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大潮下,國內涌現了不少新銳的創業企業,一時繁榮不已。但稍微一盤點便會發現,這波創業公司中,大多從應用層面出發,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連接性,通過模式創新從而贏得資本青睞,卻很少有技術創新或核心技術突破為基礎的前沿性項目——甚至智能硬件領域也是如此,大都是在硬件上加個通信模塊,引入“互聯網+”概念,從而實現智能。
這會成為將來的創業創新主流么?日前,在2015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互聯網+應用”論壇上,搜狗CEO王小川對此表達了其觀點。

他認為,中國互聯網行業在靠人口模式取勝后,進一步發展會有缺陷,因為國內創新的原始動力不足,或許會被美國再次拉開差距。而且,這種不足的短期結果也已經顯現,即最近資本市場對創業市場暫時冷卻了下來,其背后的原因值得關注。
王小川指出,未來國內創業者創新和顛覆的機會,必然要跟核心技術相關,而不是沿襲現有的創新創業方式,以模式取勝。為此,他認為,國內創業者需要學習美國技術和思想,建立高效的小公司體系。
與中國創業創新環境相比,美國的環境有所不同,很值得國內創業企業和產業參考。
其一,美國創業更純粹,國內更浮躁。美國創業更多的是好奇,被收購只是成功的結果,國內企業剛完成融資就想著上市。
其二,美國創業壓力小于國內。美國創業理念是創新失敗也沒問題,接下來會進行下一個創新,所以小公司也有很多來自頂尖公司的員工。國內企業把企業獨立并持久生存下去視為成功,小公司很難招到優秀人才,創始人和普通員工能力相差大。
其三,美國大公司愿意收購小公司,小公司最為美國創新主體,能夠提高大公司員工活力,同時形成完整的生態,互相協作。國內大公司面對小公司更多是去斗爭和抗衡,整體市場氛圍不理想。
此外,從實驗室到公司到實驗室的創新產業鏈更值得國內借鑒。一般而言,美國高校實驗室培育公司,公司擴張或被收購后會再回過頭來支持實驗室,比如哈佛頂尖實驗室有很多有趣的項目,在這個產業鏈運作下,部分產品已經進入商業化。這種創新閉環對創業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核心技術的培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國內并沒有形成這個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