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中國城鎮化已進入高速增長期,我國規模城市總數達到世界首位,城鎮人口數量已占據總人口數的60%。在取得了這些成績的同時,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卻愈發突出,宏觀經濟與城市的發展問題聯系也愈加緊密。城市債務增加,金融風險壓力巨大,城市轉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應當如何認識城市的發展規律?如何做好對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如何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增加就業和進行產業的空間布局?如何避免更嚴重的危機和風險的發生?這些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城鎮化的實際情況,尋找出解決的方法和答案。 于此背景之下,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設立《城市百問》欄目,利用我中心優質學術研究力量,試圖解答城市發展、城市政策、城市規劃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并將就城市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提出我們的分析方法,供讀者參考。
希望所有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在本欄目下留言,提出有關城市的各類問題,以便我們及時解答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者
(往期回顧:房地產稅到底要起什么作用?| 城市百問)
總第十七期
本期作者:
李鐵?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近幾年,營商環境的改善已經成為各級城市政府十分關注的問題。這也說明中國城鎮化質量的提升,從招商引資帶動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已經從傳統的只關注物質環境的提供,開始轉化為重視軟環境的塑造。什么是營商環境?其實理解并不難,凡是企業在任何一個城市投資和經營,所面臨的經濟、社會、法律以及政府行為的影響或者干預,都可以被認為是營商環境的重要因素。雖然國際上可以通過營商環境指標評價體系,來判別一個城市營商環境的優劣。但其實真正評價營商環境的好壞,只要看看企業投資的增長和當地經濟的發展水平,就可以大致有一個明確的判斷。
其實,談到招商引資,過去我們的政府官員有點兒像企業家,談到引進項目和企業投入基本都是通過條件的談判。我給你出什么樣的優惠條件才可以吸引企業到這里來投資。而且城市之間的競爭也是優惠條件的競爭。前幾十年,幾乎絕大部分城市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看重的是:優質的地塊,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便宜的地價,還有政府的稅收優惠以及各種形式的政策刺激等。一個企業家如果要到地方去投資,不僅僅會受到熱情的接待,還要經過艱苦復雜的談判過程。對于企業來說,投資就像是買方市場,企業可以擇優選擇。為了吸引投資,各級地方政府可以說使出了渾身解數,甚至可以把優惠條件說的天花亂墜。但是一旦企業進去,就開始實行“關門打狗”,各種優惠變成了索拿卡要。更可怕的是,一屆政府一屆政策。上屆政府承諾的優惠條件,換屆之后后任政府并不認可,導致許多企業曾經被承諾的優惠政策,甚至寫入到合同也難以兌現。涉及到更多的法律問題也因為政府的換屆而面臨著執行難。這些事例在全國許多地區和城市都屢見不鮮。
隨著國家法律和制度的逐步完善,包括反腐力度的加大,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已經不靈了。例如再去拿低廉的土地吸引投資,沒有房地產發展帶來的高價土地出讓收益來進行補償,政府已經補不起了。傳統的靠財稅和土地的優惠政策來吸引投資的模式,已經“此路不通”。任何地方政府再繼續實行“關門打狗”和“吃拿卡要”,或者是不兌現承諾,后果則是經濟嚴重下滑,人口流出,發展受到約束。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地區目前面臨的經濟困境不能不說與此沒有關系。因此,借鑒發達國家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先進經驗,從改造營商環境入手,優化企業投資和經營的社會、經濟、法律和行政的環境,應該是當前城市招商引資的至上法寶。
如何塑造營商環境?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的各項舉措,已經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例如反腐解決了政府官員的“吃拿卡要”。完善法律體系,治理失信等措施,大大改善了企業經營和處理市場糾紛的法律環境。以互聯網、信息化為基礎提高政府辦公效率的各種行政審批一體化的改革,在全國的各類政府機構已經全面鋪開。各級政府都在轉換政府執政理念,實現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政策,已經逐步深入人心。條件和時機已經基本成熟,當前重點要解決的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要轉換觀念。實現從提供優惠條件到提供服務質量的轉變。過去招商引資想的都是“談買賣”,政府官員帶有企業家的角色,通過政府資源供給的優惠條件才可以把企業引到這里來投資?,F在是要講服務,要在同等條件的基礎上,以城市的服務效率取勝。政府官員要從過去的管理資源分配入手,到現在做好服務,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理念。前者是動口就可以解決問題,后者是要腿勤手勤眼勤。前者承諾了可以說了不算,后者是建立在法律和信用體系基礎上的約束保障機制。只有觀念轉了,服務質量才可以通過“勤”來提升,而避免懶政。只有法律制度健全了,才有可能確保承諾的兌現。特別是目前建立的追責機制,使得信口開河為了政績的簡單承諾變成了終身追責的行政和法律的約束條件。
因此,要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充分運用互聯網、信息化手段,建立全新的政府城市治理和服務體系。要打破部門壁壘,簡化各種管理和服務程序,打通數據封鎖,開放政府的信息體系等,讓企業不再為投資和經營所面對的各種審批事務所煩惱。
要尊重市場規律。營商環境的改善,要注重利益關系的調整。在城市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各項社會服務內容中,把更多的事情交給市場來做。避免由于政府經辦的企業與民營企業因利益發生沖突,進而造成對市場的破壞。要正視新經濟體系建設,要對共享經濟等新的經濟平臺給予開放和包容的支持,面對新生事物要允許“讓子彈飛一會兒”,而不是根據政府管理者主觀的好惡而強行禁止。
改善營商環境,還要涉及信用和法律體系的建設,也要強化政府的責任意識。同時也關系到如何根據國情借鑒國際經驗。但是對于中國來說,營商環境改善的重點,還是在于觀念轉變和制度建設,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三十年的城鎮化進程,我們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我們已經習慣于管理和資源分配的工作方式。如何放下“官”的架子去學習更為精細和柔性的服務方式,實現從“以官為本”到“以民為本”的轉變,還需要下大力氣去抓,去進行體制改革,去樹立典型。最后,營商環境的改善的評價標準,還是以未來的經濟增長和就業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為衡量尺度。
往期回顧
第一期?什么是城鎮化?
第二期?在中國為什么叫“城鎮化” 而不是叫“城市化”??
第三期?從大數據看人口流動:基于手機信令數據分析
第四期?中國的城市和國外城市的區別?
第五期?中國的城鎮化一定要走特大城市的發展道路嗎?
第六期?春運會形成向大城市的“反向流動”嗎??
第七期?什么是都市圈?
第八期?國際上城市化是以發展特大城市為主要路徑嗎?
第九期?“微改造”能給城市帶來什么?
第十期?如何理解城鎮化與鄉村振興?
第十一期?城鎮化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第十二期?都市圈需要什么樣的軌道交通?
第十三期?如何規劃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
第十四期?如何理解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第十五期?中心城市如何引領城市群發展?
第十六期?房地產稅到底要起什么作用?
本文來源:城市中國網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