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殊同
在2016年,中國電影以457億的票房成績奠定了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票務市場,這個正快速變大的盤子無疑已吸引全世界電影行業從業者的目光。只是,與好萊塢作品相比,國產電影卻爆款稀缺,畢竟票房能沖擊30億的《美人魚》目前有且僅有一部,這也從側面揭示了,中國電影制作以及圍繞其周邊基礎設施建設“發力”的不足。
于是,在6月18日的第二十屆上海電影節電影產業高峰論壇上,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阿里影業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以及光線傳媒創始人、總裁王長田,華誼兄弟電影總經理、華影天下董事長葉寧,美國資深制作人麥克·山伯格等行業先鋒們以“賦能下一個十年,電影產業新基礎設施”這一主題展開探討——如何使整個電影的基礎設施快速升級,幫助內容和觀眾更好的連接,讓中國電影在未來十年走的更穩,一起迎接下一個繁榮。

第二十屆上海電影節電影產業高峰論壇現場
其中,俞永福以一位上影節“新人”的身份亮出了沉淀三年后阿里影業的底牌——阿里影業將以用戶觸達、商業化、內容產業化為核心方向,希望從基礎設施維度為中國電影產業的升級助一臂之力,并和產業所有參與者形成生態關系。同時,其還向業界同仁表示,具有濃厚互聯網基因的阿里影業要做的是實業公司,而不是一家傳統的電影公司,阿里影業將以其強大的基礎設施優勢為廣大內容制作公司服務,在怎樣找到“好內容”,如何傳播“好故事”等方面為中國電影賦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阿里影業的“圖謀”早有跡可循
眾所周知,近幾年隨著電影行業的巨大紅利增速,以BAT為主流的互聯網企業先后成立影業公司,以致對原本的電影行業格局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不僅體現在對各細分行業優質資源的瓜分,也對傳統的電影內容制作公司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然而,如果說2015年是中國電影的爆發年,2016年充其量是“小年”,這一年讓很多冒失進入電影行業的“跨界”者們過的完全沒有預想中的那么意氣風發。只是,相比不景氣的實業,電影行業的紅利更顯得“唾手可得”,于是,騰訊一口氣成立的兩家兄弟影視公司都開足馬力加碼布局,百度糯米影業也欲“積跬步以至千里”……但是,在這邊風景誘人的同時,也有在一次次更清晰的認知中,低調轉身平臺、放眼數據、用“新基礎設施”新戰略為自己重新定位的阿里影業。
其實,如果熟悉阿里影業的人士或許會發現阿里影業的“圖謀”或早已有跡可循。
在2016年11月,俞永福出任阿里影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提出要用實業心態做阿里文娛業務,并提出“2+X”打法,釋放專業資源。
在2016年12月,俞永福又兼任CEO,同時,阿里影業集團宣布,對組織和業務形態進行全面升級,在內部組織方式上致力于成為內容產業的“高盛型組織”。其在隨后的公開信中明確指出——阿里影業的目標不是要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影視公司,“非傳統”的屬性決定了阿里影業必須要在行業既有的規律基礎上進行模式創新。這次不僅是俞永福首次公開提及“非傳統”,也是其繼本次上影節之前首次表明阿里影業對電影行業資金、人才、風險“三高”問題的態度。
同時期,其旗下的粵科軟件宣布投資愛爾蘭影院數據公司Showtime,將其分析經驗、數據模型、數據產品等引入國內,以具備對各種數據的實時運算分析能力,聯合國內影院開創數據運營時代。
2017年4月,阿里影業聯手優酷、阿里文學,啟動“HAO”計劃。也是在這次,阿里文娛集團更清晰釋放出“阿里文化娛樂集團旨在打造文化娛樂產業的新基礎設施,做好內容的“水電煤””的戰略布局。
……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阿里影業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
可見,阿里影業新戰略的提出是基于對自身、對行業現狀清楚認知基礎上的,其中,或許離不開《擺渡人》的教訓,也有《一條狗的使命》的實例驗證,這些所有的或苦或甜的“過去”讓阿里影業選擇聚力所有優勢,揚長避短,更加理性地從“產業”維度思考到底Who me、Why me,到底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而在這次論壇上,俞永福也從用戶、商業、內容三個方面闡明了阿里影業的終極目標和行業定位——“我希望阿里影業大家記住的是阿里影業基礎設施公司,我們是這個產業的基礎設施,服務于這個產業的用戶和內容的服務平臺,所以說我們跟所有的從業者是服務的關系而非競爭的關系”。
從競品到服務者
向內容公司“低頭”背后是更大的野心
當然,眾所周知,在商業有一句至理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對于實力、體量在電影市場都屈指可數、擁有強大競爭力的阿里影業而言,在“內容為王”的當下,放話不做電影行業的上游內容,貌似并不能使人信服。其中,光線創始人王長田就笑稱“永福也許哪一天會收回他今天說的話。但是現在永福他們是基礎設施的提供者,我們是基礎設施的使用者,而且永福承諾不跟我們競爭。但是我覺得有一天也許我們還是會競爭的,因為這個行業其實很小,大家做著做著就做成一樣的公司了”。
對于以娛樂起家,宣發方面非常強大的光線而言,其已完成從宣發公司向內容制作公司的轉型,王長田表示“光線已成為一家提供高端影視內容的公司,我們不僅僅做營銷、做發行,我們也在做生產。我們自己做很多片子,我們還投資了60家內容公司,這60家內容公司也在做內容。”在內容等于流量的時代,優質內容就是公認的核心競爭力,阿里影業真的不做內容了嗎?或許最確切的答案是“既不做也做”。

