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索軍民融合創新發展……讓創新驅動成為全省發展主旋律。”剛剛結束的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省委報告提出美好愿景。
“以成德綿為核心的軍民融合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十三五”規劃》。”5月31日,在省政協召開“構建成德綿協同創新體系推進軍民融合”專題協商會上,省發展改革委帶來好消息。
與此同時,一個大大的“?”困擾著成都、德陽、綿陽三地的政府負責人:“成德綿具備軍民融合的優越條件,為什么融合效果卻并不理想?”
協商會上,來自省級有關政府部門的負責人、成德綿三地政府負責人和全國、省政協委員暢所欲言,共同探尋推進軍民融合的著力點和切入點。
政府:工作做了不少,困難仍然不小
設立全國首支省級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并已征集意向項目150余個;
依托軍工單位、高校院所和“民參軍”企業,組建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
建成軍民融合創客空間,建立“軍民科技資源共享共用平臺”,成立軍民融合銀行……
今年以來,我省在軍民融合領域大動作頻發,加快省級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動軍民融合重大項目的氛圍日漸濃郁。
“勢頭良好,但離"做大做強"還差距甚遠。”協商會上,成都市副市長劉烈東的話,引起德陽、綿陽市政府負責人強烈共鳴。
障礙何在?“軍民融合企業主要以"民參軍"為主,產品層次相對較低,主要是零部件和結構件的加工制造,德陽強大的裝備制造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揮。”德陽市副市長李成金坦言,由于中央軍工集團尚無與市、州一級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的先例,軍工項目落地難。
綿陽市副市長孫福全認為,軍用科技成果轉化中間環節薄弱也制約著“軍轉民”,“具有民用發展前景的軍用科技成果受保密規定、知識產權等制約不能轉,而一些可轉化的軍用科技成果要實現產業化還需進行再研發。”
“民參軍”也困難重重,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來自資質。據介紹,民營企業進入軍隊采購渠道必須具備軍工“四證”資質,辦證難度大、時間周期長,客觀上還存在軍品產值和軍品許可證互為前置條件的矛盾。
“信息不對稱、合作渠道不暢、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仍然較突出。”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企業:你知道我要的是什么嗎?
作為軍民融合的主體——企業,它們又是如何看待“融合難”呢?“首先,要厘清政府、市場、軍企、民企在軍民融合中的角色定位。而當前最急迫的是搭建一個真正的對話平臺。”協商會上,省政協委員、省工商聯副主席、四川海特集團總裁李飚直言不諱。
李飚說,之前我省組織的幾次重要會議,都只有政府、央(軍)企“單方面唱戲”,民企自始至終是“缺席者”。“我們急需政府幫助營造一個平等、自由的對話環境。”
李飚告訴協商會現場的政府官員,“民參軍”是一個充滿創新的過程,需要政策、人才、時間等實實在在的支持,“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卻把軍民融合變成了"招商引資",一上來就要求企業在多少時間內達到多少產值。這讓企業老總覺得不合拍啊!”
“地方政府是否已經充分聚集了企業的需求?這點非常重要。”省政協委員、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總設計師周永認為,地方政府的軍民融合規劃應該以需求為基礎,一方面要弄明白在川央企到底在哪些方面有配套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搞清楚“民參軍”的民企需求何在,這樣才能使軍企、民企實現有效對接。
周永建議,政府規劃要突出“以項目驅動軍民融合”,讓地方民企圍繞軍企的重點項目開展配套研發生產,“起點要高,資源配置要避免低水平重復。”
打破壁壘,“協同”才有大發展
綜觀全省,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軍民融合,成德綿區域擁有良好的資源稟賦——全省7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全部在成德綿地區,34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30個落戶成德綿地區,66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有46家落戶成德綿地區,101個省級工程實驗室超過70%在成德綿地區布局建設。
然而,當深入這一區域內部,你會發現:在參與和推動軍民融合的進程中,成都、德陽、綿陽三地以及相關政府部門之間,目前仍是各自為陣,各有各的政策、各算各的利益,并未成為真正的“協同創新共同體”。
“三地軍民融合各有所長,必須進一步破除地區之間、產學研之間、軍民之間、行業之間的各種壁壘,推進成德綿區域一體發展、錯位發展、融合發展。”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加快發展人才、產業園、科技金融、科技服務業等創新要素平臺,在成德綿統籌布局重大項目,完善軍民融合產業鏈配套。
省政協常委、科技委主任黃峰也認為,軍民融合需要通過完善協同創新政策來加強引導。她建議,探索建立成德綿協同創新方面的考核制度,出臺獎懲政策,促進軍民融合;既要鼓勵保險公司開展軍民融合創新險產品,引導優秀民口科技企業積極“參軍”,又要注重省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對軍用技術再研發轉民用的支持,努力引導“軍轉民”。
“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調動"軍轉民"的熱情是關鍵。”在省政協常委、社法委副主任賈月成看來,從根本上破題,迫切需要出臺一部類似《拜杜法案》的法律,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來解決協同與融合中的利益分配這一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