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1946年5月出生,福建省福州福清市人,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團,目前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供應商。他自稱沒“送過一盒月餅”,以人格做事;他是行善的佛教徒,從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達80億元,認為財施不過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登頂企業界奧斯卡之稱的“安永全球企業家大獎”,是首位華人獲得者。

創業經歷
“我很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那個主人公。”曹德旺曾這樣形容自己。他是國內的“玻璃大王”和“慈善大王”,9歲才上學,到14歲就被迫輟學。
回顧曹德旺的創業歷程,為了謀生,在街頭賣過煙絲、販過水果、拉過板車、修過自行車,經年累月一日兩餐食不果腹,在歧視者的白眼下艱難謀生,嘗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早年的這些苦難,讓曹德旺過早地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冷暖,也磨礪了他堅韌的性格。他堅信,靠勤勞的雙手能改變命運,他要讓全家人“把日子過得好一點”。
1976年,曹德旺開始在福州福清市高山鎮異形玻璃廠當采購員,他的工作是為這家鄉鎮企業推銷人稱“大陸貨”的水表玻璃。
福耀玻璃的前身是創辦于1976年的福建福州福清市高山鎮的一家鄉鎮企業高山異形玻璃廠。
1983年4月,曹德旺承包了這家年年虧損的鄉鎮小廠。剛開始,玻璃廠專門生產水表玻璃。很快,曹德旺發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口汽車大量涌入中國,而國內眾多低等級公路讓汽車玻璃的損壞率居高不下。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國內的汽車維修市場,汽車玻璃基本依賴進口,從日本進口的汽車玻璃一塊就高達幾千元,成本僅僅一兩百元!耿介倔強的曹德旺不服氣了,“中國難道只能依賴進口,被迫接受這種不公平嗎?”曹德旺義憤難平。“中國人應該有一塊自己的汽車玻璃。”曹德旺暗想。
1985年,曹德旺轉戰汽車維修玻璃。為了突破日本公司的技術壁壘,曹德旺勒緊褲腰帶,從芬蘭引進了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全國各地搜羅技術人才攻關,經歷了無數次失敗考驗,終于研制出汽車專用玻璃,成本不到200元,售價2000元,這已經是不可思議的暴利了,但還是比市場上的日本貨便宜了很多。剛剛投產,市場便已供不應求。僅4個月,賺到人生第一桶金70萬元。
1989年更是達到2000萬元。以至有人認為當時曹德旺不是在做玻璃而是在印鈔票。
1987年,曹德旺聯合11個股東集資627萬元,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爾后,福耀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到90年代初,中國市場上的日本玻璃已銷聲匿跡。
曹德旺就這樣以閃電般的速度,成長為中國最大的汽車玻璃供應商。
福耀公司生產的汽車玻璃占中國汽車玻璃70% 市場份額的同時,還成功挺進國際汽車玻璃配套市場,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成為——賓利、奔馳、寶馬、路虎、奧迪等豪華品牌重要的全球配套供應商,同步研發設計,是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廠商。在美國、德國、俄羅斯設有工廠。在俄新工廠建成投產時,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發來賀信。
多年來,福耀堅持每年投入巨額研發費用。今天,福耀玻璃的部分高新技術產品代表當今世界上最高的制造水平,并擁有獨立的知識產權。
而曹德旺不僅是一個創業者,還是佛教徒以及中國名副其實的“首善”。
“企業家若沒有責任感,充其量是富豪”

胡潤慈善榜統計,從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達80億元。
談及捐款數十億,曹德旺說,擁有財富,也是背負責任。捐了,卸下重擔,反而一身輕松。
“佛家講,布施有三種,一種是財施,像我這樣的捐款,只是有錢人做該做的事情,功德最小。我現在接受宣傳,是為了動員那些有錢的人。有人認為我帶相布施很不好,那我就帶相布施吧,我不死誰死?”
“我是佛教徒,在佛經里,什么是功德?虔誠如故,即謙虛誠實到一絲不茍。我也常問自己做到了沒。我確實是捐建了寺廟,但那不一定就等同于功德。”
他是創業者曹德旺,更是一位虔誠的富豪。
從曹德旺的經歷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創業者學習的地方。
一、曹德旺是中國企業家中的異數。30年來,他專心在汽車玻璃一個領域,沒有做過房地產、互聯網、礦山,沒有做過股票二級市場投資。臨近退休,也沒有用自己龐大的資金,以及修煉成精的眼光和判斷力去做眼下最熱門的PE,為自己的百億身價繼續添磚加瓦。
二、與成功經驗相比,曹德旺可以讓我們反思一些更本質的東西:人之為人,當怎樣活。
三、人對于財富該如何看待。財富乃必不可少身外之物,如何處理財富可看出一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