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記者以“知乎LIVE”為關鍵詞,搜索到大量免費分享知識付費產品的QQ群。
贊助11場知乎Live,成為某讀書類會員,訂閱一財經類和古典音樂節目……共計花費3517.91元。
這是2016年,北師大珠海校區大三的學生何曉華在各大知識付費平臺上的花銷情況。她稱,自己被卷入了為知識付費的大潮里,并被套牢了。
與何曉華一樣,知識付費是不少人新增的消費之一。有報告顯示,超過五成的網民有過不同形式為知識付費的行為。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南都記者發現,知識付費盜版產業鏈已然形成。有人花35元就買到了1700G的付費課程,一些價值上千元的付費內容,盜版僅售20元。
專家表示,侵權行為讓原創內容者失去創作動力,最終將導致用戶難以獲取優質內容。
1?知識明碼售價:有人靠問答年賺十幾萬
對于何曉華去年花3500多元為知識付費,她身邊有同學認為“很蠢”,畢竟網上免費的知識到處是。盡管何曉華也稱,看著銀行卡這么一點點被榨干有些心痛,但她仍認為有所收獲。
“我發現了和自己興趣愛好十分垂直的優質內容,節省了大量時間,同時豐富了生活。”何曉華告訴南都記者。
在注意力和優質內容稀缺的時代,能有效幫助篩選信息,獲得有針對性的一對一即時指導,這是很多人傾向于選擇為知識付費的主要原因。
根據企鵝智酷發布的報告顯示,近八成人對于想獲取的知識資源有無從入手感。為此,55.3%網民有過不同形式的為知識付費的行為,滲透率最高的是訂閱付費咨詢和付費下載資料。
據南都記者了解,在2016年,知乎、在行、分答、喜馬拉雅FM、得到等知識付費平臺和產品相繼推出。知識付費的形式也較為多樣,包括一對一問答、付費社群、即時講座、付費音視頻等。
2016年4月,知乎推出付費語音問答服務“值乎”,5月上線實時問答互動產品“知乎live”。根據知乎live團隊介紹,截止今年4月,有近270萬人次參與知乎live,用戶復購率達到了43%,講者也獲得了平均過萬元的時薪。
田吉順是知乎live的一名主講人之一。迄今為止,他已經舉辦了12場知乎live,參與人數達8664次。曾在公立三甲醫院工作10年的他,現在是丁香醫生的醫學總監。目前在知乎上有56萬多粉絲,曾回答了456個與醫學、婦產科相關的問題。
田吉順告訴南都記者,在知乎live舉辦一次講座,平均有一萬多的收入。他主講的內容包括“如何科學度過懷孕前三個月”、“給打算懷孕的你”、“認識陰道”等。
除了在知乎,田吉順在分答、微博問答等平臺也開通了付費咨詢。每天,他會花一個小時回答網友提問。自去年三四月到現在,他因此獲益十幾萬元。
可觀的收入,吸引了越來越多垂直領域的專家進入知識付費行業。比如,分答app在蘋果商店的產品介紹稱,平臺云集了數十萬專家答主,覆蓋40大垂直領域。
知識付費行業的火爆讓不少人直呼,內容生產者變現的“春天”到了。在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看來,為知識買單將成為常態。他告訴南都記者,“知識付費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2?付費社群遭無償圍觀
當知識成為有利可圖的火爆商品時,盜版和侵權現象隨之而來。
