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等每天 作者:嘗于,歡迎您關注他們!
這是我常常被問到的問題,我通常的回答就是:設計城市。
實際這是個綜合又復雜的問題,今天剛好利用我在xx規劃xxxx研究院內做的分享,給大家一個簡易版的答案,相當簡易。
規劃在我國是有一整套的規定制度以及流程的,我知道這些你們都不想聽,甚至我自己都不想說。
首先,這是上帝。
上帝覺得有個村子太亂了,還落后。這是個村子的上帝視角的平面圖,就是有這么亂。
為了讓大家過得更體面,上帝打算把村子拆了給大家建城市。城市怎么建,上帝看了看隔壁的幾個村子有的已經建成城市了。
上帝掐指一想,肯定先跟有錢人玩,所以他打算先跟村子甲和村子丙連動,怎么連動,先把路接起來。
路一造好,上帝走過來一看,son of a biscuit!黑白的太掉價了!
變彩色洋氣起來!于是他趕緊安排愛涂秘密花園的人來給城市涂顏色。
涂完顏色,上帝把顏色分配給不同的功能。
城市設計師這時出場了,他們根據上帝的意思把理想狀態的房子全都畫上,把他們變成平面圖效果圖等等等,再巴拉了一堆限制怎么蓋房蓋什么房,就放心走了。
上帝走了以后大家開始安心蓋房,由此問題就開始出來了,然而根據國內的現狀,后面那些就不是規劃的事了。這也才是我要講的部分。
想接著看小漫畫的朋友可以退場了
實際的過程當然要比此復雜很多,路和功能也是相結合而成,每一個步驟在實際上都不是分開的,而是作為整體進行策略性的考慮,這時我們也可以看出了國內規劃的思維模式,即:整體。
在尺度非常大的規劃項目下,城市設計往往先從大空間的規劃出發,著眼于宏觀,確定好定位、策略與規劃之后再進行詳細的城市設計。
這是一種掌握全局式的信息處理方法,需要目光精確地處理和協調所有信息,拎出其中的重心來,再把它擴散與豐富,這就是經典的top-down(從上往下)。
不同尺度的項目城市設計的側重點也不同,比如城市更新與城市規劃開發的尺度差異。但更根本的是地域及體系制度的差異,這些根本性差異帶來的就是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下面是一個柏林的城市藝術家Larissa Fassler創作的作品,在柏林時剛好學校請來了這位藝術家。
這個作品有一整個系列,融合城市學、人類學、社會學視角,表達了在建成環境中真實豐富的主體行為和感受。有的圖畫下了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不計其數的信號燈和交通標志,有些信號燈的指示甚至還是相反的。而我們看到的這張畫面呈現的是——“這個樓下風很大”、“這個臺階突然高出一截”、“我找不到路了”之類的信息——總之一團亂。
?
從這個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Larissa是在從人視的角度體會城市。這也是與之前完全不同的一種思路邏輯邏輯鏈條,與宏觀相反。
這也是在歐洲碰到的項目的常見角度,即先從微觀的問題入手,通過因果鏈條一步步推導得到想要的結果,這個過程往往是線性的,精準明確嚴謹。
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top-down對調模式,也就是bottom-up(從下往上)。
Bottom-up(從下往上)的概念在歐洲常展現的形式就是community(社區),以社區為最小組織單位使所有居民能參與到設計中來,這也就是社區規劃師這個概念的由來。由于地域尺度以及制度的差異,歐洲的城市設計常圍繞著社區展開,應用的策略也圍繞鄰里生活,Neighborhood strategies的直譯是鄰里間的策略或者戰略,也可以被稱為社區策略。這種策略是一種試用于小空間尺度且可被復制的策略,以便解決廣泛的問題。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做過一個題為《“與人為敵”的人居環境》的演講,里面主要介紹了各種危險以及不便的人行環境。演講中他介紹了各種不合理的設施以及寸步難行的嬰兒車和輪椅車。他還提到要把一個6平方米的報刊亭搬到旁邊的綠地里面去,需要辦的手續相當于在城市中蓋一棟樓的手續。這也是從上至下的制度的弊端——容易忽略細節與實際的人居要求。微觀層面、人的視角與訴求都需要新的社區規劃的制度來激活城市。
人居環境也可以對癥下藥。這是Urban Matters在上海愚園路做的城市設計。他們被找到的時候問題非常突出——很多居民因為太多的共享單車阻擋了正常出行。他們實地進行人流量和熱力圖的研究以后發現,很多人都喜歡停在道路口扔下車就走了,實際上那條路有足夠空間停車。最后他們設計出了斜作鏈,用視覺沖擊強烈并且指引信息明確的辦法來吸引行人斜著停車,多留點空間。
后來這個設計拿了2018紅點獎,也真的對那條路的行人起了作用,政府也找到他們想買這個版權在其他武夷路法華鎮路等其他區域推廣。中間這個設計是指引兩邊行人從指定位置出發的斑馬線,一般的斑馬線容易對頭行人相沖,這樣避免行人不必要的碰撞。邊上的設計是以新的公用電話亭替換掉以往浪費公共空間的不被使用的電話亭,不僅作為燈光裝置照亮附近的黑暗區域,并增加了WIFI,USB充電和閱讀燈等功能為居民提供休憩閑聊的新空間。這是一個人視角度的簡單的城市設計項目,設計并不難,難的是在目前的制度和思維下實行。
?
