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全球創業周中國站的開幕式上,曾經投資滴滴、餓了么等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在現場發表了演講,以下為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為創業者整理的干貨分享:
感謝上海創業基金會,今天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和上海創業者分享我們關于移動互聯網的分享。很多人說過為什么上海出不了馬云,好像上海的丈母娘是創業者最大的阻礙,我們的解讀認為這是市場的誤讀,我們在上海投了餓了么、大智慧、百姓網都非常成功。很多人說現在是市場的冬天,現在創業投資很困難,其實我們如果把這個時間拉長一點,放到過去15年來看,在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在過去15年已經經歷了5個寒暑,每隔3年就有一個空間,這樣的空間并不新鮮。
這里面有很多提示:創業必須把握節奏,我們感覺任何一個新的細分領域如果你是在前面6—12個月有機會跑快一點,6—12個月融資就很困難。比如跨境電商,現在初創企業如果還想再跨境電商融資,估計已經非常難了,這個行業已經有領跑者跑出來了,你作為一個后來者就很難了。私募市場很重要,私募市場我們看到有非常高的關聯性,私募市場在中國基本上是三年一周期,去年我們統計了一下,互聯網創業拿到天使投資的有六七家企業,機構A輪投資600—1000家企業。基本上6—12個月以后你就知道這個項目是不是成功,去年七八千家企業拿到投資,現在90%以上企業拿下一輪投資很困難,因為投資人一方面更多的錢去救以前的企業,另一方面他會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很多投資人會懷疑他的判斷力到底行不行。
美國一年風險投資500億美金,中國2000年的時候很少,現在一年160億美金,金額看起來是美國的三分之一,但是對于中美雙方創業成本來看這個差別不大,美國一個互聯網企業標準的A輪投資700—800萬美金,中國是300—400萬美金,中國和美國的創業成本差不多2倍,對比這個數據中美雙方在風險投資的金額上差別不大。另一方面的數據,從退出回報來看,美國每年返還給風險投資機構差不多300—400億美元,美國的風險投資行業是虧錢的,中國現在每年返還200—300億美金,還是賺錢的。當然風險投資行業是相對集中的,3%機構賺了90%的錢,創業者更殘酷,可能千分之三才能成功,對創業者來說出發之前要想清楚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適合創業。
中國和美國是兩個互聯網的巨大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前20大市值的科技公司,除去蘋果、華為這些不算,美國有5家,中國有4家,比例基本相近。中美互聯網市值是差不多,當然谷歌和百度之間的差距還很大,反映在兩個數據上:一個是谷歌在技術創新上比較領先,在手機安卓有很早期的布局,百度沒有。
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也有很大的差距,因為阿里把搜索源屏蔽了,百度在這塊沒有,而谷歌在美國這塊是壟斷的,所以谷歌的市值比百度高很多,市場環境和技術創新的差別。當然即使在相同的商業模式下,中美雙方收入來源也是很不一樣,把美國的商業模式抄襲到中國很流行,但是也要看怎么抄法,具體的實現路徑不一樣。臉書(Facebook)和騰訊都是最大的社交網絡,但是臉書的主要收入都是來自于廣告,騰訊主要是來自于游戲。
并不是說騰訊的廣告收入很少,從金額來說和臉書是一樣的,金額并不小,但是一個是人民幣一個是美元,造成了騰訊在廣告收入上實際比例是很低的,大部分收入還是來自游戲。任何一個創業者如果想把美國的商業模式搬到中國,要想清楚中國更適合的商業模式是怎么樣的。中國的商業環境很殘酷,美國的三巨頭占據了70%左右的市值,還有30%是留給獨立企業的。而BAT包括他們投資的公司占據了中國互聯網市值90%以上,還不包括去哪兒和攜程合并。

很多人問我們怎么判斷一個投資企業和投資標準,就是3個S:
首先市場要非常大,在大的市場里面才有很多機會,即使你做第三、第四名都能有不錯的機會。如果在小的市場里,即使第一也沒有多少機會。
第二,容易并低成本的擴張,傳統企業的增長基本上都是線性的,互聯網企業非線性增長是很明顯的。
第三,可持續性。在美國在每個產業鏈上都有公司可以活的很滋潤,但是在中國好像必須要壟斷才能活下去。我們投任何一個企業之前首先要問的問題,做起來是不難的,但是做起來以后怎么守住。任何一個創業者出發前都要想清楚,怎么守得住。任何一個創業企業想的問題都是避免巨頭,不僅不能直面競爭,甚至離巨頭兩條馬路之外,至少要離巨頭三四條馬路之外才比較安全一些。

