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相當于是一個部門經理,折騰些后宮的事就行了。但羋月像是一個公司的CEO,她兼并小國,助秦國一統天下,”孫儷在發布會上這樣形容她的新作《羋月傳》。
首先為觀眾普及了生僻字的《羋月傳》終于在昨夜凌晨登錄了樂視網,并在孫儷未出場的情況下,在樂視網創下2.6億的播放量,東方衛視收視破6。有人為《羋月傳》算了筆帳,其實這部劇在播出之前就早已收回的成本,還盈利不少。
業內人士估算,《羋月傳》的單集成本大概在200~250萬左右,單集的版權銷售在450~500萬左右,而以《羋月傳》實際播出81集計算,其2億投資成本未播便已收回。加上鏈家地產的首席贊助;唯品會、加多寶、寶潔、露露、聯合利華、倩碧、DIOR、怡寶、一汽大眾、善存、海瀾之家等數十家品牌的廣告投放;海外版權販賣,估算下來首輪播出收入會在4億元。但《羋月傳》的版權收入不會全被計入到樂視網,分擔收入的還有另一出品方儒意欣欣——《瑯琊榜》、《致青春》等名劇制作公司。

另外,得益于《甄嬛傳》的巨大成功,其原版人馬打造的《羋月傳》的首輪播映版權在2014年電視劇開拍的時候就已經賣出去了,除了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兩個一線衛視外,樂視網與騰訊分享視頻首播權。
同樣因為《甄嬛傳》的機緣,樂視結識了《羋月傳》的出品方花兒影視文化公司:2011年樂視網曾出價2000萬元買下花兒影視作品《甄嬛傳》的網絡獨家播出版權。至今,該劇點擊量已超過70億,同時收獲了“超過億元的價值回報”。2013年8月,樂視網以9億元價格向特定對象曹勇及白郁以支付現金和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購買下了花兒影視100%股權,其中以現金的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30%,總計現金為2.70億元;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支付花兒影視交易對價的70%,總價發行股份數為21,305,377股。當時《羋月傳》就已經出現在儲備項目之中了。
《甄嬛傳》的成功讓樂視收獲了一家影視公司,也讓樂視確定了“大劇”的影視劇風格。今年年中,樂視將44億元都投入到樂視網的內容布局上,并堅持要在2年內花完——第一年花25億(6億買電影+12億買電視劇+4億買綜藝+1億其他+2億自制節目),第二年花19億(5億買電影+8.5億買電視劇+3.5億買綜藝+1億其他+1億自制節目)。從規劃來看,僅電視劇一項就有預算20.5億,占比47%,可以看出電視劇將是未來樂視網最大的發力點。
但其實樂視的“大劇”模式在“一劇四星”變為“一劇兩星”之后算是逆勢行為,因為“一劇兩星”之后,衛視選擇壓縮購劇成本,減少購劇數量,將精力轉投綜藝節目。根據行業抽樣分析估算,2014年電視劇總投資約189.6億元,其中制作完成并取得發行許可的劇目投資及推廣費用約145.9億元。同時,2014年電視劇行業的版權收益約為174.8億元,其中傳統播出平臺交易額約134.8億元,新媒體平臺交易額約38億元,海外交易額2億元。2014年電視劇行業的收益與整體投資額相比,呈虧損格局,虧損額度達到14.8億元。
所以,以制作方角度出發,前方只有兩條路,要么做大片要么做低成本片,大片滿足一線衛視和視頻網站,低成本片滿足二三線衛視和地面頻道。而樂視不差錢,還擁有自己的視頻網站渠道,自然會選擇前者做“大劇”,事實上,《羋月傳》的版權價格與“四星”時期的價格也不相上下。
不僅如此,樂視在香港電視市場也非常大手筆。今年6月,樂視宣布未來三年在香港市場投資60億港元打造亞洲最大的“互聯網影視娛樂平臺”,并將在香港制作劇集,計劃在2年內拍攝5部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