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遜位詔書》是由大清帝國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于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所頒布的退位詔書,作大清統治中國之最后結束。

《清帝遜位詔書》在過去革命史敘述中,一直被視為革命黨革命性不夠徹底和袁世凱玩弄權謀的產物。關于詔書的作者,也存在爭議。
齊白石的老師、有“曠古圣人才,能以逍遙通世法”之譽的晩清著名學者王闿運,對詔書的岀爐甚至有“禪讓亦以賄成”的說法。
據溥儀的叔叔載濤和載潤的回憶,清廷之所以作出頒布遜位詔書的決定,和袁世凱賄賂隆裕太后的親信太監小德張有關。
小德張勸言隆裕太后“共和僅是去掉攝政王之職權,太后之尊嚴與享受依然如故”,隆裕太后信之,這才有了遜位之舉。
西北大學行政法學院副教授常安博士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憲制變遷》一書中認為,《清帝遜位詔書》的達成,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對峙的政權第一次通過憲法性文件的方式來結束內戰,實現統一。
這個大妥協,對當時中國從多民族的古典王朝到現代民族國家的轉化,是非常必要的。
他說,回溯當年的歷史,1911年的武昌起義以及隨后在中國南方形成的“松垮的跨省革命聯盟”,并沒有完成全國范圍內的革命建國。
即使是在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后,其所占據的也僅是南方十余省份。直隸、河南、山東、東北三省,甘肅、新疆、西藏等邊疆多民族地區仍然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
按照當時所謂承認外交的國家慣例,列強面對新生的南京臨時政府盡管宣告中立,但連“交戰團體”的名分尚不愿意給予。
這一承認的困局,直到1912年《清帝遜位詔書》頒布之后才得以改觀。(立法網新媒體中心)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2022-07-19 立法網發布了 《馬珊珊:“選舉辦法”不應成為替換代表提名主體的擋箭牌》的文章
2022-03-31 立法網發布了 《譚昌華:《八節長歡·宴請臺灣友人有感》》的文章
2022-03-09 立法網發布了 《譚昌華:《行香子·三八節致女神》》的文章
2021-12-01 立法網發布了 《葉建平:關于從建設健康社會高度綜合防治抑郁疾患的思考與建議》的文章
2021-11-17 立法網發布了 《王鴻任:在預備會議上可以接受鄉鎮長辭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