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6年,創投圈有些寡淡。
創業者掙扎在資金鏈斷裂的邊緣,耳邊卻是投資人的念叨:半年來一個好項目都沒看到,錢都花不出去。炙手可熱的直播、網紅電商,風口的共享經濟都沒能讓資本興奮太久,這些商業老狼們早意識到,智能手機出貨量數字滯漲明顯,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增長值在變小。
不過,疲軟境地下,電商在內容創業熱浪的刺激下卻等到了沖鋒“號角”。
《電子商務“十三五”規劃》提出,“電子商務全面融入、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領域,成為經濟增長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動力”的發展目標,確立“2020年電子商務交易額40萬億元、網上零售總額10萬億元、相關從業者5000萬人”的三大發展指標。
而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十三五”期間移動社交電商行業發展環境預測及投資策略分析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市場規模已超千億,預計未來仍將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到2020年市場規模或將超越3500億元。
有人說這是傳統零售第二春,另一部分則說這是電商進化轉型的關鍵節點。無論如何,這樣的政策導向和市場空間無疑是針強心劑,讓所有人再次嗅到了新商機。
近年來互聯網公司開啟了一條獨特的增長之路:創立—融資—擴張—再融資,這條循環的鏈條中,VC(風險投資)成為了最重要的一環。如今,顏色不夠用的共享單車滿大街都是甚至造成了“新困擾”,可以想象它離“過氣”已不遠,而新入局的共享充電寶憑種子輪的BP就融到了B輪。眼看高樓起,宴賓客,高樓塌,創業神話的泡沫越來越大,有人戲稱那是魔幻主義VC界的“杰作”。
不過,一直在“捕/造“風口的VC們這次終于在電商領域看到了“舊日”新火種:社交電商。
社交電商這個概念,在蘑菇街美麗說之后已經沉寂很久,但2016年卻再次成為資本新寵。只不過,這一次他們不再是強勢的金主。一反高冷姿態,主動“投懷送抱:表示“求帶玩”。因為現階段的社交電商投資熱,不是資本用錢燒出來的,而是那些創業者淌出血路之后,資本追上去“錦上添花”。
前日高攀不起,昨日愛理不理,如今窮追不舍。只是3年時間,社交電商創投圈就演繹了三生三世世間百態。
在過去兩年多時間,IDG中國、紅杉資本中國、軟銀中國資本、紀源資本、險峰長青、天圖資本、今日資本、高榕資本等中國一線投資機構都在積極布局社交電商、新零售賽道。中鼎創投、凱欣資本這些早早就投中了三分球。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零售社交電商領域共有26起融資事件。從融資輪次來看,社交電商的A輪占比相對較大,初創早期項目已經很難進入投資人視野。其中垂直細分領域的社交電商更受資本青睞:生鮮、母嬰、三農、跨境進口領域的投資率一直很高,易果生鮮、寶寶樹、和茶網、達令、掃貨都在各自的領域里完成了最新占位,垂直電商也從最初的“賣吆喝”進入拼品質、拼服務、拼供應鏈、拼倉儲物流布局等的新階段。
?那些在互聯網圈摸爬打滾的多年的電商老手們意識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是去中心化的,推廣成本的增加使得品牌商們的利潤空間有限,只有改變玩法,才有可能破局重生。
事實也的確如此,《2016移動社交電商行業數據報告》數據顯示,超過70%的用戶愿意在社交網絡分享購物情況;超過60%的用戶受到好友推薦、社交分享的影響而有過購買行為;食品、服飾、家居是社交電商消費者最愛分享的三大品類;平圖案、秒殺、砍價是最受用戶喜愛的移動社交購買方式。基于信任基礎上的分享、價格優勢、優良的商品和服務體驗,更容易引發消費者的共鳴。
傳統電商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返,賣家經營成本的上漲,消費者購物需求入口的改變都開始倒逼電商業態尋求新的突破口。
