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呂本富先生于4月27日在國脈互聯舉辦的“大型企業數據資產與主數據管理研討會”上的演講,內容通過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數據飛輪驅動下的企業競爭策略”,跟各位談四個方面的問題:一、當前的競爭環境是什么;二、作為企業有哪些競爭戰略可以選擇;三、“互聯網+”背景下的商業模式創新;四、數據飛輪驅動的企業運營。
一、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
經濟新常態,因為高速增長的時期已經結束,所以我們現在做“節流戰略”、“產業轉移”還是“無為而治”?你選擇什么樣的策略,這時就需要看宏觀環境,你的行業或者企業所處的宏觀環境是什么?
(一)PEST分析(宏觀)
如果從管理學角度來分析宏觀環境,有個叫做PEST分析方法,分析你所處的政治法律環境、經濟要素、文化環境、科技進步。那么這四個要素如果畫成一個平面圖,大體就是這樣四個背景:(1)政治法律環境。國家對你的管制力度是怎么樣的?例如共享經濟,一開始有關部門是鼓勵的,現在有關部門肯定是要規范的,因為法律環境不一樣。(2)經濟環境。除了我們平時說的利率貨幣以外,現在行業周期處于上升還是下降?(3)社會文化環境,文化說起來虛,其實很實在,它是影響消費者心理的。(4)技術進步。
(二)SWOT分析(微觀)
企業在選擇發展方向時,SO方向的業務,既有你的優勢S,又是未來的發展機會O,是你應該全力發展的;WT(劣勢、挑戰)方向的業務就可能是你要刪減的,這是挑戰也是劣勢。
(三)轉型的必要性
在分析完你面臨的宏觀環境、優勢劣勢后,就要進行轉型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都是要長期轉型的,你的企業運作要有一個升級版本,考慮是選擇收縮戰略,還是馬上進行擴張?
第一個是你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能不能創造新市場?如果有這“四新”,你就可能可以選擇擴張性戰略;第二個你現在并沒有找到方向,生存還是第一位的,你可能得用生存之道,用什么樣的降低成本的方法來維系企業的可持續經營。
二、競爭戰略的選擇
宏觀環境分析完后,就可以決定你企業進攻戰略的選擇了。
(一)戰略選擇
1、對于不同的企業類型,戰略的選擇是不一樣的:(1)傳統企業的競爭戰略:低成本戰略、差異化戰略、集中化戰略;(2)網絡企業的競爭戰略:高匹配戰略(凡是需要信息的人在我這里都能找到)、原創戰略(小的網站生存很好,因為有原創性內容)、聚合化戰略(比如A站B站,就是聚合一群粉絲,有共同喜好,網站也生存很好);(3)電商企業的競爭特征:競爭力=性能/價格*愉悅(客戶體驗的愉悅程度)/簡單。
2、對于確定完競爭戰略的企業:如果企業是做研發的,研發戰略;如果是做聚焦化戰略的,就是你的差異化一定要比你的研發戰略要發達;如果企業是低成本戰略、高匹配戰略那供應鏈反應一定比較敏捷;如果是做營銷的,那么聚焦化,營銷戰略比較發達(例如麥當勞1996年初入中國市場時,發現兒童是它潛在消費者,就利用贈送玩具的方式吸引客戶,這就是營銷戰略,聚集某群人需要策略)。接下來,人力資源、財務、IT和電子商務是橫向支撐,提供企業運營的效率。
3、傳統企業改造中的三項工程:(1)價值提升工程,依托營銷戰略。就是在你現在的產品中,我能不能發現提升化的價值。(2)效率提升工程,依托供應鏈戰略。京東保證7個小時的送貨,就是因為它的供應鏈發達,它為什么要辦庫存,就是為了供應鏈。(3)產品創新工程, 依托研發戰略。其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作為(上面三項工程)依托的基礎。
(二)相關案例
1、竹節理論
過去西方傳來的競爭理論是“老虎理論”、“快魚吃慢魚”,其實它沒有東方的智慧。什么叫竹節理論?竹子長一段“中空”,再長一段“竹節”。竹子比樹長得快,比草耐風險。如果企業像草,那么風險一來就倒,如果像樹,則成長太慢,一個一個年輪。竹子是最好的平衡。如果企業的管理能像竹節一樣,就很健康,長得比較快,而且有一定的風險抵抗能力。
