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鄉派
鄉派是非標住宿及綜合業態一站式服務專家,專注于文旅行業的綜合運營管理服務

少年求學,行遍萬里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此為建構。
青年回望,過海還鄉,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此為解構。
中年觀海,自立門戶,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此為重構。
做人如此,商業亦如此。
若無深厚內功,則任何花樣翻新的招式皆為虛無。
無招,而行走江湖。
無需去刻意追求改變,無需去玩弄新奇的概念,
任何新興的商業模式,其本質的內核都是如此相似。
“不能把人當作工具來利用,而應把人當作目的來尊重?!?/p>
康德的時代離我們已很遙遠。
但?WE+(weplus.com)給予康德的精神一種新的詮釋。
為了人的目的,為了我們本身。

他的身上擔負著太多的頭銜,
WE+創始人,
美國柯羅尼資本亞太區董事總經理,
亞洲投資者副總裁……
但若囿于這些頭銜,深厚的內功便成擺設,
一個真正的創業者,目的往往簡單,
只是想做事,踏實做事,做成一些事。
當不知道還有多遠時,低頭趕路,抬頭看天,
未來是什么樣,交給未來回答。
我們都不用去刻意追逐太陽,跑下去,天自己會亮。

Q:您認為“聯合辦公”、“眾創空間”和“孵化器”這三個經常被一起提到的概念,有哪些不同點?
A: “眾創空間”是我們中國的特色,國際上真正的叫法是聯合辦公(co-working),是一種共享辦公空間的辦公模式。而孵化器和聯合辦公有較大的差別,它的入駐團隊需要經過篩選,然后孵化器通過提供免費的場地,還有其他資源的對接,使入駐的團隊能夠更好成長,提高其商業價值,然后孵化器運營方通過股權置換獲利。
Q:您說的這種差別是否會影響“聯合辦公”和“孵化器”的選址?
A:從選址的角度,孵化器沒有過多的要求,因為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初創企業。但是聯合辦公的服務對象更多是相對成熟的創業公司,他們可能已經達到A輪融資的程度,商業模式和自身需求更加明確,因此對選址要求會更高。例如,對城市中心、交通方便、生活配套完善等方面的要求。
所以,服務對象的不同造成了他們在選址上的差別,孵化器針對初創企業,而聯合辦公針對的是比初創企業更進一步的中小企業。

Q:商業模式的產生總是基于某種需求,您認為“聯合辦公”這種模式的產生是基于怎樣的需求?
A:聯合辦公也好,眾創空間也好,我認為是一種時代的產物,主要有三個背景。
第一個是,技術的進步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們對辦公、生活、商業的消費模式。
第二個是,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是隨著互聯網長大的一代,八零九零后的“網生代”對基于互聯網的分享、協作、社區的概念的認同和熟悉。
第三個是,時代背景方面,聯合辦公是經濟的轉型的需要。我們國家順應潮流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就是這方面的體現。其實,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優質中小企業的不斷涌現一定是發展國家的普遍特性,包括美國、歐洲都印證了這種趨勢。
所以,經濟轉型和創業浪潮不僅僅是中國的潮流,全世界都是如此。特別是在經濟逐漸向創新型轉化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出現,并伴隨著原來的大型傳統的制造業逐漸式微。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正是為聯合辦公創造了土壤。
在這種背景下,原來的傳統辦公形式已經不再適合新生代的辦公人群和公司模式。他們需要一種新的辦公方式,不論從節約成本的角度,還是從員工的歸屬感角度,個性化和有社區氛圍的辦公場景是將來的一種趨勢。

