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業者決定創業的時候,心中往往會有一個目標點,創業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追尋這個目標的過程。但在創業初期最令創業者頭疼的是,如何在一片迷霧中快速鎖定自己的產品方向,從而盡快的到達心中的那個目標點。換句話來說就是,在創業初期,多數創業者心有目標,但在產品方向上容易迷失。
日前 360 前副總裁沈海寅先生在一次企業高端管理分享課上,跟眾多企業高管分享了創業公司如何在迷霧中快速找到產品方向。以下為分享的部分內容:
在互聯網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各種曇花一現的產品,有些產品在躥紅過后英年早逝,有些甚至還未曾與大眾謀面,就已經倒下 …… 對于早期創業公司來說,撥開互聯網的層層迷霧,找到產品的正確方向,是創業者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目前,主要有三種產品方向:
1、 瞎做型:沒有經過驗證產品需求,隨便確定產品方向,深耕于此最后只會導致深陷泥潭不可自拔。如果恰巧這幫人執行力還比較強,這個產品可能會紅一陣子,但是由于產品方向是個偽需求,接下來依舊會走向死亡,這種形式的瞎做基本上等于找死;
2、 曲折亂撞型:沒有明確的產品方向,且不斷更換方向,在不停的曲折亂撞中,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當跌跌撞撞地撞到了正確的方向的時候,已經沒有能力深耕下去,最后只會不了了之;
3、 科學試錯型:通過驗證產品需求鎖定產品方向,不斷的試錯前行,在失敗中不斷發現總結問題打磨修正產品,最終實現市場的需求,從而到達創業初期設定的目標點。
在創業初期,確定產品方向尤為重要,如果說這個方向出于創業者的假設,且沒有經過驗證,那么這個假設一旦被采用,進而舉全公司之力做這款產品,到最后市場上沒有用戶去使用,這就造成了兩點的極大浪費——時間成本與資金成本,而這兩者一旦出現問題對于創業公司而言,是致命的。
硅谷創業家 Eric Rise 在其著作《精益創業》 一書中提出了 " 精益創業 " 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開發產品時先做出一個簡單的原型——最小化可行產品(MVP),然后通過測試并收集用戶的反饋,來檢驗你的產品和方向是否可行,如果假設得到了驗證,再投入資源進入市場,修正完善產品。
如果說通過測試和檢驗這個產品沒有通過,那就把它當成一次科學型試錯,總結問題并快速調轉方向。這個過程企業需要通過 MVP 來驗證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價值假設:衡量的是當顧客使用某種產品或服務時,它是不是真的實現了其價值。Eg:用戶有這個需求,而且會用這個產品來滿足需求。增長假設:用來測試新顧客如何發現一種產品或服務的。Eg:我們能夠找到客戶,而且能找到越來越多的用戶和收入。)
我們知道在 2013 年以前,大眾點評(以下簡稱 " 點評 ")是以查詢和點評為主要業務,在 2013 年他們準備尋求突破,想要打通商家交易這一環,于是就開始籌備在線預訂這塊業務。如果換做其他人來做在線預訂,想必首先會著手開發一個系統,通過電腦接單派單,然后拿著系統去教商家使用,但是點評從最開始就不是這么干的 ……
點評首先在其網站上商家的名字旁邊做了一個 " 預定 " 按鈕,當客戶點進去的時候出現提示 " 此項功能正在開發,請稍事等候 ",通過這個簡單的 MVP 測試,點評獲得了大量的點擊量數據,通過這些數據足以證明用戶是有這個預定需求的。
緊接著點評做了第二個 MVP 的驗證,通過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員,將后臺客戶點擊 " 預定 " 按鈕收集的訂單信息,通過電話與下游商家進行確認,再將結果回復給客戶,從而完成預定閉環。通過這兩次的 MPV 驗證,點評證實了在線預訂的這個需求和解決方案是可行的。
點評在驗證測試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人工確認訂單的效率太慢,成本太高,餐飲界曾經有一位先賢 " 飯統網 " 就是采用這種人工預定的方法,導致成本過高,效率低下從而死掉的。如果自己選擇研發一套語音預定系統,這里面的研發成本,人力成本及后續的運營成本不可估量。
與其自己做不好,倒不如交給這方面的專業人士去干,于是點評就找到了這方面技術比較成熟的天潤融通。經過雙方的密切溝通,最終確定的方法是,將點評的網站、APP 端與天潤融通的云呼叫中心平臺對接。當客戶點擊預訂按鈕后,由平臺自動打個電話給商家,商家只需按鍵確認是否接單即可,最后將訂單信息反饋給用戶。該方案無需人工參與,大大提高了訂單確認效率,且每單預訂成本不到 1 元,此方案助力點評順利上馬在線預訂業務,而點評通過此次轉型更是打開了在 O2O 領域的新紀元。
點評將自己不擅長的業務,交給更為專業的人去做,用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這種術業有專攻的做法,未嘗不可以說是一種創新。
總體來說,在創業公司早期,通過具有核心功能點的最小可行產品,不斷驗證需求與解決辦法,是沖破迷霧找到產品真實方向的利器。創業初期的產品之道,就是不斷嘗試,不斷驗證,不要提前預斷結果,你需要做的,只是在現實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