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凌晨,字節跳動孵化已久的興趣社交產品“飛聊”正式上線。作為一名耕耘在“興趣社交”方向近九年的創業者,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與大家一起來看看飛聊的前路與出路。
已有很多文章總結過飛聊的產品形態:貼吧(豆瓣小組/即刻)+QQ群+微信朋友圈。其中:
①飛聊興趣小組 對標 貼吧(豆瓣小組/即刻)——興趣社區;
②飛聊群聊? ?對標?QQ群(微信群聊)? ——群組聊天;
③飛聊動態? ?對標 微信朋友圈? ? ? ——動態分享;
2011年7月,我到了北京。我的項目確鑿無疑地可以歸到“興趣社區”方向,因此日常的產品觀察里,興趣社交類的產品是我的重點關注和研究對象。其中,有兩個產品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一個是樂柚網,一個是海貝網。
很早前,這兩個產品就已經停止運營了。
重點來看下海貝網(開心網旗下項目)。產品雖然已經關閉,但存在過的痕跡還有。

海貝網百度百科↑
2011年我還沒有智能手機,沒有體驗過海貝網的移動端產品,但PC版我體驗過,除了③動態分享 記憶模糊不確定有沒有,①興趣社區、②群組聊天 海貝網里確切是有的,并且產品使用上來說也還不錯。甚至從百度百科“產品及特點”的介紹里看,飛聊目前還沒有的一些功能,海貝也曾經提供過、嘗試過。
我盡量在用我認為較為平和的情緒來陳述一個事實,但我發現,無論怎樣控制,都很難壓抑住那一絲絲戳心的酸澀。
怎么可能不戳心?。?!
從2011年到2019年,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八年過去了,PM換了一批,用戶換了一批,但在興趣社交這一領域由頂級公司頂級團隊開發出來的產品,卻“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
關于“怎么可能不戳心!??!”這句帶了三個感嘆號的自我拷問,原本我準備用三個情緒飽滿氣勢澎湃撕心裂肺地排比句來直抒胸臆。想了想,放棄了。情緒再飽滿又能怎樣。就像《一夢三四年》里那句充滿隱喻,卻只需按字面理解的英文一樣,“It changes nothing”。
抒發情緒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尋找出路。興趣社交產品還有出路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IT桔子里查找“興趣社區”類項目,出現了1000多條結果(運營中的有858條)。當然,有些項目嚴格劃分的話,可能也并不是真正的興趣社交。但這個數據仍然說明了,興趣社交是許多創業團隊前仆后繼的一個方向。


興趣社交↑
為什么這么多人都奔跑在這條賽道上?因為興趣社交是真正的硬需。
我個人是這樣理解興趣社交的:
維度上,無論是移動互聯網還是PC互聯網,無論是電力技術時代還是蒸汽技術時代,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無論是地球人還是外星人——都有與其他同好者交流、認識,或者僅僅只是圍觀的底層需求;
廣義上,無論是代購微信群還是微信公眾號的10W+,無論是微博大V的千萬粉絲還是知乎的問答,無論是聽一首歌還是看一部小說——關注一個人、一篇文章、一件事情,都源于感興趣。
說到興趣社交,繞不開百度貼吧這個標桿產品。為什么說它是標桿產品?因為從用戶認知和數據表現來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甚至直到現在,貼吧都是這個領域里毫無疑問的頭部玩家,(曾經)接近于壟斷。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貼吧的顛峰數據,但已經足夠閃瞎我的狗眼了:
10?億注冊用戶,820?萬個主題吧,月活躍用戶近?3?億,日均話題總量過億,日均瀏覽量超過?27?億次。
近些年貼吧走下坡路甚至逐漸沉淪,這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對于飛聊來說,對于800多個還在運營中的興趣社交類產品來說,則不得不面對一個更加戳心的拷問:
即使飛聊們做到貼吧的量級,做到10億注冊用戶,820萬個興趣小組,月活躍用戶近3億,日均話題總量過億,日均瀏覽量超過27億次……又能怎樣?能夠保證不會像貼吧一樣沉淪嗎?
當然,在如今興趣社交產品的玩法設計下,飛聊們能不能走到這樣一個數據之巔,都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一切無不說明著一點:興趣社交玩法需要加入一個新的變量,才能打破當下的困境。
①②③疊加組合的嘗試,遠不足以成為這個變量。海貝已經證明過,飛聊也很難逃脫。
我想用我這些年探索的玩法來演示心目中的這個變量。關于它的一些靈魂拷問,比如探索了這么多年還沒成功是不是騙子,文末我再簡單地陳辯一下。
舊模式下,興趣社交產品的數據之巔就是貼吧。貼吧沉淪是一個老話題,知乎上開了專門的貼子,許多資深吧友都分享了自身的感受。拋開產品UI、交互使用、官方運營等枝節,從頂層設計或者通俗點從核心玩法的角度來看,主要有這三個問題:
⑴人
管理層:對管理層的激勵、考核、管理
普通吧友:對吧友的激勵、組織、管理
⑵內容
內容是由人創作的。本質也是屬于“人”,但可以單列出來。
優質內容創作者:激勵創作者有動力長期產出內容
普通吧友:有評論回復的動力;有成長為優質內容創作者的路徑和動力
⑶盈利
在保證⑴和⑵的前提下,實現⑶。
我在和很多人聊的過程中,他們都反饋過這樣一個問題,“網友加入一個貼吧是基于興趣,不需要激勵”。貼吧也好,興趣小組也好,是一群人的聚合,但凡兩個人以上,從現實情況來講是少不了需要“經營”的。經營是一個中性詞,觥籌交錯換杯盞是經營,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可以是經營,它未被賦予濃烈的色彩。而激勵,是經營的方式之一。
經營你的興趣。這是我們的slogan。
舊模式下,要實現⑴⑵⑶的和諧統一,何其難也。那么⑴⑵⑶真的可以做到和諧而統一嗎?我想是可以的。
⑶對于貼吧來講,目前的做法就是通過廣告變現。
如果,貼吧引入廣告主在個體貼吧投放廣告,公司得到廣告收入的100%——把這一規則變為“公司得到廣告收入的20%,個體貼吧得到廣告收入的80%”呢?
興趣小隊可以接受廣告投放,并獲得80%的廣告投入用來經營小隊。這是我們的一句描述。
這個變化是否具備足夠的能量,讓⑴⑵⑶做到和諧統一呢?結合幾個主要問題和產品截圖,可以更清晰的來看一下。
? 1、80%怎么分給小隊
廣告主創建廣告計劃→隊長接受廣告計劃→廣告在小隊投放

