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客戶各種復雜多變的報表需求,我們如何能快速抓住要點,梳理出清晰的報表邏輯,從而設計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報表,是產品人員在需求調研和分析中很重要的工作,本文把報表分析過程拆解成三個關鍵要素,幫助產品人員快速理解和掌握到報表分析的要點。
在我們的軟件產品設計里面,報表很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報表通常是管理者、高層領導要看的東西,是不是能很好滿足他們的分析需求,往往對項目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的互聯網產品里面,報表分析已經轉化為日常的數據分析,成為產品運營的核心工作,所以,如何清晰的理解報表分析中的關鍵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接下來,我們以某互聯網產品統計工具的報表為例,來講述報表分析的關鍵點:
要理解的報表的三要素,先上圖:

如上圖所示,每個報表都有三個關鍵要素:報表主題,報表指標,分析維度,我們逐一說明如下:
報表主題,很多時候你也會把它當標題看待,事實上我們也是以主題對標題來進行命名的。
但核心點是,每個報表主題一定清晰的對應著某個分析的目標,代表了客戶期望從這個報表中獲取到的信息,比如上圖中留存分析,通常是基于客戶想分析產品的使用情況,為版本功能優化、用戶體驗改版等提供數據支撐。
但很多時候,特別在一些 TO B項目里面,客戶往往是直接告訴你我需要什么報表,背后分析目的和目標并不一定明確告知你, 這就需要我們在調研的時候,多問幾句“您是用來做哪方便分析的,希望達到什么目標”之類的問題。
只有把報表期望得到的目標理解清楚了,你才能確定一個清晰的報表主題出來。
有了報表主題后,很自然的,我們需要用哪些指標來支撐該主題的分析呢,還用上面的留存分析為例, 你看到,事實上是從4個關鍵指標來進行分析的:使用時長、使用頻率、訪問頁面、使用間隔。
這4個指標從不同的方面來對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進行量化、從而幫我們對產品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當然,具體在指標值上,可以有數值,也有基于數值衍生出來的各種百分比,如同比、環比、方差等等多種形式。
另外,指標還可以是復合指標的體現,比如對于績效考核的得分來說,分值就是一個復合指標,而復合指標里面,還蘊含著子指標。
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指標,關鍵點還是要想清楚,圍繞著報表主題,我應該用哪些指標數據來進行衡量。
有了報表主題,有了分析指標后,接下來就是分析維度。
上面的留存分析,初看過去, 好像沒看到具體的分析維度,實際上因為這個報表相對簡單,所以分析維度也比較明確,就是圍繞著時間維度來開展的,而實際上對于留存分析,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這里面的“日”,“周”、“月”就代表了三個不同粒度的時間分析維度。
從分析維度來講,通常就是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不同的維度支撐起我們對趨勢、對發展分布、地域之間差異間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點。
除開大面上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更細化的產品維度、服務類別維度等等對于更具體的定位到問題所在,有著重要作用;
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會對多個維度進行組合分析,然后找到其中的趨勢、或者問題所在。
把握住了上面的三個關鍵要素,你也就能比較清晰的來設計一個報表的,但如何來展示報表了,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
設計出報表了,該如何展示呢,報表的展示形式其實非常多,我們對常用的展示形式說明如下:

