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工業設計的影響
至關重要
然而工業設計
又是如何從純粹出于使用目的角度
演變到今天具有美學意義的呢?

手工時代的產品,從構思、制作到銷售,全都出自工匠之手,這些工匠以嫻熟的技藝取代或包含了設計,可以說這時沒有獨立意義上的設計師。工業革命以后,由于社會生產分工的變化,導致設計與制造相分離,制造與銷售相分離。設計因而獲得了獨立的地位。然而此時的產品粗制濫造,審美缺失。其原因在于:技術人員和工廠主一味沉醉于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局限于產品的生產流程、質量、銷路和利潤,并不顧及產品美學品味。同時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藝術家不屑關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業產品。因此,大工業中藝術與技術對峙的矛盾十分突出。
19世紀上半葉,形形色色的復古風潮為歐洲社會和工業產品帶來了華而不實、繁瑣庸俗的矯飾之風,例如洛可可式的紡織機、哥特式蒸汽機以及新埃及式水壓機。產品設計中如何將藝術與技術相統一,引發了一場設計領域的革命。



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英國人威廉·莫里斯對當時出現的缺乏藝術性的機械化、批量化產品深惡痛絕,他同時十分反對脫離實用和大眾的純藝術。1861年,莫里斯與友人合作成立了一家“繪畫、雕刻、家具和金屬制品美術工匠公司”,這在藝術設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由美術家親自設計并組織生產的機構,但其背離了工業革命的必然趨勢,否定代表新生產力的大工業機器生產,使他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機器生產產品技術與藝術的矛盾。



新藝術運動
法國和比利時為主的國家主張藝術與技術結合,提倡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主要貢獻在于繼承了英國“藝術手工藝運動”主張的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并使這種新的設計理論和觀念在歐洲各國得到了比較廣泛的傳播。其局限在于否定了工業革命和機器生產的進步性,錯誤地認為工業產品必然是丑陋的。

比利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為杰出的設計家與設計理論家——凡·德·威爾德。其設計思想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早在十九世紀末,他就曾經指出"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是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質,他提出了技術第一性的原則,并在產品設計中對技術加以肯定。

產品設計結構合理
材料運用嚴格準確
工作程序明確清楚
從而達到"工藝與藝術的結合"
歷史上的不斷更迭
推進了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
如今的工業設計就此初見雛形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