2、隱形冠軍策略
如果所在的行業不是特別有爆發性,但企業能做到行業的前幾名,這就是隱形冠軍。舉個例子,中國是全世界的鋼琴生產大國,2011年全球鋼琴的總產量大約在50萬臺左右,其中超過70%是在中國生產的;全球著名品牌貝希斯坦鋼琴去年的產量僅為4500臺左右,也就是說不到全球產量的1%,但是,因為價格昂貴,貝希斯坦鋼琴的產值卻要占到全球鋼琴產值的10%,中國的產量占世界的70%,也只占到世界鋼琴的產值的不到50%。類似貝希斯坦鋼琴這樣的企業也不擴大生產,它就抓住全球最多的高管名錄,像這樣的企業我們稱為“隱形冠軍”。
三、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
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將進入“新常態”。在“新常態”的背景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會更加理性,營銷也將告別“爆發式”及“井噴式”增長的狀態,更考驗企業的“平常心”和“定力”,商業需要更加深入的、精致的、沉浸式的創新。
(一)九要素理論
既然講商業模式,這里告訴大家“九要素”理論。首先要明確提供物是什么?也就是價值主義。提供物是帶給哪個客戶的?客戶細分是什么?傳遞通道是什么?要有客戶關系,同時在客戶心目中要有滿意度和美譽度,所有這些都是給企業帶來價值和收入的。要完成這些價值主張,你要不要有些合作伙伴?你的合作伙伴能通過什么核心資源來做這些事情?你有什么核心資源?大數據、知識產權等都是你的核心資源,有錢不算核心資源,有什么樣的關鍵業務做人、才、物的安排?所有這一切都要花成本,所有這些要素加起來組成了商業模式的九要素理論。你可以拿這個理論來分析一下你企業的要素全不全。
?
我們把商業模式九要素分成4個板塊,分別為價值主張、銷售方式、生產運營、交易方式。我們在講“互聯網+”創新的時候,就是要講互聯網+的技術怎樣改造這四個板塊。
“互聯網+”有三個階段。(1)連接化階段:怎么把你的資源客戶連接進去?連結產生了巨大網絡效應,顛覆了行業的邊界和運行規則。(怎樣把資源和客戶連接進去)。(2)數字化階段:各種數據積累在網絡空間,通過把數據變成信息,可以帶來精準預測,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的狀態。(3)智能化階段:通過挖掘數據中隱藏的規律,并賦予給人和機器,從而提升個性化和滿意度。
如果把四個板塊和三個階段加法連接,這個“互聯網+”就有12種加法。不僅僅是概念,你要知道12種加法到底加到哪里,用什么樣的方式什么樣的板塊來做。
(二)商業模式變遷
在我們談“互聯網+”下的商業模式前,先來來了解下商業模式的變遷:(1)最古老、最基本的商業模式就是“店鋪模式(Shopkeeper Model)”,商業和服務變革一直是商業模式創新的主流。(2)隨著大規模制造的興起,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由麥當勞(McDonald’s)標準化和豐田汽車(Toyota)創造的JIT(注:準時制生產方式)引領了生產運營模式的變革。(3)到了上個世紀的90年底,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網絡經濟的商業模式要比制造業和零售業的商業模式更復雜:長尾、眾包、維基百科、輕公司、濕營銷、免費經濟,繽紛復雜的新理念支撐著網絡經濟的創新。(4)到了現在的“互聯網+”階段,又有了共享經濟、眾籌、O2O等新型的商業模式。
(三)互聯網+商業模式四大創新
1、銷售方式創新
互聯網+的第一個改變就是渠道和通路,這是我們的流通方式。所以除了大家之前聽過的1.0、2.0、3.0之外,商業也有1.0、2.0、3.0、4.0,流通方式也有1.0、2.0、3.0、4.0。
