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人工智能,
大家可能會覺得離自己很遙遠。
但說到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微軟的Cortana,
大家就不會覺得陌生了。
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
其實早已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技的進步,
讓曾經太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科技的發展,
將會把我們帶到更好的未來。
2017年5月11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7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世界未來科技論壇”盛大舉行。作為創交會的經典活動,“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今年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不一樣的“驚喜”呢?
本次“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以“聚焦前沿科技,解讀未來趨勢”為主題,突出國際交流互動,以簡單生動易理解的“演講+對話”方式,將國際最新前沿科技與成都資源實現零距離對接。
參加論壇的成都市領導
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長茍正禮,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分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學定,中國工程院三局副局長高戰軍,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劉興軍。
參加論壇的重要嘉賓
德國生物化學家、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美國西北大學教授、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弗雷澤·斯托達特(Sir J. Fraser Stoddart),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李建剛等。
市級相關部門、各區(市)縣有關負責人,高等院校、創投機構、創業載體等代表,共計250余人參加了本場活動。

3個致辭
論壇上,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長茍正禮,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分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學定,中國工程院三局副局長高戰軍分別進行了致辭。

▲ 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長茍正禮

▲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分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學定

▲ 中國工程院三局副局長高戰軍

▲ 主持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周激流
此次論壇集合了主旨演講、科學對話等多種形式,設置了演講者與各大高校學生聽眾、社會聽眾問答互動環節,極大縮短了科學家與聽眾的距離,滿足了各層次聽眾需求。
主旨演講
科技是什么?是將人類想象力發展到極限,用知識,用創新具象化的世界奧秘。未來是何時?從我們想去創造,想去創新,用工匠精神去改變生活之時,未來就已開啟。當“未來科技”來到我們身邊時,讓我們去傾聽,這些最懂世界的人會給我們描述他們所了解的世界!

▲ 德國生物化學家、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C.Südhof)
在科學界進行創新是非常難的,創新就是要做別人沒有做的事,涉及沒有進入的領域。托馬斯?蘇德霍夫從分子的角度闡釋了大腦的運行機制和大腦如何處理信息。
神經元作為構成人體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其相互之間的溝通是依靠突觸進行的,而這正是人腦能夠運行的基礎。蘇德霍夫的對突觸傳遞的研究就是搞清楚神經元之間的“通訊”是如何進行的。突觸囊泡與突觸前膜的結合是通過鈣離子所觸發的,釋放神經遞質,這個過程非常迅速。
記憶是通過永久性的變化進行編碼的。在一個神經元中,突觸可以儲存一些信息,這些信息通過突觸的傳導引起變化,形成人腦的記憶。所以說這種長期突觸的變化是記憶的基本機制。不同的突觸結合蛋白它們有不同的作用,包括快速的神經遞質釋放,以及長期的增強作用,或者說是促生長因子分泌等,這對于其他很多醫學領域非常有用,包括癌癥。

▲ 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
阿龍·切哈諾沃談到很多疾病都是因為蛋白質降解形成的。我們正經歷著一個藥物革命,是基于個人的個性化定制革命,我們將以怎樣的代價來完成這樣的革命呢?
阿龍·切哈諾沃從青霉素的意外發現簡單講述了人類藥物革命的發展歷史,他說21世紀是個性化、定制化的時代,21世紀的藥物革命是4P的革命即Personalized(個性化)、Predictive(可預測)、Preventive(可預防)、Participatory(可參與)的革命。因為每個人個體的不同,同樣的醫療方法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在這個時代我們將疾病看成一個癥狀而非一個現象,要探究背后的機制和機理,如通過分析體內的蛋白質變異、新陳代謝等因素來定制個性化的治療。我們許多技術已經成熟到可以將人類基因排序繪制出來,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很簡單的裝置,在每個診所或者每個醫生那里就可能排序31個人類基因組序。
阿龍·切哈諾沃說,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藥物定制的時代,盡管仍然有諸如技術、倫理道德等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技術診斷有危險的基因突變,做預防性的手術或者糾正這樣的基因。而在這場革命中,科學家只能建議,更多的是需要社會的所有人一起參與來解決。

