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又到高考放榜時間!對考生來說,即將來臨的志愿填報環節,將是他們人生中一次無比重要的抉擇。報什么專業,選哪所大學,去哪座城市,不同選擇意味著不同的人生軌跡。
此前一篇很火的文章提到,“寧選一線211,別去十八線985”。這背后的邏輯是,經濟實力比高教資源更重要。
最典型的是985高校蘭州大學,不僅知名度相對較低,而且人才流失比較嚴重,數據顯示它在過去培養了19名院士,但僅留住1人。
那么,那些有名牌大學,但發展欠佳的中小城市,是否真的毫無競爭力?正好這兩天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高等學校名單,今天西部城事就來簡單探討下。
01
高校數量分布,河南、山東略尷尬
一座城市的教育資源如何,高等院校的數量,尤其是985/211以及一流學科數量,是最直觀的參照。
先來看高校數量。根據教育部最新數據,目前全國的高等院校一共2688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在以省為單位的地域分布上,總數排前五的分別是江蘇167所;廣東154所;山東146所,河南141所,湖北128所。
來源:21數據新聞實驗室
湖北和河南是中部省份,其他都是沿海地區。而且對照經濟總量可以發現,兩者的排序相對一致,都是東中西依次遞減。當然也有例外,GDP第4的浙江高校數量要排在11名,位于遼寧后面,只有108所。
不過盡管總量不多,但浙江的高校質量并不差,共有59所本科院校占比超過50%。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河南,141所高校中只有57所本科,占比40%左右。
相對于普通大學,頂級高等院校的集聚程度更能說明問題。以985高校為例,目前全國一共有39所,它們分布在全國18個省市,其中最多的北京有8所,最少的重慶、福建、安徽、黑龍江、浙江、吉林、甘肅都只有1所。此外還有13個省沒有985。
這其中最尷尬的莫過于河南。河南擁有1億左右的人口,共有141所大學,但沒有一所是985,211也只有鄭州大學。這導致河南的優質生源遍布全國,只能去外地尋找讀書機會。
再看211高校分布。目前全國共有116所,排在前五的依次是北京26所,江蘇11所,上海10所,陜西8所,湖北7所。
除了河南外,山東同樣比較“突出”。作為第三大經濟省份,山東擁有146所高校,全國第三,不過211只有3所,分別是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跟它的經濟實力相當不匹配。
來源:21數據新聞實驗室
城市間的對比和省之間又有所不同。21世紀的數據顯示,超過35%的高校分布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
具體來看,數量排在前十的依次是,北京93所,武漢83所,廣州82所,重慶65所,上海64所,西安63所,鄭州62所,成都、天津和長沙都是57所。
其中本科院校超過30所的城市,分別是一線的北上廣,二線的武漢、西安、天津和南京。
02
中國高校高度聚集在直轄市和省會
從高校分布地圖來看,各大城市的教育資源聚集程度已經比較明朗。
北上廣毫無疑問是絕對的第一梯隊,武漢、重慶、成都、天津等新一線城市經濟實力強,高教資源也豐富,尤其是武漢,本科大學生數量超百萬,在全國僅次于廣州,比北京都高。
對比十強城市榜單,兩類城市值得注意。第一類是深圳、蘇州、杭州等,它們的經濟實力全國一流,最低的杭州GDP也早就破了萬億,不過教育資源存在著相對落差。
來源:網絡
最典型的是深圳,目前只有13所高校,在校大學生數量勉強10萬出頭。另外像蘇州,和省會城市南京相比,高教實力可謂天壤之別,只有24所高校,7所本科,在校學生23.56萬,而南京光本科就有34所。
第二類是南京、西安、鄭州、長沙、沈陽等。它們的經濟實力要明顯低于高教實力。以西安為例,西安去年重回全國二十強,不過63所大學、44所本科的水平,直追廣州上海,要遠超經濟更強的佛山、東莞和泉州等城市。要評選高等教育中心城市,它必然有一席之地。
高教實力和經濟水平之所以出現分化,一個重要因素是行政。稍作梳理就可以發現,高校尤其重點高校集中的地區,要么是京滬津渝直轄市,要么是武漢、成都、西安這類省會,包括像昆明,高校總數達52所,和南京齊平,本科院校都有20所。
行政等級低的二級城市,比如GDP十強蘇州,或者無錫、佛山、南通、東莞、泉州等GDP二十強城市,教育資源明顯要低于所在省的省會。
