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辰海資本宣布開始新一期8億元“妙基金”的投資,妙基金是辰海資本在文化消費領域的長期布局,重點關注新媒體、新文化、新消費和新技術等四大領域的中早期優質創業公司,此次妙基金將引入戰略合作方貓眼電影,同時宣布創始人陳塵以外,還將有兩位新合伙人加入,他們是文娛領域的頂尖投資人王維瑋和陳悅天,他們將共同為備投公司提供寶貴的行業資源和創業經驗。
陳塵、王維瑋、陳悅天,要理解這三個人并不容易,因為他們都不是那種臉譜化的投資人。
他們一個是手速超過200的電競高手,一個是常年混跡于大小劇場的文藝男青年,還有一個是SNH48的宅男粉,他們全都是80后,而投過的項目加起來已經超過100個。
今天大多數都市年輕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的受他們的影響——當你找好餐館的時候,大眾點評是他們投的;當你去看演出,聚橙網是他們投的;你愛看網綜,米未傳媒是他們投的;當你看直播、看SHN48、聽流行音樂,熊貓直播、絲芭文化、海蝶音樂都是他們投的。
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成績,現在他們要拋掉過去,從零開始打造辰海——用他們的話說——這條自己的船。這是一次去往新世界的冒險。
辰海資本最初是陳塵2015年離開景林資本之后創立的,第一期基金規模5億元。盡管同期市場整體偏冷,辰海的投資效率卻相當高,到2016年底已經投出了20余個項目,包括王思聰的熊貓直播,張嘉佳的時間海影業等公眾熟悉的公司,也有摩比神奇、假裝情侶這樣的黑馬項目。
對于創立辰海資本這件事,陳塵覺得是天時地利人和使然,少不了貴人、同事、朋友的幫忙和成全,整個過程就跟創業一樣,其實就是過往近10年積累的人脈、資源、成績、經驗的一次集中爆發。
一期基金目前運作還不到兩年的時間,已經有很多項目后續融資,甚至有很快就實現退出的項目,但陳塵仍然覺得可以做的更好:“最近一個項目投資一年就要退出了,雖然年化收益近100%,但有沒有可能做得更好,把絕對回報做到3倍、5倍或者10倍?”
另一方面,陳塵創業之后發現,管理一家機構千頭萬緒,手頭上往往要同時處理各式各樣的事情。陳塵覺得,一天24小時真的不夠用。
到2016年底,第二期基金啟動,陳塵找來了兩個小伙伴,就是王維瑋和陳悅天。一個聰明的頭腦不夠用,那就三個。
陳塵與王維瑋已經認識多年。陳塵剛剛入職景林資本的時候,就在一次錄制某個創投類電視節目認識了當時在華映資本工作的王維瑋,兩個同齡人很快成了朋友,平時會互相看看對方投的項目,交流看法。
王維瑋在華映資本從“一號員工”做到合伙人,跟陳塵類似,也投了不少文娛類項目,只不過陳塵對電競比較感興趣,而王維瑋更加“文藝范”。王維瑋投過的項目有演出行業全產業鏈公司聚橙網,愛看劇場演出的朋友一定是它的用戶;還有音樂公司海蝶音樂,這家公司旗下的藝人有薛之謙、許嵩等,目前已經被太合娛樂集團收購。
陳塵在2015年剛剛創業的時候,就找王維瑋聊過,不過王維瑋當時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到了今年初,王維瑋覺得想“做一點事”了,于是跟陳塵一拍即合。
王維瑋與陳悅天的結識也很早,當時陳悅天還剛剛入行,向前輩王維瑋請教一個項目。陳悅天到現在還很感激王維瑋的幫助,稱他是大哥。
當時王維瑋曾試圖拉陳悅天加入華映資本,但陳悅天選擇了加入創新工場。陳悅天在創新工場投出了一系列日后在文娛行業大名鼎鼎的公司,例如馬東的米未傳媒,推出了SNH48組合的絲芭文化,等等。
之后陳悅天打算出來創業,馬上想到了王維瑋。陳塵之前在案子上就認識陳悅天。陳悅天是知乎的活躍用戶,他寫了一整套文章將自己的投資邏輯和理念表達得巨細靡遺,用陳塵的話來說,陳悅天很通透、很真實。
三個人能夠走到一起,始于互相欣賞,終于志同道合。陳塵并不諱于承認,在二次元這個細分方向上,自己看得沒有陳悅天深,因為后者是“聽得見槍聲的人”。
陳悅天準備出來單干的時候,還對未來的合作伙伴做過盡調。他自己做了一個統計,按在文娛領域投資標的數量畫了一條線,過線的投資人只有五個,其中就有陳塵和王維瑋。
王維瑋表示:“決定出來的時候,當然有很多不同的機會和可能,最后還是找了他們兩個,覺得大家在彼此做人、投資策略和投資能力上都比較相契合和認可。”
陳塵創立辰海資本的時候,選擇了避開上海林立的寫字樓,而把辦公室放在了靜安區一個幽靜的獨棟小樓里,這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這樣的選擇透露出辰海獨樹一幟的個性,它外表上跟中國上千家VC機構沒什么不同,但走進去一看卻處處透著個性。
辰海資本的三位合伙人都是80后,他們招募的員工甚至是更年輕的90后。他們在樓內各處擺滿了各類精致的手辦,墻上貼著滿眼的海報,陳悅天還在四樓的空房間里放了一臺游戲機,總之沒有一樣是你期望在一家投資機構的辦公室看到的東西。年輕二字在別處是標簽,但在這里是抑制不住的青春活力。