在去年的知識付費清單中,何曉華有一項300元年費的支出。她加入了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生方可成發起的,針對新聞、傳播愛好者的“新聞實驗室會員計劃”。成為會員的她,擁有的福利之一是,每周可獲知全球傳媒業的動態及發起人就某個話題的個人解讀。
何曉華告訴南都記者,這些僅在會員內部分享的通訊內容曾出現某知名高校的微信公眾號上,也曾被高校老師涉嫌抄襲并對外發布文章。自己付費購買的內容遭遇如此對待,這讓會員們很是義憤填膺,每當發現總會主動向平臺舉報,要求撤稿。
專屬于付費社群的會員福利遭圍觀分享,這并非個例。
曾有房地產“大V”入駐主打付費私密社群功能的APP,入群費3000元。有趣的是, 該APP隨后出現了提供“轉播內容、代提問”服務的“山寨群”,群費低至200元。一天之內,有上百人加入其中。根據人民日報報道,有“山寨群”成員坦言,“3000元群費太高了,還是希望能花小錢,辦大事。”
據南都記者了解,在一些問答平臺上,當提問者的回答被解答后,其他用戶可有償圍觀。每被圍觀一次一元。圍觀的次數越多,答主和提問者可獲得的分成則越多。
來自北京友誼醫院的營養師顧中一,在新浪微博上擁有247萬粉絲。去年12月15日,經平臺工作人員聯系,他受邀開通微博問答,目前已回答過154個問題,被圍觀81514次。在微博問答醫療健康分類中,顧中一排名第二,向他提問需要支付198元。
顧中一發現,有用戶甚至不用花一元圍觀費,就可輕松知道答案。因為有人直接將答案截圖分享出去了,“一般來說,我如果在評論里看到這類留言會直接拖黑。”
朱巍對南都記者表示,“作答人擁有版權。如要轉載或傳播已發表的內容,需經過原創者同意,購買版權或經過整理后再發布,否則屬于侵權行為。”

南都記者在一家淘寶店鋪發現,6.6元即可買到得到APP25個欄目的付費內容和永久更新。
3?盜版已成產業鏈:35元可買1700G課程
除了付費社群遭遇無償圍觀外,南都記者發現,網校課程、會員賬號、付費音頻、線上講座視頻……在淘寶、閑魚、微信、QQ群等平臺上,有大量知識付費產品被低價出售。
以“得到”APP為例,5月4日,南都記者在一家名為“Evas home”的淘寶店鋪看到,用戶僅花6.6元便可買到25個專欄發布的所有課程,而這些課程原價都需上百元。購買后,買家可通過加入百度網盤群組查看所需課程,每天早上八點,課程不斷更新。該賣家表示,所售課程來自自己注冊的APP賬號和訂閱專欄。
在發現自己所報的一門價值680元雅思課程,在淘寶上僅售25元時,何曉華感慨道,“能省則省,似乎是很多人的慣用思維。”
除了電商平臺外,南都記者搜索發現,大量QQ群也在出售知乎live、喜馬拉雅、得到、混沌研習社等知識付費內容。多個2000人的群接近滿員。其中,不少QQ群需要回答“本群密碼是多少”“從哪里看到的群”等驗證信息,回答正確才可加入,還有的QQ群,需要支付3元、5元、20元不等的費用才可入群。
在一個名為“喜馬拉雅得到付費音頻”的Q群內,群主“起凡資源吧”稱,僅需35元,便可獲得得到APP、喜馬拉雅、混沌研習社、插座學院、網易課程、知乎等付費課程總計1700G的資源。群公告顯示,“所有音頻和視頻都是通過高級設備錄制。”
除了錄制之外,這些付費產品還來自哪里呢?
5月4日,南都記者支付20元后,加了一個名為“500場知乎live分享群”。群主“峰”告訴南都記者,他所持有的資源中,有些是自己付費訂閱的,有些則是從其他地方收集而來。據他介紹,很多課程都是由群友一起眾籌,大家都出一點,就不需要花很多錢了。群主表示,他還有本職工作,并非專職經營付費資源,“只是保本,這個能賺多少?”
