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很多創業者和媒體人的朋友圈都被兩條視頻刷屏。在視頻里,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講述他曾經拒絕了最大的私募融資;在另一條長約20分鐘的視頻里,則是對一家新創天使基金合伙人的采訪。
這兩條視頻分別叫《老創》和《接招》。《老創》的出品方是創業家,雜志創始人牛文文以主持人的身份在視頻中出鏡;《接招》的出品人是方浩,《創業邦》雜志前主編。兩家媒體不約而同地在昨晚選擇節目首發,是否預示著創業媒體細分轉型的新方向?
近幾年來,創業媒體的形態一直在變,也不斷有新人擠進來,做很多改變產品和格局的嘗試。
《創業家》和《創業邦》無疑是創業媒體在紙媒時代的代表,現在依然在創業企業報道上做著深度和廣度的拓展。在雜志這一載體之外,《創業家》的網站i黑馬以及《創業邦》網站,都是順應互聯網的產物,到現在都已經成為創業項目報道的必選。
在創業媒體領域,36氪的快速崛起則指出了另一個方向,即向交易方向延伸。今年10月份,螞蟻金服剛剛戰略投資36氪,巨頭所看重的,就是36氪所做的股權眾籌。
全民創業時代到來之后,創業媒體獲得了空前巨大的空間,各自的形態也在不斷演進,譬如交易化(股權眾籌)、中介化(融資顧問)、空間化(孵化空間),昨晚的創業視頻訪談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新方向:可視化。
以視頻為切入點的創業類媒體受眾廣泛,也符合當下用戶的閱讀習慣,因而也獲得了資本的關注,譬如定位于拍攝創業者的“一見”,以及“接招”,據悉都拿到了機構投資者的投資。
不可否認,關于新媒體的內容創業機會雖然日趨增多,但依然繞不開很多傳統媒體都要回答的問題:如何變現。比起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優勢是更接近用戶,而傳統媒體借助固有資源延伸出來的業務可以獲得現金流收入。以視頻媒體為例,目前在商業模式探索上比較好的是《曉松奇談》、《暴走漫畫》、《萬萬沒想到》等“節目”,直接通過廣告主的投放獲得收益,而像《邏輯思維》,則已開始在電商領域進行嘗試。
創業類視頻是單純做一個媒體,還是往創業平臺方向演化,還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