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重新定義了很多詞語。
比如“粉絲”,早二三十年的時候,提到粉絲,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是一種像面條一樣的食物,下到火鍋里或者配上牛肉湯,有點流口水。如今,提到粉絲,第一反應從食物變成了人,想問下:是喜歡哪位偶像的人群。
這幾年,與粉絲緊密相關的一種亞文化人群,也替代了一個名詞原有的意思:聲控。
聲控,最早出現在記憶里是在樓梯間咳嗽一下或者重重踏一下腳,樓道電燈就被喚醒的那個動作;現在不僅可以指代喚醒天貓精靈這樣的人工智能硬件的動作,還代表了一種“粉絲”。
在互聯網語境里,我們大致知道,聲控是會“因為一種人聲,愛上一個人”的那類人。但從未有人、有詞典真正意義上定義過“聲控”。
就在5月18日,國內最大的聲音互動平臺“荔枝”通過一場全國最大的“聲控聚會”——荔枝聲音節,首次給“聲控”下了一個定義。

5月18日晚,廣州亞運城,搭起了如演唱會一般五彩斑斕的舞臺,臺下人群熙熙攘攘,卻保持著統一的相對安靜;臺上的led屏幕播放著動漫畫面,一個男聲控制著整個亞運城的氛圍。當“謝謝”話音落下后,臺下爆發出了尖叫與歡呼聲。
HOLD住全場的男聲來自被稱為具有“男神音”的配音演員邊江,也應該是目前為止“聲音屆”出圈程度最高的男神級人物。《聲臨其境》這個在2018年紅遍大江南北的配音節目,是助推邊江出圈的神秘力量。
而在《聲臨其境》之前,邊江因為給新生代香港藝人陳偉霆配音,已經“跨界”被追星女孩們盛贊:沒有邊江配音的陳偉霆不是陳偉霆、沒有邊江的陳偉霆很出戲……
“男神音”邊江出現在荔枝聲音節的現場,將現場熱度推向了高潮,不僅代表了這場“聲控”狂歡節的重量程度,更是代表著“聲音”這種非大眾文化正在通過荔枝這樣的平臺走向大眾的視野。

而現場,與邊江相繼同場飆“音”的還有:虛擬歌手洛天依長達30分鐘的全息演唱表演;能夠隨意切換“櫻桃小丸子”、“花輪”、“柯南”、“蠟筆小新”動漫人物聲音的馮友薇,如同一臺隨時換卡通節目的音響;還有阿卡貝拉樂團RESOUN、《國風美少年》年度總冠軍貳嬸、TVB國語配音師林朗鈞等聲音大咖,荔枝的主播們現場與他們Battle。
在這里,文字的表述顯得蒼白,我無法通過文字為你們還原現場的精彩聲音,作為首次正經接觸這種小眾文化的我來說,是震撼的,現場觀眾喊破嗓子的尖叫聲是最好的佐證。如果用大家所更為熟悉的形式來描述這場盛宴,我會說這是“中國有聲音”。

如果說晚上的舞臺是奧斯卡級別的聲音盛宴,那么從下午2點就開始的聲控游園會則是聲音屆的“創造101”:在這里,我竟然能“看”到聲音可以有101種玩法。
預測聲卜館、聲音交友館、荔枝聲醫館、摸聲空間館、聲音萬事屋、奇妙大轟趴……從游園會的可玩性和現場飽和度很高的糖果色布置來看,作為一個80后走進去我瞬間覺得我老了:這里最起碼是95后往下數的年輕人地盤。
但聲音與年輕人的興趣的疊加,倒是能充分激發創意靈感:聲音+95后興趣點時是創意無限,聲音+跨界跨年齡興趣點時又是出人意料。
不得不說,荔枝在對“興趣”的探索上有相當厚度的挖掘,同時加持了腦洞的深度。

聲音節并不是荔枝第一次展現對“聲音玩法”的絕對掌控,應該說是一個品牌精華高度集合的縮影。
去年5月,荔枝首次舉辦了聲音節,可以算是對國內最大聲控平臺的一次官宣起點。
一年前的聲音節集結了50組聲音主播公演,邀請到了胡一天、謝春花等聲音大咖,1萬余人參加了聲音節現場活動,100萬余人在線上觀看直播,線上線下獲得了2億量級的傳播。
這是一個起點比較高的開局,時隔一年的聲音節顯得愈加成熟:日間游園會更顯規模性和趣味性;夜間聲音idol盛宴出席的嘉賓數量、重量級倍數增長;首屆聲音節時還帶著一絲音樂節影子的青澀,今年則成為了帶有濃重聲音標簽、樹立“聲音節”標桿玩法的一次盛會。
當然,不論是當場人數、線上直播還是話題討論,得到了聲控們的高度認可:我們有了專屬節日。