南都記者發現,甚至還有專門眾籌購買付費課程的組織。在微信公眾號“梧桐中國NPO民間青年商學院”的推送中提及,采用眾籌的模式,每個人出一部分錢去購買付費知識,并小范圍內共享。花99元即可獲得喜馬拉雅、得到、網易云課堂、十點課堂、騰訊課堂、知乎Live的數百節課程。
除了課程資源外,相關付費平臺的會員賬號亦可售。在淘寶網一家“雜志欣賞推薦之家”的店鋪,南都記者看到,花50元就可以買到3000種電子版付費雜志、期刊、網站的賬號密碼,賣家承諾每天更新,賬號永久有效。
“知識付費侵權已經形成產業鏈,并在多點開花。”維權騎士創始人陳斂告訴南都記者。維權騎士是原創內容一站式管理、保護及交易服務平臺。
據他們發現,專門以盜版維生并已成氣候的團隊超過兩三百個團隊,而個體運作的則不計其數。
通過淘寶店、微店、QQ等渠道,把人吸引過來付費進群,然后以百度云盤或QQ群的方式提供資源,是常見的套路。“我們發現,技術含量高的,甚至有專門提供盜版知識付費的服務號和app。”有趣的是,據陳斂介紹,盜版者之間還會相互舉報,希望能打掉競爭對手。
在陳斂看來,這類以商業目的運作的分享群已經侵犯到了原創機構或原創者的根本利益了。“一個人接觸到這種渠道并發現有用,可能帶來100人不會在知識付費平臺上付費。

南都記者發現,總價近千元的知識付費課程低價出售后,通過百度網盤傳播給購買者。
4?侵權盛行 最終受害的是用戶
南都記者調查發現,除了上述侵權現象,知識付費越來越火爆的同時,也存在抄襲之風。天使投資人劉曠表示,目前知識分享行業內抄襲現象嚴重。“很多大V不過是知識的盜竊者。”
劉曠告訴南都記者,在文章領域,很多大V的文章轉載都未經許可。在音頻領域,不少音頻節目標榜原創,實際上卻是抄襲自媒體的文章。而短視頻領域抄襲現象更為嚴重,很多甚至直接截取他人的原創視頻,為己所用。“這樣的抄襲是非常難發現的。”劉曠表示,很多知識盜竊者通過盜取別人的作品或原創內容來從事自己的商業化運作。如此抄襲盛行對原創行業很不公平。
作為一名內容生產者,田吉順說,“被侵權了上千次。”類似包裝成大v,號稱自己深耕專業領域十幾年,扮演內容行業資深人士的情況,他表示并不少見。目前知識付費平臺的收益可觀,不少人趨于做這樣包裝,“要么水化,要么欺騙。如果真正在付出有效知識的人,其權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陳斂有相同的看法,“原創者失去經濟支撐或創作動力。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他們將無法再獲得優質內容。”
在田吉順看來,習慣了向互聯網免費索取的用戶,現在愿意花費9元9購買知識。這是一種市場教育的進步。但是知識付費有時會讓用戶產生一種錯覺,因為有收費門檻,所以認為有人在幫忙篩選優質的內容。其實有益的知識從來都是占比很少,絕大多數被傳播出來的是分散人們注意力的噪音。
田吉順告訴南都記者,“知識付費平臺應該設計門檻和篩選機制,幫助用戶屏蔽噪音,剔除水分。只有當平臺的品牌價值建立起來后,才會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讓用戶愿意為知識付費。”

5?原創不難 維權難
4月底,陳斂在知乎上發布的一篇題為《這里有一千位原創者的聲音,你聽見了嗎》的文章。其中,有內容創作者稱,“若版權不保護,則原創無價值!”也有人表達維權難。“云山摛錦”說,“原創不難,貴在堅持。維權艱難,仍在努力。”
在版權保護方面,南都記者注意到,各大知識付費平臺都推出了相應的舉措。
4月27日,微博問答曾發布一則《關于違規公布微博問答內容用戶的處理公告》。公告提及發現賬號將回答內容以截圖的方式進行公布和傳播,將進行刪除違規內容、賬號禁言的處罰。
在知乎Live團隊4月底舉辦的一場分享活動上,知乎聯合創始人李申申介紹,截止到2017年2月底,在淘寶或閑魚等平臺發現超過200條侵權商品,目前都已下架。知乎與這些平臺建立綠色投訴通道,并會定期篩查是否有侵權存在,侵權商品最快實現24小時下架處理。
“得到”方面的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目前針對‘薅羊毛黨’這類涉嫌侵權的行為,用戶可以通過公眾號提供“截圖”給我們,查經屬實會直接交給法務處理,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不過,他們發現,此前有用戶反饋過盜賣資源者在接受轉賬后,即移除群聊或刪除好友。
“版權保護是內容繁榮的生態基礎。如果平臺缺乏監管,那么沒有任何成本的抄襲和侵權,將不利于原創內容付費的發展。”陳斂告訴南都記者。
采寫:南都記者 李玲 實習生 詹晨楓 黃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