這是當時的學校與南非約翰內斯堡學校協作的項目,約翰內斯堡在交通車站樞紐附近有一片人行區域常年臟亂差,當時我們發現街道擁擠的主要原因是街道小販的無秩序停放,于是我們給這些小販在特定區域規劃了專門的下沉式廊道和一些細節的活動處理來解決人行街道的問題。
這是當時想與當地社區合作的項目,在實地走訪與數據考察之后,該地區幾個顯著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1.作為有色人種的集聚區,父母多數兼職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孩子,青少年酗酒鬧事的問題嚴重。2.低收入人群顯著。3.慢性病顯著。為了創建一個多文化背景的社區中心來解決這三個問題,我們選定了一棟被國家保護的有幾百年歷史的廢棄矮樓,把這三種目標人群集合安排了每周全天候的細化的活動來給青少年一個集合的地方和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給人們,也有一些特殊課程和健康療養提供給病人,改造包括室內外的改造與室內功能與戶型的安排,并在時間線上安排了與不同機構合作來獲取資金進行發展方法。
在剛才的項目中,我們做的就是社區規劃師做的事。社區規劃師作為新引進的制度,其主旨都在于關注社區中各方利益在規劃中的公平性,在社區規劃中更強調參與過程及其為利益各方所提供的溝通平臺。
在美國作為社區經紀人是民權運動下的產物,也就是說這是一種非政府組織,專門為民眾謀求利益。
在英國這是一種公私結合的行動戰略。英國的城市的小尺度和不大力建房開發的特性也決定了以社區為重心的城市發展。
我國臺灣是引進社區規劃師制度比較早的地區,作為一項具備服務性的公益事業政府也在幫忙推進。
方法論是幫助社區級別的城市設計更合理有效進行的道路,這也是在英國的小型城市設計項目中被總結的常用的一套簡單方法論。
下面我們會看到如何通過這套方法論來完成一個小項目。這是在柏林一個最早推行現代主義住宅的地區做的項目。在這個地區有個廢棄的廣場叫梅林廣場,這個廣場在過去是柏林的中心之一。第一步我們就先研究了這個梅林廣場的歷史,然后確定了在兩個月內我們做這個項目的步驟和計劃,也就是方法論。下一步上網搜集了很多梅林廣場這個區域的信息,包括了一些類似的城市更新項目作為參考。在接下來的一周內我們走遍了這個區域的每個角落并在地圖上對實際的情況做了記錄,我們也在在當地采訪了很多路人,問他們對該地區的感受,并請他們在地圖上畫出他們平時在這個區域最經常走的路,被筆覆蓋率最高的一條路在后期的設計中也被用到了。
綜合了很多問題以后對所有的現有信息進行綜合,提取出了他們最顯性的問題,廣場破敗以及失去活力,行人都不再愿意經過廣場,當時大批難民涌入歐洲,低就業率的土耳其移民的遍布也使這個區域危險性提高。針對這些問題確定了目標人群后我們的策略是,通過創造一條視覺性的有連續景觀與鋪裝的人行區域來引導行人穿過梅林廣場。這條步道就源自于之前行人畫的最常用道路,為了連續它在中間做了個天橋。針對梅林廣場本身我們對廣場周圍一圈的建筑也做了改動,改變了出入口也增加了一些透明屋棚來增加藝術畫坊與公共活動。
在連續步道的末端有一片破敗的空地,我們把它改造成了市場來幫助土耳其移民增加就業機會。最后是一些立面的改造與時間性的空間發展和反思。這是一個簡單的社區級別的微觀性城市設計項目。
?
最后這個項目是我根據農村拆遷做的APP,包含界面設計等,整體就建立在人的需求上。主要研究如何幫助拆遷居民選取以后的住房,在技術與便攜的渠道上選取開發新社區平臺,借鑒智能社區的方法,幫助社區更好運作。這篇論文大概有一萬字,圖也很多,暫且隨意放點,最后app也找技術宅做出來了。
?
雖然城市設計的著重點仍在空間,但其中的人,即使并沒有出現,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再是配景,而是主體。城市設計設計的是人的生活,人的行為模式理所應當被考慮其中。在我們新世紀的城市設計探索中,模式和界限可能會越來越被打破。
本文來源:等每天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