Q: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支持下,聯合辦公空間有一定的政策紅利支持,當創業熱潮退卻后,您認為聯合辦公空間行業將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A:政策紅利跟經濟轉型有關,可能對于一些依靠政策補貼的所謂的“孵化器”會有沖擊,但我不覺得政策紅利對于WE+會有影響。
WE+是以聯合辦公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政策紅利的退場對我們來說反而是好事。我們針對的是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大浪淘沙,中小企業中健康的依舊會生存,我們要服務的是這群人。
Q:WE+的第一個海外空間赫爾辛基空間位于芬蘭,當初是基于什么考慮建立這樣一個空間?
A:我們將要打造一個創新經濟的生態圈。
全世界有5個創新經濟非常成功的國家,其中有3個在北歐,分別是瑞士、瑞典和芬蘭。芬蘭雖然只有500多萬人口,但它的創新氛圍和技術氛圍都非常濃厚。比如風靡一時的憤怒的小鳥,諾基亞,還有最近騰訊收購的Supercell Oy手游公司。所以芬蘭在游戲、大健康、運動醫療和清潔能源等領域都非常先進。
我們在芬蘭設點就是要把這種新的技術引到中國來。從生態圈的打造上來說,芬蘭先進的技術和中國巨大的市場,是一個非常好的匹配,所以我們第一個海外點選擇芬蘭的赫爾斯基。

Q:WE+在上海、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都會布局多個空間,在空間的區位選擇上,一般會考慮哪些因素?
A:首先,在城市的選擇上。北上廣深和杭州等重點城市,有創業氛圍,有企業家精神,有足夠的市場體量,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其他二線城市從戰略布局的角度也會適當考慮。
其次,在城市中具體區位的選擇上。主要是交通方便,租金達到一定水平,周邊環境,配套設施等因素。
Q:您希望在入駐某一空間的公司之間達到怎樣的配合效果?更希望是橫向的集群式還是縱向的產業鏈式?
A:目前,我們首要考慮規模的拓展,只有基數變大,才能夠考慮縱向的深度。當企業的基數變大,企業之間就會產生聯結,只是這個聯結目前還比較弱,更深度的聯結需要基數達到一定的規模,當你沒有達到一定規模的情況下,過早的提倡產業鏈式的聯結也是無法做到的。
所以,現在更多是橫向的,將來會向縱向發展。這是一個時間問題,先有基數后有質量,先橫再縱,先寬后深。

Q:您認為入駐聯合辦公空間對于企業獲取投資方面有什么幫助?
A: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投資人對團隊有自己的評價標準,而不是看團隊在哪里辦公。
但同時,入駐像WE+這樣的優質聯合辦公空間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到投資人,因為很多VC、天使基金選擇在我們WE+辦公,我們之間建立了合作互補的關系,所以創業團隊獲得與投資人接觸的機會會比單打獨斗的傳統辦公多。
Q:您對于入駐的公司是否會篩選評價?
A:沒有篩選,現階段的重點是規模。其實,篩選是一個自我篩選的過程,只要你認同我們WE+的價格、地段、設計風格、社區氛圍和理念,你就可以入駐。孵化器更需要強調篩選,聯合辦公對篩選的要求并不高。

Q:您會怎樣把自己的團隊優勢成功復制到新的項目上?在兼顧不同空間之間的共性和個性方面有哪些做法?
A:我認為當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團隊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管理制度。我們已經布局了16個城市的47個空間,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統,包括招商、運營、社區等方面。這個系統在運營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我們通過管理系統保證服務的質量。
個性是設計風格的問題,每個空間的管理是類似的,但設計可以反映不同地區、不同城市所獨有的風格。
Q:最后一個問題是關于您本人的,您是廣東人,在一檔節目中曾經講過自己會煲湯,您覺得煲湯和創業有什么共通之處?
A:有句話講 “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治理一個公司跟煲湯很像。
既要注重配料。不同的配料缺一不可,同時要知道什么樣的配料適合什么樣的食材,這需要不停地摸索,就像不斷尋求在一個團隊中要把每一個人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又要注重火候?;鸷蚓褪悄托?,有時候要快,有時候要慢;有時候要用明火,有時候要用低火。在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只有火候到位才會有一道鮮美的湯。
有雨觀雨,方知雨中氣象;
有風聽風,便得風中玄機。
WE+聯合辦公創始人劉彥燊

關于WE+
WE+空間致力于打造最溫暖的辦公空間,把信任帶給每一個人。每個團隊可根據自身規模和租約長短在WE+靈活租賃,歡迎撥打熱線4006677299了解我們。
我們強調共享和創新,將工作、生活、社交三者聯系在一起。通過溫暖,有信任的空間鏈接每一個人,讓人與人之間產生更多交流,讓工作與生活、人際交往、商業溝通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