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遍及大江南北。霎時間,各種創業公司、創客空間、孵化器等,如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各個高校也越來越重視開展創業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創新知識的大學生進行創業,成為國家基礎研究和高科技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這種現象是值得稱道的,對于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對于推動經濟持續發展都是有重大意義的。做成一件事光憑熱情是不夠的,也是不能持久的,我們必須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廓清大眾與萬眾的異同,深刻意識到創業的難易,才能把“雙創”活動深入和持久地開展下去。
那么,創業難嗎?
當你提出這個疑問,身邊的人大概會啞然一笑,心中異口同聲地回答:
難,非常難!
是的,?“創業”這兩個字意味著艱難、心酸、孤獨...但依然有很多人能從這兩個之中感受到希望并憧憬著未來,他們為了理想一聲不吭地默默堅持著。
以前,創業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即便這樣,歷史的洪流中還是涌現出一批批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他們單槍匹馬走出家門,書寫著自己精彩的創業故事。
現在談起創業,和早起相比資金也許不再是最大的困難,但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賦予了創業“更多元化”的困難。
這里說的多元化是指現在創業環境更加復雜,以及產品消費者的年輕化導致的消費群體的不確定性。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創業成本比你想象的要高。
在你打開局面或找到投資之前,你要不斷地會客、出差、宣傳、推廣,還不能太寒酸,可能會花費不菲。這些對一個年輕人而言可能是很大的負擔。另外,你不能一廂情愿地認為很快就能找到合作者或投資人,創業打開局面或找到投資可能比你原想的要漫長得多,這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成本支撐的。你必須堅持到公司有足夠收入或得到足夠投資那一天,在此之前,你至少得有飯吃。
還有一點就是創業者把創業想法落地成為現實,之間的有一個巨大的鴻溝需要逾越:首先,創業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得先注冊一個公司,還有需要一個適合的辦公場地,綜合租金以及創業服務等因素,創業孵化器自然是首選。公司成立了,辦公地點也有了,擼起袖子,開干!可是越來越多的事情將等著創業者來做:公司財務處理、商標申請、以及高新認證等等。
創業者本該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公司的產品的研發以及團隊的管理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上,反而會因為這些事情而分了心。

切實感受到創業者的痛點,掘金孵化器應運而生
掘金孵化器毗鄰中關村創業大街,位于5A級寫字樓大恒科技大廈南座5層,擁有1800多平米的孵化空間,為創業團隊提供聯合辦公位、獨立辦公間、多功能路演大廳、會議室、洽談室、休閑區等共享空間,滿足創業者的各種需求,即時拎包入駐,大大節省了創業成本。同時,社區內部不定期舉辦各種創業交流活動,促進社區里各創業項目之間深度鏈接、資源共享。
同時,掘金孵化器為創業團隊提供公司注冊、財稅記賬、社保、公積金托管、知識產權、高新認證、政策申報、企業掛牌上市等自營服務,同時掘金企業服務合作社還會引入優質企業服務商,幫助創業企業省心、省時、省力。
掘金孵化器更為優質企業服務創新項目匹配七大孵化模塊:?種子基金、企業級用戶、資源對接、行業縱深指導、資本對接、辦公工位、自營服務。
掘金孵化器深切感受到創業者的痛點,提供一站式服務,讓創業者更“專心”,讓創業變得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