒性將會污染蟑螂的整個軀體。蟑螂有一個獨特的習性,一只蟑螂死亡后,別的蟑螂會一點點的蠶食死亡蟑螂的軀體。當中毒的蟑螂死后,別的蟑螂又會相繼中毒,直到全部死亡。蟑螂之間相互傳染的效應,我們叫它作蟑螂效應。 蟑螂效應很簡單,在我們人類之間也同樣會存在蟑螂效應。在企業組織中,一旦出現一只中毒的蟑螂,很可能使整個企業出現危機。 十一、螃蟹效應 當螃蟹放到不高的水池里時,單個螃蟹可能憑著自己的本事爬出來,但是如果好幾個螃蟹,它們就會疊羅漢,總有一個在上邊,一個在下邊,這時底下的那個就不干了,拼命爬出來,并且開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結果誰也爬不高。這就是螃蟹文化。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就是爬不出去的,因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結果就是把它拉下來,最后沒有一只能夠爬出去。 螃蟹如此,企業也同樣,如果員工之間、員工與老板之間經常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算計,或明爭或暗斗,甚至想盡辦法去破壞或打壓,久而久之,企業組織里就只剩下一群互相牽制、毫無生產力的螃蟹。 在競爭機制中,應避免這種“螃蟹效應”。競爭面前固然不必講謙讓,但競爭的規則卻不容踐踏,一旦規則遭到破壞,有序變成了無序,那么,每一個個體都將面臨來自四面八方不擇手段的攻擊,結果就會出現“螃蟹效應”。 十二、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他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于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們才打開他的魚槽,發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原來鯰魚以魚為主要食物,裝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后,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 看來鯰魚除了丑,還是一根“攪屎棍”。 十三、蝴蝶效應 韓梅梅是個善良的的女同學,一天她因為丟垃圾的事情和同事發生了一點口角,當時韓梅梅就覺得有一點小小的不開心。終于到了下班時間,韓梅梅回到家,一邊吃飯一邊回想今天與同事的口角,于是越來越郁悶,郁悶的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直到第二天上班時,韓梅梅還一直對這件小事一直耿耿于懷,結果在騎車上班的路上,一頭扎進了路邊的草坪中。 我們把這種由極小變化而引起意想不到的巨大反應的效應稱為“蝴蝶效應”。以前總認為蝴蝶效應只發生在具有巨大影響的事件中,但生活中也處處存在小“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來說更重要,就不能糊涂。 十四、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種稱為積極期望的態度是贏家的態度。事前就期待你一定會贏,而且堅守這種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滿自信的期待。即使你期待時所把持的資料是不正確的,你仍然會得到你所期望的結果。在我們生活中,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老板對我們的期望,我們對別人的期望,特別是對兒女、對配偶、對同事、部屬的期望,以及我們對自己的期望,都是對我們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響的期望,假如你對自己有極高且積極的期望,每天早上對自己說:“我相信今天一定會有一些很棒的事情發生”。這個練習就會改變你的整個態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滿了自信與期望。 十五、海格力斯效應 希臘神話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見腳邊有個像鼓起的袋子樣的東西,很難看,海格力斯便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被海格力斯一腳踩破,反而膨脹起來,并成倍成倍地加大,這激怒了英雄海格力斯。他順手操起—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個怪東西,好家伙,那東西竟膨脹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力斯奈何不了他,正在納悶,一位圣者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對他說:“朋友,快別動它了,忘了它,離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會小如當初;你若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與你敵對到底。”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這個袋子,開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矛盾化解,它會自然消失;如果你與它過不去,加恨于它,它會加倍地報復。 生活中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兩人出于誤解或嫉妒,鬧了矛盾,你若想報復對方,便會加深對方對你的仇恨。于是他會更挖空心思地加害于你;你若再不罷休,他會更惡毒地報復你,直到兩敗俱傷。 十六、醞釀效應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但他又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可問題是這頂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一樣重,誰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沒有搗鬼。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冥思苦想,他起初嘗試了很多想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邊他一邊坐進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覺身體被輕輕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運用浮力原理解決了問題。 十七、登門坎效應 登門坎效應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后,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這叫做登門坎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 十八、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十九、250定律 美國著名推銷員喬·吉拉德在商戰中總結出了“250定律”。他認為每一位顧客身后,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您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 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這一定律有力地論證了“顧客就是上帝”的真諦。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必須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的身后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數量不小的群體。善待一個人,就像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 二十、青蛙效應 十九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他們將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里,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并安然落地。后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里,任其自由游動,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等后來感到熱度難忍時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有名的“煮蛙效應”或“溫水青蛙效應”。這個效應啟示我們,要不斷保持危機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但有意思的是,最近看到的一個實驗推翻了這個理論,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女生物老師帶領全班做實驗,發現青蛙在水溫達到60度時,就跳出了水槽。但那又怎樣,青蛙效應經歷了那么久,它所以蘊含的意義遠超了這個實驗的結果。 【來源:私募通 作者:仇念棟】 更多信息請關注微信公共號清科研究(微信ID:pedata2017)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2023-11-1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 《衢州,打造長三角創投新勢力“第一城》的文章
2022-06-20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北京市朝陽區企業融資路演系列活動—數字經濟專場的活動
2022-03-0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引鳳筑巢·融金朝陽——北京市朝陽區企業融資路演系列活動 專精特新專場的活動
2022-03-0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百家基金進航城-數字經濟專場的活動
2022-02-23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 《清科創業旗下PEDATA MAX全新升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