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能否取代傳統教育?目前爭論很多,但有一點不可否認:要想取得教育類創業的成功,先要在教育內容上有真正的改革和顛覆。網絡只是載體,內容才是教育的核心。
在眾多的教育創業者中,北京中科融羽CEO張羽沒能“抓住”互聯網創業浪潮,但卻歪打正著的切中了教育創業的要害。
中科融羽研發的金融ERP是銀行業務模擬仿真系統,專門針對大學金融教學,包括銀行經營管理沙盤和金融模擬對抗平臺。讓學生既有參與的趣味,又能獲得知識。在從教育內容的改良中取得突破以后,張羽準備用互聯網模式復制自己的創業模式。
畢業于澳洲Curtin University的金融系的張羽,先后在香港東亞銀行和用友集團工作過,作為一名80后海歸,原本他的標簽是“金融高管、帥氣多金”,但海外教育帶來的便利性,驅動著他對國內教育躍躍欲試,最終變成了埋頭出租屋的草根創業男。
2012年創立中科融羽時,張羽已經在香港東亞銀行工作過三年,在用友給銀行做構架咨詢四年,同時兼任用友軟件產品經理四年,深入學校調研一年,所以他覺得自己最適合做這件事了。
讓我們先回到2011年。當時,廣東金融學院向用友購買了管理會計軟件,這是金融系統常用的業務處理軟件。原來學校想的很好:讓學生通過實操學習金融知識。后來發現這個軟件是傻瓜式的,左邊一點,右邊直接出結果。沒有過程解析,對教學作用為0。
為了改進軟件,當時在用友工作的張羽專門帶了學校的一個實驗班,邊教學邊研究。帶領團隊駐校搗鼓了一年,測試過很多遍,可是就是不能用來上課。
因為第一,用友的固定軟件不可能改變。第二,軟件只是金融體系中某個環節的一部分,沒有前因后果,把它做成大學課程不現實。
用友放棄了這個項目,但張羽不忍心丟棄一年的研究。并且在大學教學過程中,對改進大學金融教育產生了一種使命感:相對于國外,國內的高等金融教育太落后了,課程枯燥、無用、重復。
張羽就讀的澳洲Curtin University用的是哈佛商學院的沙盤模擬系統,受這個啟發,他決定照著哈佛商學院的系統模式,獨自開發出一套國內的金融沙盤模擬系統。
張羽一開始就沒打算融資,一切開銷都是自掏腰包。但作為一個初創企業,沒有很好的現金流來支撐企業的發展,幾個人就擠在一個租來的十幾平米的小辦公室里,沒日沒夜地研發軟件。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張羽才發現,為什么當下教育創業者們為什么都繞開了教育核心——課堂教育,這一切實在是太難了!不僅是課程的每一個細節需要無數次打磨,而且最后走入課堂更是難上加難。好在,當時的張羽對未來更大的困難視而不見,要不然都不知道能否堅持下去。
中科融羽成立后,張羽和把同為用友軟件高級工程師的好友拉入團隊。他們放開手腳重新設計系統。
當時企業管理方面的ERP早已進入大學,但是一味注重比賽趣味性,知識性不足。既然是為教學研發的,一開始,張羽就著手把更多知識點灌注在金融ERP中。
在產品設計上,因為是全新的事物,學校教師兩眼一抹黑,今天覺得應該這樣,明天覺得應該那樣。系統每一次改進,張羽都讓學生親自測試兩三次,收集意見重新調整產品,即使如此,反復出了好幾版依舊不行。
隨著研發的深入,難度越來越大,但盈利依然遙遠。慢慢地大家對項目失去了信心,紛紛離開公司。創業一年后的2013年底,曾經鬧哄哄的辦公室僅剩下張羽一人,小辦公室突然顯的空曠起來。
張羽自己也曾對項目產生質疑,但產品完善在即,投入也有上百萬了,投入可能付之一炬,他實在于心不忍。而國外的學習經歷和多年的行業經驗告訴他,產品前景是明朗的,問題是,還要等多久?
