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中國指數研究院(indexsoufun),歡迎您關注他們!
“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第一資本,早已成為各大城市爭相追逐的對象。不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均紛紛出招,為爭奪人才使勁渾身解數,可謂是不遺余力,但其中唯獨不見大重慶的身影。
??“搶人大戰”先行者已初見成效
2016年,人才之爭初現。2016年9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拓寬落戶通道,全面放開放寬重點群體落戶限制。隨后12月,深圳市率先大幅放寬人才落戶門檻,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專科以上人員可申請人才落戶。隨后,2017年,西安、烏魯木齊、福州、長沙、成都、廈門等十余城市亦紛紛放開人才落戶政策。
2018年,“搶人大戰”正式拉開帷幕。從一二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各省市相繼出臺吸引人才政策,爭搶各類人才資源。政策主要從推進人才落戶、加強補貼、保障配套等維度出發,如“零門檻落戶”、“給予合理的購房資格、購房補貼”、“發放生活補貼”等。盡管不同城市政策著力點各有側重,但一定程度上均推動了人才的流入。
圖:各城市常住人口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指院綜合整理
得益于寬松的人才政策,西安2018年共引進培養各類人才38.6萬人,人才引入政策效果顯著。另外根據各大城市公布的2018年常住人口數據來看,人口增幅亦較為突出,各城市人口增幅較2017年均有所上漲。其中廣州常住人口增加40.6萬人;成都2018年的人口較2017年翻倍,增幅從12.67萬人上漲至28.53萬人。
??新一輪“搶人大戰”急劇升級
2018年加入人才爭奪戰的城市大都嘗到人才引入帶來的甜頭,今年多個城市發布升級版人才引入政策,一線甚至三四線以下城市亦紛紛加入。此輪政策著力點仍與2018年相近,主要仍在于放寬落戶政策及加大住房租賃及購房補貼力度方面。而且深圳、天津、濰坊等城市已經開始將人才政策聚焦于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明確城市產業發展方向,深圳對高端金融人才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天津則對金融機構給予最高不超過5000萬元的落戶補助,并向金融人才發放綠卡。
其中已實行人才政策的城市如西安、南京等,在2018年政策的基礎上繼續加碼,進一步吸收多元化人才落戶。西安規定全國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可直接落戶。另外,新一輪升級之后,東方、陵水等縣級市也加入人才爭奪戰中,對引入人才給予一定的住房租賃及購房補貼。
表:2019年人才新政典型代表城市
數據來源:中指院綜合整理
??重慶僅出臺高端人才政策
與其他城市競相爭取人才不同,重慶在人才引入方面顯得尤為低調。為吸引人才落地,重慶先后僅出臺過兩個文件,一是2016年出臺的《重慶市引進高層次人才若干優惠政策規定》;二是《重慶市引進海內外英才“鴻雁計劃”實施辦法?》,最新補充通知為2017年12月26日。
?“鴻雁計劃”的發布時間為2017年底,意味著重慶2018年至今其實并未加入人才爭奪的大軍,僅延續過去的實施辦法。從人才認定的范圍及入選條件來看,“鴻雁計劃”僅面向高端人才,且必須是研發類科技人才和創新、管理等崗位人才,受眾面相對較小。對于人才的獎勵,主要參照人才年繳納個人所得稅額度的一定倍數確定。這一標準與其他城市對于高端人才的獎勵標準相似,南寧2019年對于A類高層次人才在邕首次購房補貼即是200萬元。
圖:重慶“鴻雁計劃”主要內容
?
當前無論是一二線還是三四線城市均已大力推進人才引入,重慶緣何能如此低調,淡定的看其他城市為人才你爭我奪?近年來重慶以其獨特的文化、宜居的生活環境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入渝工作生活。根據聯通數據顯示,外地來渝的異鄉人偏年輕化,年輕人對重慶這座魔幻城市尤為鐘愛。但每個城市或多或少均能以其獨特的自身魅力、經濟發展吸引人才流入,因而這也不能構成重慶不加入“搶人大戰”的根本原因。
綜合來看,人才政策主要是針對落戶、住房購買及租賃有優惠,根本目的是持續性的引入人才,提高城市競爭力。而對于這幾點,重慶似乎已具備天然優勢,這也是為何重慶不加入人才之爭的主要緣由。
緣由1:無限購,房地產政策寬松
2018年各地大力推進人才政策后,在引入人才的同時,多個城市房價和市場成交量亦出現了明顯的上漲。特別是部分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快速升溫,這主要由于人才引進政策變相的放開了限購政策。2018年在全國調控持續升級的大環境下,變相的放寬了購房政策,為房地產市場帶來了上漲的預期。
與其他熱點城市不同,重慶主城區購房政策相對寬松,盡管2016年底開始房地產市場便開始快速崛起,隨后也出臺了一些房地產相關的政策,但一直未出臺限購政策。當前重慶主要房地產政策一是主城區限售兩年,二是主城區個人房產稅改革試點。整體來看,重慶購房環境可謂房地產市場的一股清流,比同為成渝城市群雙子星的成都,房地產環境寬松許多。
緣由2:重慶房價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
住房購買作為人才的一大筆重要開支,很多城市對人才的引入政策中均有相應的住房購房補貼,像南寧、東方、陵水和江門都對人才給予了一定的購房補貼或者購房優惠。
圖:20大重點城市2019年1月商品住宅銷售均價(元/㎡)?