從第一屆聲音節到第二屆聲音節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僅僅是單場活動的升級,回顧這一年荔枝的動作,可以感受到荔枝對于“聲控”群體絕對占有所付出的努力與決心。
2018年初,荔枝宣布品牌升級戰略,正式“去FM化”,脫離傳統音頻局限,全面布局聲音的更多領域。當時荔枝就宣告了全新的品牌slogan“用聲音,在一起”。
荔枝在2018年初戰略合作的《聲臨其境》節目,成為了2018年好評度、熱度能夠排進全網TOP3的節目,這一波也成功激發了大眾用戶隱藏的“聲控屬性”。

趁著這股對聲音的熱潮,荔枝放開手腳開始玩轉聲音:
荔枝畫像館-巧妙結合聲音與顏值,用戶體驗聲音畫像的黑科技;
荔枝聲音好運瓶-把好運聲音裝進瓶子,投放全國五大一二線城市,現象級的好運瓶一時間供不應求;
荔枝X新世相“交換晚安”-一句“晚安”換來一個陌生人的暖心語音,帶著陌生的善意入睡;語音被記錄在《晚安故事博物館》,見證并完成睡前的問候儀式;
我的FM男友&誰是女王-男主播101與女主播101,為荔枝抓到了全網最具發展潛力的一批“聲音愛豆訓練生”
荔枝年度盛典-頂級主播都在領荔枝頒出的獎項……

還沒有算上荔枝開展的公益活動,上述品牌活動傳播量全部百萬起步,對于大眾平臺來說,這不算什么;可是對一個非大眾領域來說,相當厲害了。
可以說,荔枝在轉變品牌定位后,一步一個腳印,將隱藏在大眾文化背后的聲音亞文化搬到了一個廣闊的平臺上,讓所有“聲控”不僅有了興趣的承載平臺,從“圈地自萌”到大規模現身“我是聲控”,從一個聲音到無數個聲音的集合。
對于荔枝而言,秉承著一種聲音傾向性愛好的初心,做到了全網無可撼動的聲音屆絕對權威與重量級。
音視頻媒介,可以算為一個大類,相比音頻傳播,短視頻簡直可謂風生水起;然而,在互動方面,除了點贊、轉發以外,短視頻苦苦謀求更多創作者、愛好者的互動時,荔枝用聲音互動的切入點,讓音頻跑到了前面。

截至2018年末,荔枝已擁有超過2.5億的全球注冊用戶,4500 萬月活躍用戶,500 萬月活躍主播,成為中國最大的聲音互動社區。對于苦手于用戶如何有效互動的平臺來說,荔枝給出了一些參考:
首先,深度定義用戶。在這次聲音節上,荔枝給出了“聲控”的定義:聲控,是一群對聲音有著特殊情結的群體,他們偏愛豐富而通往內心的聲音,沉迷于聲音的質感。
比起視覺效果,聲控更喜歡回蕩在耳邊的空靈想象,他們聽聲識人,聽見一個人的聲音會想象他是什么樣子,聽著聲音就能聯想到情景和畫面。
荔枝熟稔于聲控的特性:泛95后的學生、白領群體,一二線城市較多,追求品質與潮流;對他們的作息時間了如指掌,夜間出沒,偏愛泛娛樂化內容,最重要的是,聲控熱衷于表達,這也是為什么荔枝不僅要給予用戶發聲的渠道,更要滿足他們對共鳴的需求,才有了線上多樣的社群場景、線下大規模“面基”的場景搭建。

其次,優質內容和有效工具一個都不能少。拿短視頻來對比,現有的一些短視頻平臺,已經向用戶提供了制作短視頻的“傻瓜式”工具,包括濾鏡、快捷剪輯等,工具的提供是把雙刃劍,門檻是降下來了,優質的內容需要伴隨門檻的下降加大投入。荔枝將兩方面有效配合了起來,一方面提供人人都能展現聲音才華的美聲、3D環繞音效工具;另一方面,通過包括歌曲、廣播劇、小說等多種類型的內容播單,保障優質內容的集中輸出。
第三, 創新用戶體驗感。荔枝開創了語音直播的新模式,開啟語音直播后依然能保持優質的用戶體驗,在直播主播數量、直播內容節目、直播用戶滿意度方面根據第三方市場調查,均領先了其他語音類直播產品。
第四, 品牌賦能,激活用戶活躍度。荔枝自從品牌升級以來,就沒離開過新的品牌核心“用聲音,在一起”,在上一個部分羅列的品牌項目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荔枝轉型目標性十分明確,所有品牌項目都在搭建用戶共鳴的場景,目前荔枝用戶活躍度與粘性能夠領銜移動音頻平臺,品牌的賦能作用功不可沒。

如果說,之前低調的聲音愛好者們只是習慣于活躍在某些平臺上,那么以今年荔枝聲音節的名義,正式定義并承認的聲控概念,將聲控大規模聚集“現聲”。
被定義的聲控真正意義上多了一層歸屬感,而“潛在聲控”也將在未來的任何一個契機里,想把自己歸類時有路可尋。當然,在這種定義下,荔枝也賦予了自身更大的責任與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