(1)商業1.0——行商、坐商。自古商賈并存,先有“跑市場”的商,后來為了適應買家對商品的選擇需求、隨時可買的便利需求,才出現了坐店的“賈”,它增加了儲存、展示、可比較等功能。因為客戶的主動選擇,所以對商品、店家的競爭力有了更高要求。可見“賈”比“商”高。在中國歷史上,晉商就是由“商”而“賈”,后來“坐商”成為主流,“行商”成為補充。
(2)商業2.0——百貨(等8種業態)。坐商越來越精巧化:60年代的創新者則是沃爾瑪(Wal-Mart)和混合式超市(Hypermarkets,超市和倉儲式銷售合二為一的超級商場)。既超市之后,出現連鎖便利店7一11便利店是因為它能更好滿足緊急便利購物需求。70年代,新的商業模式則出現Toys R US玩具商店的經營里,滿足了體驗購物;80年代是Blockbuster(百視達)租賃,Home Depot(家得寶)家居倉儲,Dell網絡直銷。
(3)商業3.0——電子商務。90年代,亞馬遜興起電子商務。互聯網在銷售、營銷、支付、品牌、物流等與消費端緊密結合領域的創新能力。消費互聯網改變了消費者與產品提供者之間的權力關系。在柔性生產時代改變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供需關系”,已有公司提出了pro-sumer(生產-消費者)和CEC(Chief Executive Consumer,首席消費官)的概念,讓消費者參與產品的設計、生產、公司的決策。互聯網把坐商和行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所謂坐商通過電商提供的目錄可以比價、比較產品,通過物流商隨時提供服務。
2、價值主張創新
這里有三點:①藍海戰略,是突破價值主張邊界;②生產服務一體化,是價值延伸;③數據驅動產品,是價值主張個性化。
(1)消費者認可的價值主張
消費者認可的價值主張有五大類型:(1)產品:性能、質量、特色、品牌、選擇、搜尋、易于使用、安全;(2)價格:公平、透明、一致性、合理;(3)途徑:便捷、附件可以買、容易獲得、花費時間少、訂貨容易、送貨快、結算方便、退貨方便;(4)服務:訂購、快遞、退貨、結帳;(5)體驗:情感上的尊重、格調、娛樂、親和力、關系、社區感。
一般生產商只把首要價值做好,次要價值作為區分度,其他三個價值只要做到行業的平均就可以了(世界著名公司價值主張:例如麥當勞首要價值是途徑,進店5分鐘內能夠找到相關服務人員,其次價值主張是服務,在麥當勞店,點餐5分鐘內可以吃到餐品),這就是企業競爭的差異。
(2)藍海戰略
我們來看下藍海戰略,企業產品中怎樣找到企業藍海?需要看到產品結構中有哪些是需要剔除掉的,哪些是需要增加的,哪些是減少的,哪些是需要創造的。例如ofo小黃車,就是發現的藍海。
如果要做“互聯網+”,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剛需、痛點、高頻。
想出一個主意以后,要問自己是不是剛需?是不是解決痛點?還有一些人自己想象了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在生活中很少發生。比如有人做了上門修鎖的APP,上門修鎖是不是剛需?是剛需,是不是痛點?絕對痛,但是它的頻度太低,所以他的創業就不會成功。這種情況下,你這種產品就很難替你凝聚用戶。小黃車、摩拜單車、小藍車都是剛需、痛點、高頻。
3、生產運營創新
工業1.0是機械制造時代,即通過水力和蒸汽機實現工廠機械化;工業2.0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即在勞動分工基礎上采用電力驅動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工業3.0是電子信息化時代,即廣泛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使制造過程自動化控制程度進一步大幅度提高;工業4.0是實體物理世界與虛擬網絡世界融合的時代,產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數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模塊集成,將形成一種高度靈活、個性化、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新生產模式。