80后是在消費時代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中國人,他們看著動畫片長大,上學時有了肯德基、網絡游戲,成長經歷與上一代截然不同。現在80后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正是消費升級的主力。
陳塵認為,辰海這三位合伙人,其實是中國這一波一兩個億的中產階級的典型代表,這讓他們對自己投的項目有了第一手的感覺。陳塵表示:“過往的很多機構是自上而下的看市場格局,做數據和行業調研,然后再去鎖定投資機會。我們是反過來的,先從自己熟悉的領域進入,通過感性認識鎖定投資機會,然后再去做理性上的分析、調研和論證。”
對于他們來說,投資與自己的愛好、生活方式,往往是融為一體的。用陳塵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是體驗。”王維瑋的說法則是:“我是真的愛我們投的東西,所以工作也是種快樂。”
陳悅天發現米未傳媒這個項目,是因為偶然看到了《奇葩說》,當時就覺得“有了”,一定要去看一看這家制作公司。很難想象,如果自己不是一個消費者,該如何養成這樣的直覺。
陳塵在大學時代是星際爭霸的“高玩”,自稱APM(即每分鐘按鍵次數,衡量電競選手水平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可以達到200。年輕時的這一愛好也是讓陳塵此后長期關注電競行業的一個原因。
王維瑋在高中時曾經是話劇社的演員,對現場演出的愛好維持至今。為了做投資,他甚至專門去考了演出經紀人證。因此,王維瑋在2012年就看中聚橙網也就不奇怪了。現在聚橙網已經發展成了國內最大的民營演出經紀公司,2016年6月完成了數億元的C輪融資。陳塵評價王維瑋是“典型的文藝男”,對電影、音樂、線下演藝有“特別、特別濃厚的興趣”。說到這兒,王維瑋走進來扔下兩張演出票請陳塵去看,是最近上演的一部熱門話劇。
可以說,辰海資本的三位合伙人是第一批中國土生土長的VC“原住民”。上一代投資人多在進入VC行業之前就有亮麗的海外履歷或者做到了大公司高層,他們三位卻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進入了VC行業,并伴隨著中國VC行業的發展成熟而成長為行業中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從最底層做起,分析師、投資經理、VP、董事、合伙人,一步一個腳印。陳塵表示,他們幾個不是國內第一波創投從業者,但是第一波從最底層往上干的從業者。
陳塵和王維瑋同齡,都出生于1981年,職業經歷的輪廓也很相似。陳塵在丹麥留學獲碩士學位后回國,第一份工作是工程師,很快轉行進入當時還處于早期階段的一家FA。隨著這家FA的發展壯大,陳塵積累了在股權投資行業最初的職業技能和經驗。之后陳塵加入了景林資產,成為景林私募股權部門最早期的員工。在景林期間,陳塵往自己的投資組合里增添了大眾點評、達達、邁外迪、老虎證券等一系列知名項目。
王維瑋則留學于新加坡,畢業后,先是在新加坡一國立研究院工作工作了一段時間,但很快就轉行做了獵頭。獵頭做的順風順水,但王維瑋卻覺得太過安逸,2009年他選擇加入當時剛剛成立的華映資本,是“一號員工”。王維瑋在華映從投資經理一直做到合伙人,期間投資了30余個項目。
陳悅天則是一名“85后”。雖然年齡比上面兩位合伙人年輕半個世代,陳悅天的職業履歷卻也像兩位大哥的翻版。2008年大學畢業后,陳悅天進入摩根士丹利,但工作是系統工程師,這并非陳悅天志向所在。2011年,陳悅天在不懈努力地投了N份簡歷之后進入了CA創投,這一家來自日本的VC。2013年,陳悅天加入創新工場,投出了一長溜跟二次元、宅文化相關的項目。
股權投資是一個同時要求專業度和經驗積累的行業,對一個畢業未久、沒有任何經驗年輕人來說,入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陳悅天回憶,自己剛進VC的時候,上司擔心他不會打電話,就在一旁邊看邊指導,他發現自己還真的連電話都不會打。王維瑋在華映投資第一個項目時,連Term Sheet的條款都不懂,于是一邊談判一邊一條一條的學會。三個理科生不約而同的走上了投資的道路,他們身上可以看出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安于現狀,積極學習,不害怕改變。
直到創立辰海資本之后,陳塵依然表示,自己最怕的是“把一件事情給做死了”,所謂“死了”,不是說不成功或者基金回報不達預期,而是把所有東西都固化,未來沒有了變化。
眼下新一期基金剛剛開始緊鑼密鼓的投資。三人都表示當前最重要的是投好每一個項目,給投資人創造回報。對于辰海資本的未來,三人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辰海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接下來,辰海妙基金將重點關注文娛消費領域,而文娛消費產業是滿足人們對于生活和這個世界,在情感和想象力上的需求,這種需求綿長雋永,恒古不變。陳塵、王維瑋、陳悅天三個人決定用投資的方式參與到這種服務的建筑中來,讓自己做的事情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