數據來源:CREIS中指數據,fdc.fang.com
購房補貼作為人才引入的重要措施,房價越高,購房補貼或優惠越具有意義。為了解當前重慶房價水平,我們以2019年1月各城市的商品住宅價格為例。重慶房價從2016年年底開始逐漸上行,近半年基本保持穩定,已處于新常態。根據上圖顯示,2019年1月重慶主城區商品住宅銷售均價為11706元/㎡,與武漢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僅高于長沙和烏魯木齊。整體來看,重慶房價盡管近兩年漲幅顯著,但價格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
緣由3:大量的公租房供應
當前各地除了有住房購房補貼外,大都會有相應的住房租賃補貼。同樣,在重慶除了有相對較低的房價與寬松的購房政策外,重慶還有大量的公租房供應,解決外地來主城區工作的無住房人員的租賃問題。2010年,重慶市政府拿出部分資金,在全國率先啟動公租房建設項目,并計劃到2020年在全市形成“60-70%的人住商品房,30-40%的人住公租房”的城市住房模式。
根據重慶市關于公共租賃住房政策:凡年滿18周歲,在主城區有穩定工作和收入來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的住房困難家庭,大中專院校及職校畢業后就業人員及進城務工、外地來主城區工作的無住房人員,均可在主城區申請公共租賃住房。
圖:重慶市主城區可申請公租房小區
資料來源:中指院綜合整理
當前重慶主城區可申請公租房小區共有20個,分布在主城各個區域。根據重慶公租房信息網發布數據顯示,從2011年3月2日至今八年時間,主城區公租房共進行了25次搖號,配租公租房439334套,年均供應公租房超五萬套。充足的公租房供應能一定程度上解決外來人員的住房租賃問題。
緣由4:穩定的人口增量
重慶的房價、購房政策及公租房從某種層面來說已能與其他城市推出的購房租房補貼匹敵,且重慶擁有足夠的人口資源。重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常住人口達3102萬人,較2017年常住人口增加26.8萬人,且自2010年以來,重慶每年均保持著25萬人左右的常住人口增量。
圖:2010-2018年重慶常住人口及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重慶統計年鑒
從重慶核心區來看,2017年重慶主城九區常住人口為865.1萬人,比2016年增加13.?3萬人。近年來重慶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價值加速升級,對周邊城市的虹吸效應日益顯著。隨著重慶交通等基礎建設進一步完善,重慶對周邊吸納能力將持續提升。
??重慶仍須向人才拋出橄欖枝
以上種種或許便是重慶能淡定的在“搶人大戰”中置身事外,但隨著人才之爭逐漸進入白熱化,重慶該出手時還需出手!
第一,人口作為有限的資源,其他城市人才的引入必然會帶走部分本可能會流入重慶的人口。2018年重慶常住人口增量為26.8萬,盡管仍較可觀,但對比出臺了人才政策的成都、杭州等城市,這一增量則相對較弱。
常住人口僅為重慶一半的廣州和成都,2018年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40.6、28.?3萬人。且寧波人口不到重慶的三分之一,常住人口增量便達19.7萬人。而且,已出臺人才政策的城市2019年已再度加碼,力圖持續保持人口增速。
第二,重慶當前人口離2020年、2030年人口計劃差距較大。根據《重慶市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3200萬人左右、2030年達到3600萬人左右。但2018年重慶全市常住人口僅3102萬人,若按照當前人口水平,2019、2020年年均人口增量需達50萬人,2021-2030年間人口年均增量需有40萬人。
很明顯若按照當前的人口增長水平,要達到計劃的人口數量難度很大。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18全年新生人口和出生率雙雙下跌,創近三年新低,這無疑為人口的增加再添難度。
第三,重慶正處于產業轉型期,亟需人才補給。2018年重慶GDP增速創新低,僅為6%,主要由于重慶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困難且新興產業支撐不足。近兩年重慶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但轉型過程中無疑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撐。產業的不斷發展能為人才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但只有產業真正的發展起來,才能從根本留住人才。
“鴻雁計劃”僅針對高端人才,但城市的發展需要各類型人才,特別是在產業轉型升級階段。重慶在明確了城市產業發展方向后,可針對特定人才出臺相應人才計劃、如深圳、天津就針對金融機構、金融人才給予了特定優惠政策。
?
重慶盡管在人口及住房購買租賃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未來之爭,必是人才之爭,適時出臺有針對性的人才引入政策,既能加速重慶產業升級,促進重慶經濟快速回升,也能為重慶帶來更多的新鮮活力。
本文來源:中國指數研究院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