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年,抖音希望至少幫助10位非遺傳承人,實現百萬粉絲、百萬收入。”
前兩天,抖音在杭州官宣了“非遺合伙人”計劃,抖音總裁張楠在現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的“百萬希望”引來了全網點贊。

就在這場發布會的前一天,世界著名的巴黎圣母院遭遇了一場火災,標志性塔尖倒塌,全世界都在痛悼這場災難,遺憾未能永存巴黎圣母院的原貌。以精美畫面高度還原場景的電子游戲《刺客信條》表示:游戲中1:1還原了巴黎圣母院,或許可以為重修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抖音提出的“非遺合伙人”計劃與《刺客信條》有著異曲同工之效:用短視頻將面臨重重傳承難題卻又凝結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真”下去。

正是這層對世界珍貴文化保護的意義,為抖音贏得了一片叫好。而對抖音而言,“非遺合伙人”計劃的意義遠不止于“高保真留存”這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只留在影像、文字記錄中,相當于“死亡”,只有“傳承”的方式,才能永存活力。
抖音要找的正是一條傳承之路,而在抖音之前國內針對傳統文化的視頻系列已有不少,抖音的“非遺合伙人”計劃,是前人的翻版復刻,還是劍走偏鋒呢?
影像中的傳統文化,真的活了嗎?
提到對傳統文化的視頻記錄,一定被提到是《了不起的匠人》。從2016年第一季在優酷上線時,就引爆了全網的關注與好評,被盛譽為“亞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紀錄片”,如今已經出到了第四季。

《了不起的匠人》能紅起來原因是多樣的。個人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團隊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去理解“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15分鐘的短片中有精美的畫面,有細節的捕捉,最重要的是讓“守藝”靜靜流淌到用戶心中,恰如其分地講好每一個故事。這份用心感動了大部分的受眾,比如記錄沈陽皮影匠人所說:“欲以一己之力,守千年手藝。匯人生所感,聚于一把小刀。集匠心之力,刻守藝人生?!?/p>

為了讓90后讀懂90歲的恒心,這檔節目也用了不少年輕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請林志玲擔任旁白,請華晨宇演唱主題曲。在流行元素的助力下,迅速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引發二次傳播。
與《了不起的匠人》差不多時間推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是在B站的彈幕里刷紅的,90后紛紛擔當起“自來水”。關于傳統文化,在微紀錄片之后還有了《非凡匠心》這類的綜藝類節目,邀請明星嘉賓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從《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宮修文物》再到《非凡匠心》,接連的好評如潮之后給傳統文化留下了什么?

首先,絕對值得肯定的是:用一份良心記錄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從2015年起,國家就啟動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利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了非遺知識與記憶;而這些視頻影像在用藝術手段記錄的同時,將非遺推到了大眾眼前,尤其是年輕群體的注意力范圍內,喚起了一部分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與重視。
其次,欄目IP化后也帶來了一定的商業變現能力,給予了非遺一定的當代活力?!读瞬黄鸬慕橙恕非皟杉恼猩汤塾嫵^了3000萬,其中的唐卡匠人得到了政府關注,支持了300萬開設唐卡學校;趁著這股東風成長起來的東家APP,開始為匠人管理起互聯網上的生意。
如果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難題是一條100%的進度條,那么早期出來的視頻欄目完成了大約10%的進度。產業生態難以突圍,商業價值難以體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保護、延續、再創造的長期問題,但無論如何,有人開了個頭,就開啟了希望。
非遺傳承路上的后來者,抖音能做些什么與眾不同的?
用視頻打開非遺傳承之路,有了一個好的起點,對于這條路上的后來者來說也出了一些難題:高質量的視頻故事,再次拍攝同樣素材很難超越,也就很難帶來二次的大規模傳播。