光線傳媒創始人、總裁王長田
這里的“不做”,用俞永福的話就是“我們做我們擅長的,不做我們不擅長的,如果我們不能夠通過基礎設施把產業做大,我寧可做其他的”;而做一部分內容、投資一部分內容,核心目的是這樣才能對電影的內容產業有更深入的理解、提供更深入的價值,但不擴量,不構成競爭關系。
而對于阿里影業承諾不競爭上游內容,讀娛君認為,其或許展示了阿里影業在電影行業更大的行業布局和野心。俞永福表示,所有以做內容為終極目標的公司,都會是我們的客戶。因為在科技和數字平臺方面的優勢,阿里影業擁有天然的基因,阿里的電商平臺每月活躍用戶超過5億,阿里文娛集團的數字媒體活躍度也超過5億,這兩個數字在各行業產生的多維度交集中爆發出驚人的能量,而且,在宣推方面、用戶觸達、內容商業化、內容產業化方面,阿里影業都是有成功案例的。
——小成本電影《一條狗的使命》在阿里影業智能宣發優勢下超額完成票房預期。受限于各種條件在美國取得了6000多萬美元票房收入的《一條狗的使命》由阿里影業在中國發行,小成本制作、沒有大牌明星,業內的同仁預測大概是5000-8000萬人民幣的票房。但是,阿里影業通過對電商平臺的海量數據分析,確定了三大用戶人群,寵物用戶、年輕女性、親子家庭,再通過精準的智能宣發,最終這部電影在中國取得了超6億的票房收入,其有力證明了阿里影業在用戶觸達方面的能力。

——國產IP《三生三世》衍生商品銷售額已超過3億人民幣。這部劇影聯動的國產IP在衍生授權上取得的新紀錄,證明了阿里影業在內容商業化方面的優勢,畢竟在阿里的平臺上集合了中國最多的商業合作伙伴、營銷資源。
——2015年阿里影業推出“A計劃”扶持青年導演助力內容產業,這次“A計劃”投資的《被陽光移動的山脈》在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入圍三項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就內容產業本身而言,在導演、編劇、制片、演員等人才都是內容產業的關鍵元素。
作為平臺,在淘寶、淘票票、優酷視頻以及巨大財力等大體量資源的加持下,阿里影業作為非票房商業化的“新基礎設施”優勢幾乎是壓倒性的強悍。而王長田也表示,成熟的電影市場票房只占30%~40%,其他收入來自版權銷售、衍生品等,或許三四年后,中國的非票房和票房收入會持平。——而這些正是阿里影業“撤兵”上游內容,發力新基礎設施的原因所在。
賦能中國電影產業下一個十年
無論是從競爭者到服務者,還是阿里影業所具備的行業優勢,其目的如此次論壇的主題,直接、明顯——為中國電影的下個十年做準備。對于目前的電影行業而言,在上游內容端已廝殺慘烈,在更多互聯網公司成立又大批悄無聲息倒下的同時,阿里影業的“知人”和“自知”無疑讓其少走了很多彎路。在如華誼、光線、檸萌影業等更多傳統、新銳公司都聚焦內容制作之時,未來上游內容戰場只會更加擁擠,而反觀之,在電影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將有更大的需求和市場,阿里影業作為服務者將囊括整個行業。

其實,阿里影業此次提出“新基礎設施”戰略,在業內人士看來雖是明智之舉,卻并不新鮮,有淘寶、天貓的成功在先,共享同一個生態的阿里影業在智能宣發和衍生授權已非常成熟,有相當大的想象空間,只是能做到何種程度,或許還要時間驗證,畢竟,與占電影產業的內容端、影院端等相較,宣推環節的市場占比率是偏低的。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逐步發展,以及全行業對精品內容的追求,其帶來的將是票房和非票房市場的共贏,在這一基礎上,內容制作端也好,做平臺的阿里影業也罷,所有力量的集結勢必推動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正如,獨腳難行,孤掌難鳴,“阿里影業基礎設施公司”的出現,即是對其自身最大優勢的釋放,減少其在短板方面對內部資源的消耗,也是對整個電影產業的最大程度賦能。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2022-08-26 北京火星眾享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 《領跑兒童暑期檔,奇巴布做了這些事情 》的文章
2022-08-15 北京火星眾享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 《Pico成為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指定VR合作伙伴》的文章
2022-08-03 北京火星眾享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 《《斗破蒼穹年番》熱度登頂,動畫之于“大閱文”意味著什么? 》的文章
2022-07-22 北京火星眾享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 《抖音牽手愛奇藝,長短視頻的協作時代要來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