▲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弗雷澤·斯托達特(Sir J. Fraser Stoddart)
弗雷澤·斯托達特提出科學的發現并不是可以預測,可能是偶然的,并談到了他的團隊兩次偶然的發現。演講配以視頻詳細闡述了環糊精材料的特性和合成,以及其在醫療、衛生、食品等領域的應用。
環糊精材料有能夠迅速與二氧化碳進行結合的特性,從而能夠用來應對二氧化碳的排放,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環糊精在黃金提純領域的應用,利用環糊精和黃金選擇性的結合來減少提取黃金過程當中的污染,比如含有58%的金礦,正常提取過程可能提取到98%的黃金,整個過程當中不會產生任何廢物,相應原料還可以被循環使用。
最后他總結了做科學事實上有很多的方式,他的實驗室還進行很多其他的研究,有一些偶然性的發現,包括在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新興發現。有的時候偶然發現卻能夠啟迪人們的心智,開啟一扇新的大門。
科學對話
圍繞“未來健康的科學路徑”、“人類未來能源——核聚變能”、“智能語音技術助力移動互聯安全”三個話題,大咖們進行了三場高端有趣的“科學對話”……
科學對話一:未來健康的科學路徑
對話主持人:胡洪波,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對話嘉賓:
阿龍·切哈諾沃,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托馬斯·蘇德霍夫,德國生物化學家、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龔啟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副院長、教授
董慶,成都苑東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發中心主任

四位嘉賓針對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等常見疾病,展開了生物醫藥方面的討論。阿龍·切哈諾沃認為,對于疾病的了解,要通過對于各種疾病癥狀描述記錄的基因圖譜開始。托馬斯·蘇德霍夫提到,個性化醫療所遇到的重大挑戰,其實是讓這些科技成果能夠為更廣泛人類群體可及可用。龔啟勇提到,從醫院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個性化醫療非常值得推廣。董慶認為要成為一個成功的醫藥公司,就需要很好的產品,就要進行合作,要與優質伙伴進行合作,比如優質大學。
科學對話二:人類未來能源——核聚變能
主旨演講:磁約束聚變的發展及展望
李建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教授

李建剛在演講伊始,就以風趣的語言給大家解釋了什么是磁約束聚變,并以原子彈為對照,介紹了聚變物理反應更加清潔、安全、儲量持久等諸多特點,其中,重點談到現實版的核聚變裝置-超導托卡馬克,懸浮在零下269度“甜甜圈”中的人造太陽。他對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的構成及實用性進行了精彩剖析。
李建剛還介紹了各國磁約束聚變發展路線:歐洲統一規劃和部署(EUROFUSION),2050年前進行商業堆的建設運行;日本前30年也是ITER+IFMIF,建成DEMO(tokmark+helic)后,2040-2050年建成聚變商用堆;韓國將在2040年前建成聚變商用堆;俄羅斯、印度也紛紛提出相關計劃,但是并無實際相應技術儲備。
李建剛在最后提到了磁約束聚變發展面臨的巨大技術挑戰,其中包括高性能穩態條件下的物理和技術、反應堆和環境條件下的材料和部件、示范堆安全與環境輻射防護等,在提到未來磁約束聚變發展愿景時,他相信中國能夠做到從跟跑到超越。
主旨演講: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國際合作模式
羅德隆,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

羅德隆首先詳細介紹了ITER的起源和發展計劃,講解了ITER設備情況,并對ITER組織中中國人居多倍感自豪。他希望國內有相關意愿和條件的年輕人才積極投入該項計劃。
在談到ITER計劃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時,他列舉了三點:科學技術界,使國內相關裝置開發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成果躍居國際領先水平,國際合作開拓創新共贏;工程產業界,提升了產業研發創新能力,提升了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了國際化水平;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加大了國內聚變人才培養力度,加快了海外聚變科研人才歸國效力,增加了國家大科學工程談判、國際合作協調、工程項目管理經驗。
最后在說到究竟什么時候能夠實現真正熱核聚變時,羅德隆表示時間雖然會在30-50年之間,這一代人會覺得很長,但是后面年輕人一定能趕上,未來年輕的中國人一定能夠用到。
主旨演講:國際聚變能源開發的進展與規劃
喬治·泰南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