折線圖: 通常用于趨勢的分析,所以其分析維度通常都是時間維度;
柱狀圖:通常用于對比分析,如果趨勢分析是縱向,那么柱狀圖就是橫向的對比分析;
點狀圖:多用于多個變量的回歸分析;
雷達圖:多用于一個復合指標,存在多個子指標的分析展示;
漏斗圖: 銷售分析的經典圖,其主要用于來看轉化率;
餅圖: 主要用于看各分支的占比分析,也是一種橫向對比的展示;
儀表盤:主要用于展示可以量化成分值類的指標,通常給企業高層管理者,喜歡這種儀表盤的展示,一是因為畢竟直觀,二是因為儀表盤代表著一種企業駕駛、駕馭的感覺,所以很多人直接稱這種圖表分析的組合為企業駕駛倉;
熱點圖:是參考氣象云圖的方式來進行展示, 通常用于展示有地域特征分布,并且實施動態變化比較快的數據;
地圖:使用地圖來進行展示,通常都是和地域、地區統計分布相關的;
展現形式還有很多,在很多時候也會以多種形式來從不同維度、不同組合方面來展示數據,以求得更直觀、簡單的呈現數據的信息,實際中需要我們靈活應用;
有了報表的要素、報表的展示形式后, 為了實現某個分析目的,我們還需要考慮報表數據之間的穿透,穿透實質上有兩個方向,一是縱向的穿透,一種是橫向的穿透,用一句話總結是:橫到邊,縱到底。
對于縱向穿透,比如一個部門的績效考核得分,90分, 你需要了解90分里面的各項組成指標的得分情況,然后你向下穿透,分布看到子項的:工作業績完成得分、團隊建設得分、成本支出得分等幾個子項指標;然后可能這些子項指標還有進一步的子指標組成,你需要進行逐級的穿透,最后到每個人得分,每個人的指標情況,從而有效幫你從宏觀到微觀,掌握到整個數據的全貌和細節。
橫向穿透,那即從對比分析方向, 看不同部門之間的、不同區域、不同產品等等方面上的差異,從而為你找到差距提供分析支撐。
綜合以上,當我們在需求調研及分析過程中, 始終從報表的主題出發,抓住報表設計的三個要素,再選擇好報表的展示形式,并做好報表的穿透分析,那么,報表需求和設計工作將變得不那么復雜。
我們結合一個“用戶自助寄件”的需求,分析了從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向產品功能需求轉化的過程,本節,我們繼續沿用該案例,向大家展示如何高效快捷的繪制出業務流程圖。
在業務流程圖的形式中,對于產品人員來說,最經典的莫過于“泳道圖”,從百度圖片里面搜集的泳道圖說明如下:

(圖片自百度圖片中搜集過來)
泳道圖之所以應用比較廣泛,是因為其:
清晰的展示了該流程里面涉及多少個“角色”;
該業務流程分成了多少個“階段”;
角色活動的邊界、流向清晰;
但一開始要直接來繪制泳道圖,我們總覺得比較復雜,好像有些無從下手,又或是擔心漏掉很多細節,那么到底如何有效的繪制出一個清晰明了,簡單實用的泳道圖呢?
下面我們以“用戶自助寄件”的案例來進行說明。 (該案例來自上一節的連載文章,建議可先查閱上節的該案例:需求分析篇|從實例分析中理解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功能需求的轉化)
用戶自助寄件是一個業務,你也可以理解成一個任務,那么在自助寄件里面,大致可以拆解成幾個階段呢,在上一節里面,我們已經知道,可以拆解成三個階段:
階段1:在線填單階段
階段2:找柜子放件階段
階段3:支付階段
具體階段應該怎么拆,如何拆得比較合理,其實還是在于我們對業務流程的理解程度,我們在調研和需求分析中,是不是真正將業務場景、用戶場景理解透了。
通常對一個任務的階段拆解,你可以從任務執行時間上進行拆解,比如這個例子,填單和找柜子放件,是有時間分隔的,因為往往并不是填完單馬上就會去放件。
然后,你可以從任務執行的位置、操作對象上來進行分割,還以填單和放件來說,地理位置上變了,特別是操作對象上變了,那么也是適合拆成兩個階段。
事實上,對任務階段的拆解,你更多的是從時間、地理位置和操作對象幾個維度上的不同來最后確定要區分幾個階段。
當然,一開始分得不合理也沒關系,因為對階段進一步細節分解、梳理過程中,會幫你發現不合理的地方,然后你還可以繼續修正。
那么,當你第一步進行了業務的階段拆分后,其實你可以簡單的繪制階段流程圖,示意如下:

這個很簡單,我們接著往下說。
有了第一步的分階段,我們需要對每個階段的細節內容進行梳理,階段細節的梳理,其實要弄清楚的這里面會涉及那幾個角色,這里的角色,不僅僅指用戶,系統或者某個實體作為和任務有交互的地方,都是一個角色。
以“在線填單”為例,這里面有那幾個角色呢,首先,肯定有:
用戶角色:就是自助寄件的人;
系統:在線填單后,系統要接收處理快遞單,肯定也是一個角色;
快遞柜:是用于用戶后續放件的地方,它也是一個角色;
這個案例里面,主要是這三個角色;有了角色后,那么我們就需要對每個角色,在這個階段里面的具體的活動來進行整理。
在“在線填單”的階段,任務的發起角色是“用戶”,主要的活動也是他來觸發的,所以,我們肯定要從用戶這個角色開始梳理他的階段內的活動。
那么用戶在這個“在線填單”里面都需要執行哪些活動呢,其實聯系現實中寄件填單過程,你很快就能理解到用戶主要有“填寫收件人信息”、“填寫物品信息”、“寄件人信息”、“需要的柜子大小等”,整理成流程圖,就是這樣:

