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80后”、"90后”為主的農民工二代,被稱之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基本沒有務農經歷,打工賺錢也只是部分目的,他們不想當城市的"過客”,希望能更好地融入城市。與老一代農民工"單打獨斗”的狀況相比,許多新一代農民工都是攜家帶口進城務工,由此帶來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
進城務工者工作時間長,起早貪黑,孩子仍是半留守狀態。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大,對孩子的教育往往簡單粗暴,不具備有效陪伴能力。即使是周末,大多外來工子女也無父母陪伴,甚至孩子在哪玩他們的父母都沒精力過問。雖然比起留守兒童幸運不少,但實際跟著父母進了城,流動兒童仍面臨多重挑戰。
一項基于珠三角和重慶地區的1518名流動工人的調查問卷顯示,流動兒童家長為了生計平均每天工作11小時,52%的家長評價自己為不合格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少,交流少”“不能保障子女接受好的教育”。此外,流動兒童雖然生活在城里,但他們的朋友圈基本限于流動兒童。標簽化使其缺乏認同感,心理鴻溝明顯。很多孩子由于戶口原因,不能享受免費的義務制教育,只有在民辦或條件更差的民工子弟學校讀書。曾有老師問孩子,你覺得你是本地人人,還是家鄉人,或者既是本地人又是家鄉人。大多數孩子都選擇了第三種。孩子們融入感不強,在城市中始終是一種飄著的狀態。孩子不能感受到被接納和包容,這對孩子成長十分不利。
所以不能等問題出現以后才去關注。流動兒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公平、社會融入等問題亟須引起各方重視,未來希望有更多的愛心人士和企業和我們一起,給與孩子更多的關愛和機會!(中國公益民心舞蹈學院官方稿件 衛蓉原創 創頭條 )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