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西部城事(xibuchengshi0518),歡迎您關注他們!
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5)出爐。
作為目前公認的比較權威的排名,該指數從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國際聲譽等方面對全球重要金融中心進行了評分。
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多倫多、蘇黎世、北京、法蘭克福。
紐倫港三地當之無愧繼續領跑全球,上海穩居第五,北京自去年反超舊金山、波士頓等城市殺入十強后,今年下跌一位排行第九。
來源:全球金融中心指數
香港、上海、北京,毫無疑問是中國金融業最發達的三座城市,如果適當放寬門檻,第一檔金融中心還可以將深圳列入。
當然圍繞金融中心的爭奪,傳統一線城市廣州,以及眾多二線城市同樣雄心勃勃。而在此次榜單上,內地也還有七座城市入圍,分別是深圳、廣州、青島、天津、成都、杭州、大連。
那些沒能殺入榜單的城市,重慶、南京等,爭當金融中心的野心不比入圍的九座內地城市小。像西安之前曾推出高達6000萬元的金融企業總部落戶獎勵政策。
還有個有趣的例子是,長三角城市群中,包括三四線城市舟山、紹興,共有八個城市曾正式提出過區域金融中心的構想。
為什么每個大城市都有一個“金融中心夢”?
01
經濟中心未必是金融中心
金融業的存在是為了撮合資金,作為實體經濟的潤滑劑,它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產業形態,附加值高,綠色無污染,且有助于掌握資產價格的定價權。
金融中心則是城市產業發展高度成熟的產物。它和經濟的關聯程度相當高,但經濟中心未必是金融中心。
后者往往是貿易、物流和信息交匯之地,對區位的要求極高。就好像每座城市的金融機構往往會將辦公地點選在交通最發達、地租也最貴的核心CBD地帶。
金融業的發展程度,受政策影響也極大。比如深圳的金融地位超過廣州,很大程度是因為有深交所的存在;上海不久前喜提科創板,金融地位同樣將得到更大加持。
從這個角度講,內地各城市的金融中心夢,是基于產業升級的考慮,更是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的需要。當然拿到金融中心的頭銜,也是對城市綜合實力的認可。
但如前所述,成為金融中心,不是經濟實力夠就行。經濟實力更弱的省會,可能比非省會城市要更有優勢,因為前者總部經濟更發達,資金聚集程度更高,還是金融公司的總部駐地。
如蘇州,GDP總量全國第七,在金融業上和南京卻有不小差距。國內的一些榜單,如“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南京甚至可以排到內地第四,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
來源:城市競爭力
金融中心對區位的苛刻要求,決定了它的產業分布地區差異相當大。
根據《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7年中部和西部的經濟貢獻率,分別是22.8%以及21.1%。
但在衡量金融業的關鍵指標,也即本外幣存款余額上,中部和西部的占比只有16.8%和19.2%,低于GDP比重。另外目前銀行資產規模排全國前七的省份,都集中在東部地區。
02
金融中心的兩個梯隊
總的來看,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入圍城市,大體代表了內地金融業的高水平。當然它們之間也形成了明顯的分化。
如下圖,我們可以以兩大核心指標,也即本外幣存款余額和金融業增加值對比其中的差距,數據是2017年。
北京和上海的本外幣存款余額,都超過了十萬億,金融業增加值則在五千億上下,GDP占比超過了16%,成為不可或缺的支柱產業之一。
北京的地位不言而喻。這里聚集了大量的國內外金融機構總部,全國的資金匯集于此,屬于典型的行政總部集聚型金融中心。
上海則擁有股票、外匯、期貨和黃金等國家級的要素交易市場,各類金融機構數量近一千五百家,近幾年緊追香港,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與日俱增。
相對來說,深圳都要差一個量級,本外幣存款余額只有北京一半,金融業增加值是上海一半多一點,金融機構數量只有上海三分之一。
不過深圳互聯網、科技產業勢頭生猛,形成了一條差異化的金融產業路徑,所以往往和北京、上海一起被歸到全國金融中心第一檔。
廣州、青島、天津、成都、杭州、大連六座城市,無論是資金總量、金融業GDP,以及產業貢獻率,都要低一個等級,處于全國第二檔的位置。
來源:全球金融中心指數
注意,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內地入圍城市的排名,和本外幣存款余額、金融業增加值并沒有嚴格對應。
西部城事在上述圖表中,之所以將重慶、南京、武漢三座城市列入比較,是因為這三者的金融產業在全國來說,同樣有第二檔的實力。
比如重慶,金融業增加值接近廣州的水平;南京,本外幣存款余額是大連的兩倍。
所以整體來看,幾乎所有大城市都有金融中心夢,但金融中心也分等級。
上海領銜的上北深三座內地城市,加上香港,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金融中心,像香港、上海和北京,還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