小隊右側“品牌投放位”↑
隊員點擊“我要賺幣”,每次賺幣,廣告主付出100幣(1元=100幣,幣可提現):
隊員得到50幣(50%)
小隊得到30幣(30%)
網站得到20幣(20%)

賺幣↑
? 2、怎么經營?人&內容
小隊集體資金:公共屬性,隊長管理,全員監督;包含管理層酬勞
隊員得到的幣:提現、贊賞
在這里,贊賞有這樣兩個有別于微信、微博、文學網站、音樂網站等產品贊賞功能的地方:
1)不需要從綁定的銀行卡里充值贊賞(無需從現實的錢包里掏錢);
2)評論也可以贊賞;


圖5?貼子贊賞、評論贊賞↑
3、廣告主為什么要投放
1)精準投放。興趣小隊是同好者的集群。
2)接受度高。廣告投入80%被小隊得到,提升了網友對廣告的接受度。(見圖5貼子內容示例)
《廣告,隨遇而安》一文對這個問題有詳細分析,文章很長,我提煉一下主要觀點:
1)廣告的本質之一,是幫助品牌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壟斷除外;
2)按效果轉化付費的廣告模式(CPS),是以替廣告主“錢花的值”(省錢)為主,并不能直接幫助品牌搶占更多市場份額,不具備主動性;
3)想通過廣告的方式,達到搶占更多市場份額的目的,有一個必經節點,即提高受眾對品牌的接受度;
4)誰能提高受眾對品牌的接受度,誰就能幫助品牌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 4、和網賺有什么區別
《在廣告市場中,分錢是一門藝術》一文對這個問題有詳細分析,我提煉一下主要觀點:
1)目前市面上的網賺產品(趣頭條、購物返現、視頻/游戲激勵廣告、聊天寶等),“分錢”的基本單位均為個人用戶,更強調個人利益及體驗,且分到的有錢、虛擬幣(可提現的、不可提現的)、代金券、話費、實物獎勵等。
2)我們“分錢”的基本單位,為興趣小隊,且分的就是錢(錢的來源為廣告主充值),更強調用分到的錢圍繞“興趣”去使用——因興趣而來、為興趣而經營,以此激活更多更優質的內容創作、達成更好更穩健的用戶留存。
這幾個直擊靈魂的拷問,我簡單陳辯一下:
? 1、現在進行到哪一步了
今年年初網站改版后上線,目前在開發移動端,無外力干預的情況下,六月或七月上線;
聯系了一些網絡作家、音樂人在合作;
聯系了一些校內興趣社團,對玩法較為認可,移動端上線后入駐;
2、為什么拖了這么久
基本思路成熟于2014年上半年;
2019年以前,一直兼職做項目;主觀上,沒有創業者愿意兼職做,但是當客觀條件造成這樣的局面時,只有尋找依仗;
我兼職做項目的依仗:①別人不看好,只有我在做 ②多年沉淀,思路完善,不怕競爭 ③技術雖變遷,玩法不過時
…………
雖然想說的、能說的還有很多,可是文章不短了,該收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