過去12個月為什么資本市場這么火,大家發現了一個新的市場,移動互聯網可以改造很多傳統行業,在PC互聯網接觸不到的行業。比如像餐飲、出租車和很多服務行業,這些人平時很難有時間通過PC上網,但是智能手機來了以后,很多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網,所以我們發現用智能手機用移動互聯網可以改造這些傳統行業,而且這種傳統行業很巨大,很多行業都是萬億級市場。像交通行業等等都是千億級市場,像餐飲行業是萬億級市場,點評、美團、餓了么這些企業,都從不同地角度貼這個市場,行業很巨大,關鍵是怎么切的問題。
很多時候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是最難的事情。移動互聯網還有一個好處,在PC互聯網為什么可以這么壟斷,PC互聯網投廣告造就自己的品牌之后,中國的消費者很有意思,比如你知道凡客這個品牌,怎么訪問凡客網站呢?還是要百度,還是要去導航網站,點擊凡客進去。移動互聯網不需要,只需要讓用戶在手機上裝上你的app以后,就成為流量入口了,不需要花錢買入口了。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51.com,拿了紅衫和巨人的投資,做到1億,很不容易,被騰訊一年打掉了。陌陌為什么可以成功,成為一個20—30億美金市值的企業,就是因為移動互聯網上,自己可以成為流量入口,不需要依賴騰訊、百度。所以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細分的行業,像小麥,這么一個細分的社交app都可以活下去,像大姨媽等等都是非常細分的,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移動互聯網上有很多細分的創業機會。
另外讓用戶裝上你的app還不夠,還要好用,尤其現在大家手機內存都不夠,一旦發現內存不夠首先肯定要刪除那些不經常用的app,你的app裝上去還只是第一步,還要讓用戶保留你的app,根據我們的經驗,讓用戶每個星期用一次,這個頻率是比較合適比較安全的,這些用戶可能不會刪掉你的app。像QQ、微信這種每天用幾次的場景是可遇不可求的,一般來說每周用一次是比較安全的,(算是)高頻。
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你供給的數量,像格瓦拉,也是上海非常優秀的創業企業,但是今天格瓦拉已經沒有那么風靡了,為什么?它的供給端太少,賣電影票很容易,只要對接三四個系統,電影院門口一排機器,美團、百度都在賣,任何一個人只要有客流,對接三四個系統以后,都可以賣電影票。最希望看到的是雙邊系統,對接百萬個供應方,這種模式比較安全,為什么騰訊投資而不是自己做?你要獲取80萬司機是很難的,最好百萬方的供給方。中國出租車差不多100萬專業司機、黑車司機,中國的醫生也是100萬,200萬的護士,中國有100萬教師,中國每個細分行業差不多都有100萬的供給方,另外你怎么通過一個痛點吸引這些供給方,如果可以控制這些供給方,你的創業基本上就成功了。
怎么切入,找到切入點很重要。為什么滴滴當時融A輪非常困難?因為在美國Uber是專車起家的,滴滴從出租車出發——中國的出租車司機很辛苦,每天辛苦10多個小時,從這些人身上賺錢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滴滴為什么從出租車司機身上切入?
第一,中國出租車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中國消費者是沒有專車市場的,你要做一個增量市場是很困難的,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教育用戶。從租車切入很快,出租車是現成的司機,只要可以給他帶來業務,他很愿意裝上app。站在傳統行業巨人的肩膀上做互聯網,而不要一開始就做增量市場,這是非常辛苦的,不可能的。
第二,出租車是一個流量入口,最高頻詞最廣泛的,往下做拼車、公交也是非常容易的。要做存量市場,要占據流量入口。
在傳統行業,高端打低端,一開始樹立品牌高端的,從高端往低端做很容易成功。但是互聯網不一樣,低端打高端是滲透的。在中國互聯網要做高端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做起來也守不住,做低端的很容易把你的市場搶過來。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轉自創業基金會(efgfoundation),略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