危機來臨時,也有公司準備低價收購項目。但張羽最終決定,再堅持下去試試。
2014年上半年,中科融羽終于研發出適合學校教學的金融ERP系統。但是,這時候,張羽才意識到,更大的困難還在后面。
將外面的教育產品打入公共教育系統,目前在國內是非常難的。
初期,張羽得到了幾位大學教授的鼓勵與支持,還看到企業ERP迅速打開了大學市場,就覺得把金融ERP賣給學校太簡單了,自認天時地利人和,只要產品完善了,就只需坐著收錢了。
產品推出后,他發現自己太自做多情了,開發客戶的難度超出了想象。不是課程好就一定有人愿意采購,其中各種問題接踵而來。追其原因,一是因為中科融羽太名不見經傳了,大家根本不敢買;二是傳統教育接受新事物的惰性。
為了生存,張羽硬著頭皮搞起了推銷。為了能讓自己的課程進入課堂,張羽找過代理,做過會銷,但一系列坑爹的路子,最終都不起效。
怎么辦?經過堅持不懈的摸索和努力,張羽找到了自己產品進入校園的方式。
第一步:張羽說服了最早購買產品的學校,讓他們幫忙組織產品觀摩會,邀請其他金融院校的教師一起研討,如果有學校對此產生興趣,會逐級向上匯報。
通過金融ERP,中科融羽幫好多學校拿了國家級實驗示范中心的牌子,其他院校也會來看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第二步:經過兩次以上的觀摩,老師們才可能對產品有初步的意向。隨后,才會帶著系里的團隊再來考察。而真正要買的還得找出錢的人,科技部和實驗中心等等學校的各個部門。
第三步:所有的人都看一遍了,覺得可以做了,才把張羽帶到學校里,跟采購部去談。這個過程有一個部門覺得不行,采購都可能中斷。
第四步:即使成交,學校采購也需要政府招投標。這時中科融羽才發現,自己是市場上唯一一家經營此類產品的,有時不得不臨時拉幾家公司“陪標”。
總結下來就是,通過早期第一家客戶的現場展示、組織公開課教學、產品觀摩等方式,進行課程的宣傳推廣,抓住高校教育體系的痛點,切入高校教育的流程,才有可能完成銷售。
當然,張羽的金融ERP能進入大學這個壁壘森嚴的堡壘,也離不開當下教改政策。
近兩年國家教改要求,大學實踐類課程要占全部課程的50%以上,而且撥款要用到實處,落實在某個課程的某一節課上。
如果沒有教改,即便大家都知道大學教育已經是陳舊的古董,張羽的教程也不可能如此順利的切入到大學之中。
經過不懈的努力,到2015年11月,已經有數十家學校采購了產品,除了廣東金融、河北金融、哈爾濱金融等金融專科院校外,還有渤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非金融院校。
“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院也我的客戶,因為他們的經偵系需要。”張羽笑道。這些學校把金融ERP設為選修課,有36個標準課時。
現在,中科融羽營收已近千萬。但對張羽來說,如何開發新的院校仍是一個難點。
早先他以為市場容量有限,后來一評估,傻眼了:市場的容量遠遠不止自己的預期。
“飯得一口一口地吃,全國幾千所高校,我們先制定了個‘百家計劃’,爭取兩三年之內完成。”張羽說,“最關鍵的,還是做好課程的推廣。”
在這個方面,張羽透露,對于使用自己產品的學生,他介紹給了自己背后的小微企業聯盟,為學生實習就業創造便利。這也是產品推廣和樹立口碑的一部分。
“我一己之力太薄弱了,不可能撼動國內金融教育,”張羽說,“但是,在已經將金融ERP設為選修課的學校里,這門課學生考評都是前三。并且通過這門課程,已經有幾所院校申請到國家教學實踐示范基地的資格。我也算實現了自己的情懷。”
不過,情懷不能當飯吃。“創業還是想想好怎么賺錢吧,只是做情懷會連累整個團隊,你自己認為產品再好,那也是眾多因素很小的一點。”
關于未來,張羽沒有說得太多,但他透露,早就為產品申請了專利。下一步,張羽準備做一個移動客戶端,讓學生通過移動端口也能進行模擬實踐。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