線上線下的商家們終于達成了共識:忘記那條線,打通線上線下,讓高度信息化的數據在虛擬和現實之間流動,線下人群數據化,線上線下同時引流。”互掐“了多年,在移動化浪潮下,“多年冤家終成眷屬”,雙方選擇了”彼此融合,共同升級”。
傳統零售需要借助互聯網力量“上線”,后電商時代線上電商需要落地,社交是最好的供需連接器,社交電商正好踩準了節點。
“擁有'線下載體的新零售'是'開往春天的列車'。劉星表示:電商并非已成往事,新一代電商還會帶來風雨;新零售就是新業態、新人群、新品牌、新技術的結合。在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劉星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如是說到。
其實,在流量紅利的低谷期,社交電商也好,網紅電商也罷,都是流量池里的“鯰魚”,成功攪動了各方參與者。網紅看似只是花式導購,實則是新零售的前沿探索,在社交網絡、電商、粉絲經濟之間進行邊界突破,形成了去中心化、人格化、個性化、社群化的獨特商業形態。網紅依附于各大社交網絡平臺,成為這一生態中的人本載體。
蘑菇街、有贊到現在的云集微店,?社交電商在供應鏈管理上一直在下沉,除了通過社交流量大幅降低前端成本外,后端配套的中央物流、倉儲、運營服務。都沉下去之后,參與的人也能下沉了,普通人也開始利用社交電商創業,人本載體從網紅變成了普通人。
電商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穿什么樣的外衣便是怎樣的氣質。
不管是移動電商、網紅電商、還是社交電商,最終落腳點是電商,即使靠優化流量獲取,用戶差異化運營有了立足之地,前臺包裝故事的套路最后還是得回歸電商后端硬實力的比拼:供應鏈夠不夠強、品質是不是足夠優、價格夠不夠實在、配送是否及時、客服售后是不是跟得上,這些才是衡量綜合實力的核心標準。
成立6年的有贊,2017年3月以41億港幣的市值在香港借殼上市了,創始人白鴉成了移動社交電商領域的第一個最大受益者。有贊算是第三方移動電商服務平臺的行業標桿,與口袋購物等玩家均屬于移動社交電商領域的第一波弄潮兒。
4.26日,在是獅享家基金大頭club“變現大于天”的內部分享會上,白鴉直言:過去兩年,未來三年,現有電商估計都不會有太大變化了,因為流量被壟斷了。“
還有變數的是未來電商。消費升級趨勢下,因分享帶來的消費量逐漸增加,圍繞著一群人做生意成為新的模式。”
換句話說,那些自帶流量的人,天生就是贏家。社交電商,雖然前端自帶流量,但后端貨源短缺,團隊懂吆喝,但不懂賣貨是通病。想在移動平臺上實現輕松賣貨必須要解決貨源渠道、選品、運營、品控、客服維護等一系列問題。
相比有贊到位的前端服務,云集微店底盤更重,下沉更徹底,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重新組織和改造,逐步探索實現供應鏈流程、消費體驗、獲客方式與用戶價值的最優化。
社交傳播路徑下,云集微店渠道商、廣告商身份二合一,未來也會承擔起導演者的角色,不是真正生產商品,而是反向倒逼生產商,實現幫消費者精選商品,到幫消費者包銷定制,打造制造零售業供應鏈。
兩頭都很買賬。一個熟悉的人透露,想入駐云集微店的品牌商擠破了頭。而在銷量上,剛剛過去的5月16日,12小時平臺交易額實現了破億。在云集成立之初,想要賣上一個億,需要6個月時間才能做到,社交零售的勢能正在引爆。
與此同時,社交電商市場開始逐步走出混亂的暗霧期,規范化被提上議程。精選SKU,引入SGS第三方檢測機構,嚴控質量檢測環節。兩年的時間,很多課都在補上,傳統電商受限于自身模式無法克服的問題,也在補上。
“就那么點人看貨,幾百萬個SKU都是正品?不可能!”一位傳統電商的賣家自己都笑了。
這也是云集創始人肖尚略堅持只做2000個SKU的邏輯。“我管不了太多,我希望個個是有保障的精品。”
云集微店享受了低成本社交流量的紅利,也在承受“品質曲線”落差下的遺留問題。順應國內消費者從“有”到“多”從“多”到“精”的消費需求,好奇云集微店的人、踴躍追捧的人、不理解的人、同樣都很多。
但至少,懷疑者在減少,同行者在增多。去年此時,云集微店門可羅雀。2周年慶時,明星云集送祝福,全球品牌來參展。最容易讓不同意見者達成共識的,是時間帶來的變化。
與創投圈資方的心情一樣,這變化有點快。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