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摩拜、ofo相繼拿到巨額融資之后,近日,摩拜接入微信,ofo又給滴滴開放了入口。共享單車大戰再次陷入對峙狀態。于此同時,被視為下一個共享單車的共享充電寶的融資消息又鋪天蓋地而來,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密集融資超過三個多億,紅杉IDG等資本相繼入局。
共享經濟被再次推到了資本浪潮之巔。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量資本砸向共享單車市場除了讓這些企業估值飛漲之外,卻并沒有解決市場的根本問題。
拿著自己買來的東西去出租。這是所謂的“共享經濟”們的一貫邏輯。
相對于傳統的租賃,所謂的共享只不過把簽署租賃合約的過程簡化并在移動終端上完成。倒是改進了一點,將租賃前的所有行為轉移到了線上。然而卻留下更致命的問題,線上的BAT傳輸并不能代替線下的實物傳遞。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最終的使用場景相對于傳統的租賃并沒有擴大,只是在一切尚未規范之前忽略了將要受到的限制,更多的是強化原本比較弱的需求而不是解決問題。
于是無論是摩拜還是ofo,還是新殺入市場的共享充電寶,哪怕模式是輕是重,無一例外的都選擇了這一種做法。拿到融資后購置出租標的,大量投放市場,補貼吸引用戶,然后拿著用戶進行下一輪融資。
當然從目前來看,這個鏈條還在運轉。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現在還在花投資人的錢。運營成本,資產損耗這些比購置資產本身更高的支出項都在被人為的忽略著。
資本總是逐利的,當競爭褪去,經營常態化的時候,“共享”經濟們又如何盈利呢?資本們的賬面浮盈又如何去維持?
有投資人說,共享經濟最大的謬誤就是考驗人性。
無論是資本還是創業者,都妄圖通過補貼來教育市場。對于人為的損壞丟失,各方回應出奇的一致。
殊不知,補貼能培養的僅僅是消費習慣。而包括共享單車之內已經出現或者尚未出現的共享形式,一旦脫離現場監管,無論如何去培養習慣,最終都無法讓用戶主動去擔負起保護它的責任。
共享經濟用戶群體龐大而復雜,其整體素質與整體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有直接的關系,更何況共享經濟要面對的是所有人。這不僅僅是能靠監管和追償能解決的問題。法不責眾永遠都是無奈的選擇。況且,一個盈利性機構的私利,全社會并無責任去為其提供保障。
筆者周末去北京周邊村鎮逛了一圈,目之所及必有共享單車,然而挨個兒試下來發現方圓一兩公里并無一輛單車可以使用。不是二維碼涂抹,就是上了私鎖。共享單車這個在互聯網邊緣的地帶儼然成了一些人的私有物。在他們對共享單車的蠶食成了常態,又拿什么去要求其他人去遵守規則?恐怕在那個時候,這個由虧錢補貼所制造的“生態”將不復存在。
王曉峰和戴威很可能都會承認,摩拜和OFO走了捷徑:資本迅速催大單量,一輪又一輪的資本接力游戲,使共享單車這個需要慢慢培育的市場迅速變大變味。此前兩年,滴滴也走了類似的捷徑,現在正在痛苦地補課。而剛剛興起的共享充電寶也在這將要在這條捷徑上一去不返了。
然而,需要問的是,這些共享經濟的玩家們走了捷徑,什么時候會繞回來?
企業逐利,資本更加逐利。實際上,共享經濟這個很好的理念,被心急的資本扭曲了價值。過去幾年,資本機構催促創業公司以快為第一準則、以單量為唯一衡量標準;投資人,本應是站在創業者背后,卻紛紛走上前臺指手畫腳,甚至公開介入各種公關罵戰。金沙江朱嘯虎(OFO投資人)和熊貓資本李論(摩拜投資人)就站在了前臺;理解投資人逐利,不求所有投資人都是價值投資者,但中國投資圈近幾年急功近利,確實更像是投機而不是投資。
摩拜和OFO注定只是滿足特定用戶的特定需求,并且比滴滴運營難度更大。用戶數和需求量都不小,確實可以支撐較大的想象空間,但如果以用戶+流量的邏輯去做估值,它遲早會被更低的流量洼地所侵蝕。滴滴有巨大流量后,商業模式上并沒有大的突破;指望摩拜和OFO在商業模式上突破,談何容易,更何況現在又殺出來一個場景更小的充電寶。
所以,不要過于指望通過大數據+業務突破來盈利。當然,以生意的思維去評估摩拜和OFO,靠騎車收費也是有可能實現盈利的,但十分考驗兩個團隊的運營能力,同時考驗整個國民素質。拋開無意義的公關吹捧,從根本上是離散化分時租賃的共享經濟,還是一個重運營的累活。市場就那么大,資本進來太多,何時才能拿到預期的收益?
這是一個創業最好的年代,同時也是創業最壞的年代。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之下,共享經濟的出現無疑是未來新經濟形態的一個重要萌芽。然而,人造“風口”頻現已經使得創業脫離了創新的本質。繁榮之下,危機四伏。狂熱的資本,妄圖挑戰人性,但終究難以催熟需要時間來孕育的趨勢。
本文首發創頭條(Ctoutiao.com),作者:魏騰
創頭條歡迎廣大創投達人投稿,投稿郵箱:ganhuo@ctoutiao.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