廣州為代表的諸多城市,目前還不具備全國金融中心的實力,只能說是區域中心。而且不同于第一檔城市間的分化,以及香港毫無懸念的龍頭位置,第二檔城市內部,沒有有絕對領先優勢的第一城。
廣州貴為一線城市,本外幣存款余額高,金融業增加值比天津、重慶只高百億左右,經濟貢獻率不及天津、成都和南京。
所以在香港、上海、北京和深圳穩居第一檔的前提下,第二檔城市圍繞中國第五城、內地第四城的爭奪,戰事將尤為激烈。前面西安6000萬補貼就是個典型例子。
03
爭當金融中心,各城市如何給自己定位
在金融中心爭奪戰中,作為第二檔龍頭的有力爭奪者,廣州的優勢在于產業基礎好,是華南交通和物流樞紐;劣勢是周邊已經有香港和深圳兩大成熟的金融中心,會形成分流效應。
只是和諸多二線城市相比,廣州的比較優勢依舊明顯。
不久前上交所南方總部落戶廣州,讓它的金融中心地位再上一層。而灣區規劃對廣州的定位是,“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顯然廣州要走一條差異化的道路。
至于其他二線城市,哪怕和廣州一樣,成不了全國金融中心,野心至少也是區域性中心,要在所在城市群或者地區版塊上充當龍頭。當然具體的產業定位不盡相同。
比如天津。歷史上的天津,曾經是北方金融中心,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九國租界里,聚集了50余家銀行、260多家銀號、150余家外商和華商保險機構。
改開以來,天津的金融業一度萎靡,再次提出“北方金融中心”的目標,還是在2003年。不過2015年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定位是“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
同樣地處北方的青島,提法有所不同——面向國際的財富管理中心。
成都。1993年被國家定為西南金融中心,2010年目標定位升級成西部金融中心。
2018年成都正式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建設國家西部金融中心的若干意見》和《建設西部金融中心行動計劃》,力爭到2022年金融業增加值達2500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3%左右;本外幣存款規模達5萬億元;本外幣貸款規模達4萬億元。
重慶金融產值、外資銀行數目都是西部第一,不過西部金融中心的帽子被成都拿走后,定位另有側重。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定位是,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
功能性而不是綜合型,同樣是一條差異化之路。事實上重慶曾走在全國前列,成立相關領域的要素交易市場,選擇功能性定位比較契合市情。
武漢。《武漢市金融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定位是,中部區域金融中心、全國性科技金融中心和全國性金融后臺服務中心。在中部六省來看,目前武漢坐上中部金融老大位置的概率的確很大。
大連。2003年大連曾提出建設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目標,2009年《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明確定位,也是區域性金融中心。
在金融產業上,大連有做東北的老大的實力。像大連中山區,聚集了各類金融中介機構兩百多家,是東北地區種類最全、密度最大的金融聚集區。不過大連的不足在于,在東北缺少號召力。
來源:天天說錢
東部則屬于競爭最激烈的地帶。杭州,2011年《長三角區域規劃》定位為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不過隨著互聯網和科技產業的發展,杭州近幾年野心漸長,2017年首屆錢塘江論壇上,杭州宣布,2020年近景規劃是全國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全國金融科技中心;2030年遠景規劃是國際金融科技中心
同樣處在長三角城市群之內,南京無疑是杭州的強勁對手。2013年發布的《南京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規劃(2011-2020)》,目標瞄準“承接上海、覆蓋江蘇、輻射皖贛的泛長三角區域金融中心城市”。
事實上,明確提出上述區域金融中心目標的城市,還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至少已經有26個城市提出了相關目標。
而國內比較被認可的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報告,則將考察范圍覆蓋到了31個金融中心城市,包括廈門、長沙、寧波等等,基本覆蓋了省會和計劃單列市。
不過既然是區域性金融中心,輻射范圍局限于城市群內部或者大的都市圈,所以那些多中心的地區,比如成渝城市群內部的成都和重慶之間;長三角城市群的諸多二級城市,如杭州和南京之間,競爭將尤為激烈。
作為一種新的產業形態,金融中心爭奪戰已經打響,哪些城市能脫穎而出,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西部城事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