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饑餓游戲》、《終結者》念念不忘,或許能在網絡大電影《饑餓島》“有所回響”——不僅是原版監制、根據好萊塢系列電影改編,還有網絡選角,沒準自己也能跑個龍套,嫌網絡電影還不夠過癮?那就去看超級網劇。還不夠?去下載同名游戲……伴隨新媒體發展,你會發現,圍繞一個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文化產品席卷而來,而你或許不知道,這背后的產業循環,正是一些新媒體集團致力于撬動的行業板塊。
沒錯,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娛樂新生態。參與這場生態構建運動的,除了傳統的互聯網巨頭BAT等,還有一些新興公司,比如最近剛剛亮相的全產業鏈新媒體集團“可行星”。
在今年初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正在改變一切:互聯網+零售,帶來電商的黃金發展期;互聯網+汽車,嶄新的車聯網生活已拉開大幕;互聯網+萬物,不好意思——最終“物聯網”會取代“互聯網”概念。
如果將互聯網看作傳遞信息的介質,那么與傳播息息相關的文娛產業,無疑“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互聯網+”大勢下,“泛娛樂”已成娛樂新生態。
“泛娛樂”概念最初由騰訊在2011年提出,指的是基于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多領域共生,打造明星IP的粉絲經濟,其核心是IP,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個角色或者其他任何大量用戶喜愛的事物。此后,BAT巨頭們紛紛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在文娛產業通過大平臺優勢建立自己的泛娛樂帝國。
如果說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其優勢和興趣是大平臺,那么對于一些文娛產業后來者,他們的突破點則是深挖垂直領域長尾價值,構建全產業鏈。
致力于打造娛樂新生態的“可行星”,即是這樣一個新媒體集團,2015年4月至今,其子公司如齒輪般相繼成立,最終推動娛樂新生態產業鏈高速前行:
2015年4月,星相儀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專注移動互聯;
2015年7月,星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專注網絡游戲開發;
2015年8月,星相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專注影視制作與發行;
2015年9月,星緣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成立——專注藝人經紀;
2015年11月,可行星娛樂新媒體集團首次公開,同時夢想基金計劃啟動。

從其緊鑼密鼓的成立節奏看,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娛樂新媒體集團打造。這一坐標杭州的行業新秀,幾乎涵蓋了娛樂新生態全部環節,環節之間構成可相互循環的三角系統:

【可行星全產業鏈的“循環系統”】
比如專注移動互聯的星相儀科技,旗下APP平臺——FOR-娛樂人社群,通過網絡選秀挖掘有潛質素人,他們可以以網劇等形式輸出素人,素人也可以和可行星旗下藝人經紀——星緣文化簽約。
專注藝人經紀的星緣文化創意由可行星與英模文化合作成立,英模文化是中國最大的模特經紀公司之一,其模特也可以通過可行星互聯網平臺,放大影響力。
可行星在文化傳媒領域,提出“20+2+1”戰略計劃,即2016年出品20部網絡電影,規劃打造2部超級網劇,主投或參與投資1部院線電影,一方面會通過藝人經紀業務輸送新鮮血液,另一方面也為藝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機會”,從而推動造星計劃的實施。
事實上,在BAT等巨頭的帶動下,資金和人力等影視資源都在向網絡劇傾斜,涌現了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可謂“網劇正當紅”,而可行星的網劇計劃,其選材也都十分貼合“網生代”口味,如根據天涯文學2014年度最佳作品《大風水師之路》改編的同名網劇等,未來前景可期。
對于文化產業來說,“互聯網+”帶來的是一個開放的生態,但站在一個公司的層面,追求“閉環”幾乎是本能。即便最愛談“生態”的馬云,其在金融、數據、電影等領域,依然追求各自的產業鏈完整性。
比如在網絡大電影《饑餓島》的籌備過程中,可行星就通過FOR APP,成功舉辦了“有戲!有戲!FOR明星達人秀暨超級網劇《饑餓島》角色海選”活動;圍繞著網絡大電影《饑餓島》、超級網劇《玩命天師》,其負責游戲業務的“星道”將深度定制影游聯動手游,并同步影視劇上線,在游戲中填入游戲內容與影視節目的互動模塊。

而在這次發布會上,可行星還將宣布夢想基金計劃啟動,對于那些有舞臺夢、演員夢的素人來說,夢想基金將會提供從演員培訓到導演選角的全程指導,由于可行星旗下豐富的業態和成熟的藝人經紀體系,夢想基金就有了現實的基礎。
——這也是一條完整、縱深的產業鏈,所能夠帶來的“好處”:泛娛樂化產業鏈的發展,不僅能刺激內容創意市場的發展,也將進一步打破內容生產者與消費者身份的界限,達到一種無邊界的互動共創狀態。
看來,娛樂新生態的號角已經吹響,在BAT大肆并購之際,一個生逢其時的全能型新媒體集團能走多遠,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