這個流程圖里面的活動,其實都是蠻容易就能想到,唯一剛開始可能缺漏的是活動“4”,但其實一開始有缺漏沒關系,后面進一步的分析會幫你發現這個缺漏。
理完用戶這個角色,那么接下來要繼續梳理“系統”這個角色流程活動。
很顯然,用戶在線填完單后,系統要接收該快遞單,要考慮分配怎樣的柜子,以何種方式來讓用戶找到柜子、開啟柜子等內容,那么你會逐步梳理出系統的流程活動是這樣的:

其實系統的活動也還蠻簡單,也是只有5步,梳理完系統后,還有快遞柜,顯然,快遞柜的位置和空閑狀態是由快遞柜本身的系統來返回的,它的流程圖我們在這里暫略,在后面的總圖中會看到。(需說明的是,實際上快遞柜和快遞公司,由于不是一家公司,所以,這里面快遞柜是一個獨立的角色)。
按照角色梳理完階段內各自的活動后,接下來就是整合的操作。
有了上面的各個角色的階段內活動圖后,我們這個時候來把它們整合成泳道流程圖,顯然就很容易。
還以自主寄件中“用戶在線填單”為例,最后整合出的泳道流程圖如下:

看起來這個流程圖一眼望去還是比較復雜的,但其實如果你按照上面的三步:
第一步,將業務分拆成多個階段;
第二步,階段內各角色流程活動的梳理;
第三步,使用泳道圖來整合各角色的流程活動;
你一定可以比較輕松的完成整個業務流程圖的繪制。
當然,在具體的整合過程,以及整合后,我們還需要對很多細節進行推敲,完善,很多時候也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這里面還有很多正常、異常的情況需要去考慮,但有了上面的基本方法,你的框架定下來了,細節逐步去完善就不會很難了。
?
在產品的需求里面,經常有這三個概念: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功能需求,但往往,我們很容易搞混,不清楚他們之間的關系和差異,我們先引用一下比較官方的解釋:
業務需求( Business requirement )表示組織或客戶高層次的目標。業務需求通常來自項目投資人、購買產品的客戶、實際用戶的管理者、市場營銷部門或產品策劃部門。業務需求描述了組織為什么要開發一個系統,即組織希望達到的目標。
用戶需求( user requirement )描述的是用戶的目標,或用戶要求系統必須能完成的任務。用例、場景描述和事件――響應表都是表達用戶需求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說用戶需求描述了用戶能使用系統來做些什么。
功能需求( functional requirement )規定開發人員必須在產品中實現的軟件功能,用戶利用這些功能來完成任務,滿足業務需求
這個解釋其實還是蠻明確的,其實理解這三者的關鍵點,是要先認清楚每個需求針對的對象不一樣:
業務需求———對應的是組織或者客戶,實質就是業務的建設方;你也可以類比房地產市場的開發商;
用戶需求———對應的是使用產品的用戶;你也可以類比買房的人;
功能需求———對應的是產品,即產品要具備怎樣的功能,才能滿足相應的業務需求和用戶需求;類比房地產市場,那就是房子本身。
類比成房地產三個角色后,你發現,開發商通常的訴求是想多賺錢,買房的人訴求是買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房子;但不管二者怎么想,最終都是需要通過房子來實現,必須建設的房子的屬性達到某個標準才能滿足二者的訴求;
所以,這么一看,你就明白了,其實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即,業務需求和用戶需求,只有經過需求分析的轉化,變成產品的功能需求后,才能得到實現。
接下來,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實例來進行說明:
案例:用戶自助寄件的需求
業務建設方:某快遞公司
