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從英國開始,歐洲各國先后開展了工業革命,這場革命堪稱人類歷史上繼進入農業社會以后的第二次巨大變革。它不僅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了諸多變化,而且使人類為了生存、生活所開展的生產活動的整個過程,與傳統相比,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人類所生產產品的設計環境、條件、性質及方式等方面。

生產方式的變化
工業革命帶來了標準化、批量化和機械化的大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與傳統的手工作坊下生產的個性化、少量化的狀態有明顯的區別。它要求改變手工業作坊時代產品設計在造型功能、裝飾等方面的隨意性;要求產品的設計必須適應機械化批量生產的要求與特點。
工業革命導致了設計與制作、銷售的完全分離,這與傳統手工業時代的作坊主和工匠既是設計者,又是制作者,甚至還是銷售者和使用者迥然不同。工業革命以后,機械化的大批量生產,使設計從制造中分離出來,也與銷售相脫離,成為獨立的行業和職業。設計的獨立,對設計者提出了許多新的任務和要求,它要求設計師必須在產品的生產、制作以前,對產品的功能性、造型、裝飾藝術、生產流程、材料的擷取,乃至銷售狀況等有一個明確的了解和預見。正因為如此,所以設計者的設計所涉及到的知識、問題不斷拓展,大大增多,設計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 傳統類型的設計無法滿足和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要求。以經驗型為主要特征的傳統設計思維模式,面對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新的能源、新動力和新材料的出現及日新月異,表現出無所適從,甚至不知所措。傳統的木、鐵材料被各種水泥、優質鋼和輕金屬所代替以后,設計師們不但不能從傳統手工業品的設計、制作中找到借鑒,而且還面臨著對這些新材料性能、特征的重新認識與把握。


設計目標的改變
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化大生產,其產品的使用對象具有超國界、超地域和超階級性,要求產品必須滿足不同國家、民族和民眾的要求,因此,其設計理念要在保證功能性的前提之下,要求具有大眾化的審美特點。這與手工業作坊生產時代狹窄的設計視野觀念和設計產品狹窄的使用群體是有著根本區別的。正因為如此,所以產品的設計在其過程上,與傳統設計相比,階段性更加明確,階段性的內涵與目標也更加具體。

革新
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先進的生產方式對新產品設計要求與傳統設計的不適應,一方面給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與任務,另一方面,也使工業革命初期,產品的功能性和大眾的視覺審美要求受到了諸多限制。設計現狀與代表社會進步的生產方式的格格不入,使一部分傳統的設計者、制作者束手無策,另一部分傳統設計者則試圖改變自己的觀念行為,適應新的要求。

上述情況的產生和客觀存在,使一種新的設計和設計觀的出現勢在必然。也就是在這種情勢之下,使得有別于傳統設計的現代設計也就從傳統設計中分野了。設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從此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圍繞機器和機器生產而設計的時代,一個圍繞商品經濟規律運動而設計的時代。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