和工業1.0和2.0相對應的模式創新有:①勞動專業化分工;
②制造業的流水線——福特公司流水線;③50年代,新的商業模式是由麥當勞(McDonald’s)標準化和豐田汽車(Toyota)創造的JIT(注:準時制生產方式);④70年代的質量管理——GE公司的“六西格瑪”。和工業3.0相對應,誕生了“兩化融合”。
現有模式下,成本集約已到極致,單一設備生產潛能充分發揮,專業分工足夠精細,生產要素充分利用,但仍然不能滿足個性化的低成本需要。傳統工業發展的天花板已經顯現,新的工業發展要素尚未建立。
“互聯網+”時代既要大規模生產又要達到個性化制造。
案例:紅領西服MTM
青島紅領西服MTM (Made-to-Measure)定制模式,已經成為服裝企業適應市場變化,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從2003年開始,紅領集團經營戰略轉向高端男正裝量身定制 MTM業務。
據了解,如今客戶購買紅領定制西服,從在紅領的網上平臺提交相關需求信息,到從紅領的生產車間“私人定制”出來只需一周時間。根據紅領集團規劃,線上下單,線下不設門店,未來在線下僅保留服裝展示廳。
紅領集團是一家以生產經營中高檔西服、褲子、襯衫、休閑服裝及服飾系列產品為主的大型民營服裝企業集團,為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和市場個性化、時尚化的需求,進一步實施全球化戰略和追求差異化經營的藍海戰略,經過12年的探索調試,紅領確立了以大規模高級量身定制為主線的運營模式。
4、交易模式創新
傳統交易模式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有12種交易模式:
?
這里講一個免費心理學知識: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尼克·薩博(Nick Szabo)給免費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叫做“心智交易成本”(mental transaction costs)。簡而言之,這指的是思考的收費成本。我們會犯懶,這是人之常情,如果沒有必要去動腦子思考的話,我們都不愿意動腦筋,因此我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最不需要費腦子的東西,比如“微支付”。
四、數據飛輪驅動的運營
這里包括六部分:(1)分享經濟和O2O(共享經濟);(2)由B2C到C2B;(3)價值鏈重構;(4)降維攻擊,《三體》啟示升維思考、降維打擊,降維打擊典型案例是殺毒軟件,以前靠收軟件費用賺錢,瑞星、江民等,每年也要收好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當360出現的時候,不收錢了!怎么辦?這個維度沒有了,于是傳統的殺毒軟件開始慢慢消亡了;(5)新五力模型;(6)經營重構策略。
數據驅動下組織架構改革:(1)科層制可以徹底被淘汰;(2)數據攜帶管理職能;(3)依托“數據總線”的管理職能設計;(4)新型的組織架構正在誕生。
數據飛輪重塑商業模式:第一個飛輪是圍繞客戶的,圍繞客戶共有4個飛輪;第二個是采集產品與價值的;第三個是圍繞交易與營收;第四個是圍繞企業信息化平臺的。由此形成了四個大的飛輪,其中每個大的飛輪又形成了自己的小飛輪。這樣企業的運作就變成了真正數字化運作。
新的五力模型:第一個是信號優勢,我們叫信號力;第二個試錯優勢;結構優勢;第四個是生態優勢;第五個社會優勢,企業價值觀是不是被社會認可。
圍繞這些,構建自己的互聯網思維、跨界思維、社會化思維、平臺思維、用戶思維、簡約思維等。
有六種重構策略:(1)重構邊界;(2)發展共享經濟;(3)亞文化×微社群(找到消費者特征);(4)精品質消費(品質經濟);(5)時點經濟;(6)新體驗場。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