喬治·泰南的演講主要是圍繞當前國際聚變能源開發的進展以及規劃。他的話題是從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開始。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到了必須遏制的程度,人類需要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尋找新的綠色替代能源。這樣,核聚變能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需要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釋放聚變能的潛力?喬治·泰南從技術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ITER組織所進行的實驗剛好滿足了等離子體燃燒的門檻條件。喬治·泰南對于聚變能在本世紀中葉能夠投入使用充滿信心,但他強調,目前ITER計劃存在一些已知的困難,ITER組織會努力選擇相對最好的研發方案,這些困難都影響不了最后的目標的實現,使聚變能源出現在世紀中葉。開發聚變能源的緊迫性已經進入倒計時。
主旨演講:中國核聚變能研究進展與前沿關鍵科學/工程技術問題
潘傳紅,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工程總監、原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

潘傳紅提出核聚變能有望成為未來的一種理想的可替代能源。他首先回顧了上世紀我們在核聚變研究上的進步和發現,在世界幾個大裝置上了驗證了秒量級的聚變功率輸出,見證和驗證了聚變發電的科學可行,ITER實施標志著從基礎研究走向工程化實施階段。
這些年在國家支持下,在ITER項目支持下,我國在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的資產。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國環流器一號建成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建成國際上首臺全超導的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都是國際領先的研究水平。中國科技界未來還需要面對后ITER時代前沿工程技術、高性能穩態燃燒等離子控制技術、高度高額負荷部件、氚的有效提取等挑戰性問題。
對話主持人:段旭如,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對話嘉賓:
李建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教授
羅德隆,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
喬治·泰南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
潘傳紅,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工程總監、原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

四位嘉賓表示中國參與ITER計劃的決策是高瞻遠矚的,涉及到未來長遠能源、科技戰略發展問題。ITER計劃于1988年啟動。我國于2003年初正式參加ITER計劃談判。核聚變能到真正商業化應用還有很多的問題要解決,中國未來可能在世界范圍內引導引領這方面的發展。最后嘉賓對中國核聚變能發展提出建議和希望,希望國家科技部發揮更大的作用,把國內核聚變研發資源統籌起來,同時各門戶單位做到各有分工,各有側重,聯合一體開展工作,要更加開闊視野,加強國際合作,爭取做的越來越好,做到世界領先。
科學對話三:人工智能
主旨演講:智能語言技術助力移動互聯安全
鄭方,清華大學語音和語言技術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得意音通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鄭方就人工智能的概念、領域做了簡要的闡述,他提到人工智能所涉及的面非常寬,研究方向可以分成很多部分,機器人、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專家系統等都屬于人工智能的領域。
在談到智能語言技術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中的應用時,鄭方說信息安全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面臨的主要問題,而遠程身份認證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語音信號在生物識別技術中更具有優勢,聲紋識別可以在金融、社保、汽車、隱私保護等諸多領域應用。隨后鄭方就北京得意音通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產品聲密保進行了介紹。
鄭方最后說:“語音作為人工智能的一個分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也有很多很大的市場需求。作為語音里面的一個重要分支,聲紋識別也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也有很多的技術需要研究。
對話主持人:葛樹志,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
對話嘉賓:
鄭方,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方明,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AI雙創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鐘勇,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研究員
王獻昌,成都凱斯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成都軟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對話嘉賓就人工智能的定義及技術發展趨勢、人工智能技術的挑戰和機遇、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等進行了討論,也對成都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出謀劃策,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嘉賓提到計算機特別是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促進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但在核心計算方法上仍然需要深度的學習,需要突破。在提到為產業化出謀劃策時,方明說到:成都是有溫度的城市,建議成都發展有溫度的人工智能產業,在教育、醫療、養老這三個方面發展自己的人工產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服務每一個成都人。鐘勇希望政府能搭建行業平臺,能夠進行技術、產品等方面的交流。同時,希望政府對成都人工智能產業進行梳理,做重點領域布局,推動關鍵領域的發展。王獻昌提出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人工智能在軍民融合方面的應用。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如魚兒般潛入深海,如鳥兒般翱翔蒼穹;科技的美好,在于它能給我們已知的生活創造出更多未知的可能,讓我們的未來變得更加多彩!“世界未來科技論壇”是一場科技的盛宴,它向世界展示了成都這座古老之城的全新發展態勢,也激發成都發展的全新動力,讓我們跟隨科技發展的腳步,邁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