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哈佛商業評論》發布了2016年度“全球最佳CEO排行榜”,馬化騰成為中國內地唯一進入排行榜前50名的CEO,并連續兩年蟬聯中國內地第一,其財務表現全球排名高居第2位。
而在緊隨其后公布的《哈佛商業評論》“中國100位最佳CEO(2016)榜單中,馬化騰亦高居榜首。
隨后,馬化騰接受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共同出版的《管理視野》雜志的專訪。采訪者為華盛頓大學福斯特商學院教授、《管理視野》主編陳曉萍。
在專訪中,馬化騰談及騰訊成功的重要戰略以及企業領導人對創業團隊的影響。
同時,馬化騰還分享了自己的創業和管理哲學,他表示,如果要創業,最好不要單槍匹馬。
我是伊甸網CEO洪榮順,下面我從專訪中,摘錄整理馬化騰所分享的一些干貨,希望對各位創業者及中小企業主能有所幫助。
馬化騰創業初期,為了養活自己而開發了第一款2C的產品QQ。當時騰訊的幾個創始人非常看重用戶的需求和體驗,沒日沒夜的為用戶照相,無論是聽到用戶的一點抱怨也好,還是網絡的反響也好,大家二話不說,完全不用發號施令,大家會自發地去做調整和改進。
在今天騰訊的產品體系了,整體上仍然保留著這種強用戶導向的品質,這可能也是騰訊能夠走那么遠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讓我想到2010年的3Q大戰,也許是這場互聯網鬧劇,讓騰訊變得開放。
后來周鴻祎在接收媒體采訪時曾透露,周鴻祎曾經給馬化騰發過一條短信,大概意思是說騰訊要開放,騰訊可以投資360,360做出一個攔截百度的東西,打擊百度的醫療廣告這一重要收入來源。同時幫助騰訊投資迅雷等其他互聯網公司,讓其他的公司都建立在騰訊的平臺上,以幫助騰訊成為第一大互聯網公司。
馬化騰只回復了八個字“這些公司沒有價值”!
正如馬化騰自己說的,以前騰訊像個八爪魚,什么都做。后來騰訊逐漸回歸到自己的核心業務,專注做連接。也就是社交平臺和數字內容,還有一個正在發展的金融業務。核心業務以外的領域,都交出去給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
反觀今天的騰訊,從以前的別人做什么就模仿做什么,到今天別人做什么它就去投資。也許這可能是老周當年的那一條信息提醒了他。
如果說創業團隊的知名度,我想除了阿里巴巴的十八羅漢,接下來就是騰訊五虎了。
騰訊早期的創業隊伍里,CEO馬化騰、CIO許晨曄、CTO張志東、COO曾李青、CAO陳一丹。除了曾李青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其余均來自深圳大學。
馬化騰在接收專訪時表示,最早的創業團隊里,有四位是中學或大學同學,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間的互補性很強。
以現在的角度去看當年的騰訊團隊,馬化騰是產品經理,張志東是開發人員,陳一丹是行政和公關。
馬化騰還提到重要的一點,創業團隊里需要互相補充,建立比較民主的管理風格,有事大家一起商量,不能出現“一言堂”的局面。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中途加進來的人才帶著創始人的心態在公司里成長起來。
馬化騰還說,如果要創業,最好不要單槍匹馬。要發揮自己所長,同時要找伙伴一起來做,這樣能夠彌補自己不足。
在談到企業內部團隊之間的競爭和創新,馬化騰認為,,內部一些良性的競爭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自己“打”自己,才會更努力,才會不丟失一些大的戰略機會。
比如微信,微信剛出來的時候,大家一致認為它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家的兄弟手機QQ。
馬化騰說,你如果不做,這個行業里總有人站出來,做一個抓住機會的產品。正因為微信是從內部競爭的打拼中脫穎而出,這讓它足夠強壯,能夠在外部競爭中站立得住。
這就說到“創新”的問題。
當年為什么不在手機QQ的基礎上“創新”加入現在微信的功能,而是另外開發一款手機QQ的競爭對手微信呢?
馬化騰認為,很多創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總是在不經意的邊緣地方出現。
比如微信,不在成熟無線業務里面誕生,反而是在以前做郵箱的廣州研發中心誕生。
還有大家喜歡的手機游戲“王者榮耀”,它是由不太受人關注的成都團隊做出來的。
如果企業完全自上而下,說看好了往哪邊走,這樣往往企業沒有活力,很僵化,尤其在互聯網變化特別快的產業非常危險。
騰訊從最早的封閉、抄襲、模仿,到今天的開放、連接、創新。這是一種變革,也是使騰訊逐漸成為受人尊敬的互聯網公司的重要因素。
用戶價值、互聯網公益、緊急救援等互聯網創新,能帶給我們不少驚喜。
產業互聯網的變革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在這個過程中,騰訊不但能輸出自己互聯網技術與能力,提供云、大數據等基礎設施,而且還能為各行各業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連接問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