2017年大學生數量,來源:西部城事
原因很簡單,其一,省會有更好的政策資源,還是地方教育職能部門的所在地,自然會受到優先照顧;其二,教育本身就是相當考驗歷史積淀的領域。
前面提到的蘇州、東莞等,更多還是因改革開放以來的外向型經濟起家,成為區域經濟中心的歷史并不長,像蘇州在1978年在全國排15位,深圳更不用說。
反倒是沈陽這類省會,盡管近些年有所沒落,但文教領域的歷史基礎在那里,重點高校數量依舊秒殺不少城市。
站在城市競爭的角度看,高校分布地圖為各大城市的真實實力提供了重要參照。
道理很簡單,一座城市強不強,經濟乃至人均GDP只是參照系之一,教育、醫療以及交通等公共服務能力,同樣是重要的影響力指標,要經過漫長的積淀才能具備競爭力。
所以同樣是競爭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南京要比沒有獨立機場的蘇州更有戲。同時,GDP只有8000億出頭的西安,顯得那么耀眼;而經濟總量第7的蘇州,看上去總是有些存在感不足。
此外,它還解釋了為何總有廣州掉出一線城市的唱衰論調,但論人口吸引力,40萬的人口增量,依舊可以傲視群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間的較量,說到底拼的還是綜合底蘊。
03
這場人才競爭,哪些城市會笑到最后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選學校還是選城市?這個問題可以換個問法,就個人發展而言,一座經濟一流但教育資源一般的城市,和一座經濟欠佳但擁有重點大學的城市,誰的上限更高?
答案可能是前者。原因在于,高教資源是綜合實力的體現,但它的參照價值更多體現在同等級城市間對比時。
比如選南京不選蘇州正常,選武漢不選杭州正常,選西安不選佛山也很正常。但擁有985的蘭州,論吸引力,自然比不過只有1所211的鄭州。
來源:西部城事
一線和二線,二線和三線,每一個梯度,都意味著綜合實力短期難以逾越的鴻溝。就好像蘇州的文教、交通確實不夠強,但你不能說它沒有競爭力。
而站在城市發展的角度看,經濟實力不夠,教育優勢無法轉化為科技優勢,因為缺少足夠的產業支撐。
尖端的科技資源,分布向來不是和教育資源完全重合。比如深圳2018年的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22.86萬件和14.02萬件,廣州分別只有17.31萬件和8.98萬件。教育的短板可以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引進高科技企業來彌補。
相對而言,那些擁有頂尖學府的城市,如果科創弱、產業弱,哪怕能找到足夠的生源,未來同樣很難留得住人才,蘭州大學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可以說,一座有一流高校但發展欠佳的城市,永遠要比一座有教育短板的經濟強市更危險。
像金融、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產業資源高度集中在少數北上廣深等少數核心城市。這些高薪行業,幾乎將全國各地的優秀畢業生一網打盡。新經濟火熱的杭州,高校數量并不占優,依然能成為畢業生青睞的目標城市。
從高校的分布就能看出,優質的資源永遠是集中在一二線,集中在直轄市和省會。所以別看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停滯不漲,北京甚至下降,但只要門戶大開,依舊會像廣深那樣,有源源不斷的人口涌入。
而且隨著交通網絡日益發達,出行更加便利,人口、人才流失的失衡局面將更加嚴峻,擁有985的十八線和只有211的一二線城市,差距還會逐漸拉大。
來源:第一財經
那么在這場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哪些城市會受益呢?
正好這兩天“澤平宏觀”和第一財經都提到了十大城市的概念,其構成名單包括北上廣深四大一線,以及重慶、天津、成都、南京、武漢、杭州六大二線。這個名單西部菌總體比較認同。當然后面還有蘇州、西安、鄭州、青島等城市在猛烈追趕。
中國的優質資源,幾乎都集聚于此,作為區域中心,它們未來有成為超級城市的潛力。無論是上大學,還是就業、投資,將目光優先投向這些城市,大體不會錯太遠。
本文來源:西部城事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