幸運的是,伴隨短視頻的茁壯發展,為非遺傳播傳承提供了另一種視角的可能性,比如抖音。在抖音提出的“非遺合伙人“計劃中明確指出將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是幫助傳承人提升現代化傳播能力,包括抖音自身開放的權限,以及對接相關視頻、組織機構,提升生產能力、品牌管理能力;第二,通過抖音平臺開放能力,推動現代流行元素與非遺元素的碰撞、傳播;第三,抓住非遺區域性特色,著重加強地方尤其是貧困地區的非遺話題、文創產品的開發,挖掘非遺市場價值。
相比較微紀錄片、綜藝節目等影視手段,抖音的計劃在內容基礎,將用戶群體、商業變現與內容有機結合,注重給非遺注入“活力”,那么這種活力究竟是如何釋放的呢?
首先,抖音首次實現了第一視角用視頻講述傳統文化。非遺傳承人在主動傳播的角度受到技術、影響范圍的限制,過去通過《了不起的匠人》這類的節目將文化帶進了更廣闊的的互聯網平臺得以傳播。而抖音最大的先天優勢,就是給所有普通人提供了“用短視頻講故事”的平臺與工具,非遺傳承人們可以通過簡單的操作來主動講故事。
在IP節目中,所有對非遺的記錄大多出于第三視角,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了解每一個傳統文化,再用理解后的影像語言講述出來。這就有點像我們讀外國文學作品,翻譯作者對于作品的理解程度不同,翻譯出來的文字表達不同,會影響讀者對原作的理解。第三視角下的二次理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效率。有時視頻表達很到位,受眾反響也很強烈;有時卻表達欠了點精髓,觀眾也無法GET到手藝人的匠心。
而在抖音平臺上,非遺傳承人可以直接與大眾對話,將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原汁原味的理解直接傳遞給大眾用戶。大眾除了看到精湛的手藝以外,還能感受到傳承人們的一絲俏皮:原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一件只有“嚴肅”的事。

比如,抖音上超過28億次播放的“皮一下很開心”是抖音和龍在天皮影戲團聯合發起的話題,如果按照傳統劇院傳播,達到這個播放量,即使每天演出,也需要800年;而現在皮影藝人在線表演,還和廣大抖音用戶BATTLE誰跟皮影更“合拍”。
其次,抖音自帶的社交BUFF,讓傳播力變成非遺生命力。視頻節目能火起來,“自來水”們功不可沒,《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生于央視,走紅于B站,自媒體人再接力。最初央視播放時,這部片子“當時只道是尋?!?,一上B站瞬間爆紅,彈幕刷的全是“表白XX師傅”,彈幕刷完豆瓣發一遍、微博再發一遍,安利所有好友都來刷一遍。

與“修文物”相似,記錄非遺的視頻大多需要社交媒體的二次助力:最感人的話寫下來,最精致的畫面截圖下來,轉發慢慢多了。
而抖音天生的社交屬性,讓非遺短視頻發布即開始傳播。
一方面,抖音日活2.5億的用戶中,很多年輕用戶用戶對傳統文化好奇,對這種“沒見過的新鮮事物”樂于傳播,同時年輕人恰恰正是非遺流傳下去最想抓住的人群;
另一方面,抖音在本身強大的傳播能力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吸引用戶關注和互動的小動作,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播放量超過60億的“我變臉比翻書還快”,增加了川劇臉譜貼紙,用戶使用之后一秒掌握“變臉技術”,這也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現實增強”吧。

目前抖音毫無懸念成為了最大的非遺傳播平臺,2400萬條視頻刷出了超過1000億次的播放量,31億次點贊,覆蓋了121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占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88.4%。在抖音發起的川劇、京劇、皮影、民樂等6大類非遺挑戰賽中,每一項的播放次數都過億,最低的也有1.9億次。
第三,給予非遺本身的靈活商業變現模式。在視頻IP節目紅起來之后,會帶來一部分變現能力,比如廣告贊助,比如電商變現,比如非遺專業經濟,甚至上一個部分提到的政府扶持。所有的變現首先要支撐節目可以繼續下去,能夠直接到達非遺傳承人手里的資金相對有限。
而抖音通過流量扶持,目前對于能夠“生產產品”的非遺從業人能夠建立起流量到變現的轉化。有點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感覺。

瀘州油紙傘的傳承人余萬倫,在抖音上的賬號叫“油紙傘大師”,制作一把瀘州油紙傘完整工序有96道,全國不到10人能夠整傘制作。在入駐抖音之前,“油紙傘大師”的主要收入通過開設體驗課程、工作坊來實現。從去年年底,他通過抖音發過了50多條油紙傘視頻,最高一條展示傘面的視頻獲得了百萬觀看和近50萬的點贊,有近一半的評論都在問哪里可以買他的傘。到了今年第一季度結束的時候,這位“油紙傘大師”的訂單因為抖音網友的捧場已經排到了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