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孵化器30年發展歷程中,歷經三代模式轉換,從最初的純物理空間的供應商、到物理空間搭載基礎行政服務孵化器、再到創新型孵化器,如今,孵化器進入到3.0時代。面對國家大力度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政策機遇,加強孵化器、加速器等服務機構建設,構建企業孵化、技術服務、科技金融等全鏈條技術和企業孵化服務體系,正值風口。

那么,什么樣的機構才適合做孵化器?要討論這個話題,先來看看目前國內孵化器的投資主體狀況:從數量來看,眼下主要政府或非盈利團體主辦,以及私營企業或個人投資者主辦這兩類型居多,另外還有大學主辦,以及由政府或基金會等非盈利團體出資、由私人經營的復合型孵化器等模式。
然而熱情最終難以掩蓋資金、資源以及服務經驗的匱乏,而這正是孵化器所急需的。很多孵化器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沒有強大的投資機構背景、沒有明星的導師團隊、沒有成熟的投資經驗…
另一方面,很多一哄而上的孵化器創業者,空有盈利的心,卻無與之對應的實力,對創業者的幫助都只是流于淺表。眼下孵化器的最大問題是一窩蜂無行業秩序,互相復制,缺乏創新,很多孵化器淪為二房東,無法給企業提供創業必要的人脈、技能、技術和資源,這完全違背了孵化器的初衷。

因此,孵化器提供創業輔導和鏈接機會等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業服務是關鍵。掘金孵化器通過鏈接企業級用戶資源、主投企業服務領域的投資機構、導師級企業服務商、企業級服務創業項目,構建一個完善的企業級服務生態體系。掘金孵化器更為優質企業服務創新項目匹配七大孵化模塊: 種子基金、企業級用戶、資源對接、行業縱深指導、資本對接、辦公工位、自營服務。
創業維艱,整個發展的路途上需要更多的有經驗的專業人士的輔導,除了投資人方面的投后輔導外,還必須有業務層面的具體指導和服務,因此孵化器提供相應的創業輔導,配備相應的創業導師就成為一種必須。自帶創業服務、自成體系的孵化器則成為了創業者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