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份以來,我們為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未通過的公司分析材料問題,歸集其高企認定失敗的原因,諸多方面因素,除了一票否決項導致高企認定失敗之外,未通過的核心因素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主營業務收入過低
早期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通過率非常高,尤其在2015年和2016年,廣東省內多數高新認定的企業都能夠通過,而2017年以來,隨著評審日趨嚴格,通過率直線下降,仍然按舊有的思路進行高企認定材料準備,顯然已不符合新形勢的需要。
在近兩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過程中,主營業務收入低于100萬元的企業普遍不能通過高新認定,特定行業下的企業因產品/服務技術含量高,在評審過程中也順利通過,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以及部分先進制造行業、新材料領域等企業,而相比之下,傳統行業的企業普遍存在通過率低的狀況。
2、知識產權技術性評分偏低
知識產權評分高達30分,一般情況下,除了一定的數量之外,知識產權技術含量對于高企認定能否通過至關重要。二類知識產權中,軟件著作權技術性評分越來越為評審專家詬病,尤其是企業管理類軟件,在企業其他綜合條件不具備優勢前提下,這類企業知識產權評分普遍不高。即便是在先進制造業的企業,由于部分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為企業申請的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含量偏低,也造成企業難以獲得較高的評分。
從上述要點看出,知識產權獲得并非數量高就能夠順利通過,即便也是評審關注的要素之一,但泛濫的軟件著作權以及低質量的實用新型專利并不能為高企認定評審獲高分。
3、知識產權結構要素不合理
明顯問題在于,實物類產品卻采用多個軟件著作權而較少實用新型專利,違背企業實際情況。這類問題普遍在于中介咨詢機構為簽單而騙取企業的信任,將不合適的知識產權強加于企業,非專業性的高企項目規劃導致企業的努力前功盡棄。
上述三點是2018年高企認定大多數企業未通過的核心因素,相比2016年之前的高企認定,2019年高新認定評審更趨向于嚴格,其技術性規劃及評估已不是簡單湊齊知識產權就能夠解決的問題,如何設定企業技術領域(多數企業未做妥善規劃的技術領域及知識產權并不適合申報高企)將是中介機構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從2018年以來,企業普遍反映高新技術認定難以通過,究其原因,并非難度增加而是評審要求提高,目前市場上存在不規范的中介機構多數簡單粗暴為企業增加知識產權申報高企,必然導致高企認定成功率降低,也需要企業在選擇咨詢機構過程中去偽存真、去粗存精,至于聽信中介機構通過走關系促使高企認定通過的承諾,將使輕信承諾的企業遭受最終失敗的慘痛經歷
來源:浩誠信息科技咨詢
------知識產權與科技項目一站式服務平臺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