需求描述:目前很多城市的小區都已經有了快遞柜,但快遞柜主要是用于送件使用,而對于快遞公司收件,用得比較少,某快遞公司,就希望利用快遞柜,來實現用戶自助寄件的需求。
這個案例的業務建設方是:快遞公司,其業務需求也很明確,就是:用戶自助寄件。
業務方之所以要建設這個需求,其目的是:希望利用快遞柜,實現更高效的收件服務,減少人工上門收件的等待、低效、人力投入成本高等問題。
這個案例的用戶,就是每一個要寄快遞的人,那么他們的需求是什么了?
他們的需求,其實就是在進行“自助寄件”的過程中,你盡量讓我簡單、易用,高效、快捷。
需求分析的轉化,核心是兩個點,一是對這個業務的場景進行充分的理解和認知,二是想明白業務場景中需求點,要通過何種方式來滿足它。
業務需求是“用戶自助寄件”,這個業務要實現,我們結合寄快遞的實際場景,其實還是蠻容易就能想到,有3個關鍵環節:
用戶要填寫單據:即填寫收發件人的相關信息;
用戶要能找到周邊的快遞柜,并且能打開它;
還需要進行計量、支付快遞費的問題
這三個環節,基本把這個業務的三個關鍵階段說明出來了,它就是:填單——>找柜子放件——>支付。
然后,逐一對三個階段進行具體的分析:
填單階段:
業務方需求:必須收件人、聯系電話、寄件人信息清楚、明確等等。
用戶需求:能選的就選,能簡單填寫的就簡單填。
轉化為功能需求,你發現,無非是通過表單形式讓用戶把相關信息填上來,而為了滿足用戶需求,你肯定需要設計對收件人的記憶功能,讓用戶填寫一次,后續每次只需要選擇而已(相關的細節還很多,這里只做舉例)。
找柜子放件階段:
業務需求:把最方便最合適的柜子告訴用戶,并確保用戶能安全、準確的找到快遞柜、放入快遞件;
用戶需求:我就想知道我要把快遞件放到哪里,別讓我多走;
這個業務需求和用戶需求說起來簡單,轉化成功能需求時,其實里面還蠻多細節的:
位置服務肯定需要,一是為滿足發現柜子的需求,二是也有導航的需求;
如何打開柜子呢?從我們的產品經驗或者競品參考來看,可以有掃描開啟、驗證碼等方式;
如何保證用戶去到快遞柜,一定就有其空的柜子可以給他放了,這里面就涉及一個快遞柜忙閑資源的管理;
所以,這里轉化為功能需求時,你發現:有位置服務功能、掃描開啟/驗證碼開啟功能,柜子資源分配管理功能等;
支付階段:
業務需求:根據收費標準,準確無誤、及時收到用戶快遞費。
用戶需求:支付方便。
功能需求:
如何來計量,由于是自助寄件,稱重顯然不合適,那么按體積是一種較簡便的方式,而如何按體積了,其實根據可快遞柜的柜子;
如何支付,這個還簡單,可以使用比較常用的幾種支付方式就好;
以上,都只是簡單的需求分析和轉化的過程,實際的需求過程中,我們經常講需要結合業務場景、用戶場景把一些關鍵細節挖掘出來,并能在產品設計時考慮進去,以給用戶一個良好的體驗。
比如:在上面的開啟柜子的方式中,到底用掃描開啟還是驗證碼的方式呢?
其實用“驗證碼開啟”會更合適,因為會存在很多這樣的場景,某個寄快遞的人,剛好家里有人下樓,或者認識的鄰居下樓,而快遞柜就在小區門口,那么找人代勞一下放件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那么這時候,使用驗證碼就是一種最合適、簡便的方式。
又比如:某用戶希望自己的快遞能更快的被寄出去。
那么,如果在給用戶呈現周邊分布的快遞柜的同時,還告訴用戶,該快遞柜的收件時間,目前快遞員的分布位置,是不是能讓用戶更好的去選擇呢。
這樣的細節還很多,需要在實際分析中,更好的去理解用戶場景、挖掘細節,并逐步的完善。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只要你充分認清楚業務需求方的訴求、用戶在執行具體任務時的訴求,并對產品的常規實現方式有了解的話,需求分析并不是一個多復雜的過程,就是這么一步步去推理、去轉化的過程。
而要把每個細節做透,就必須在實際中多去磨練,在生活中多體驗,學會場景化的思維方式。
來源:pm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