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城市戰爭(sunbushu123),歡迎您關注他們!
粵港澳大灣區方興未艾,中央又決定在長三角地區“拆墻”,又一個城市群的“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國家戰略要解決的往往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問題,如果說粵港澳大灣區要解決的是一國兩制下的港澳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那長三角一體化要解決的又是什么偉大的問題呢?
頂層設計仍在籌謀中,但我們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想。
01.
區域一體化的三個必經步驟
?
根據國內外經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本質是要打造一個要素充分流動的統一市場,它往往有三個必經的步驟:
?
第一步是“互通”。交通路網的互聯互通是區域一體化的物質基礎,長三角一體化的起點是1996看滬寧高速的開通。這條高速實現了江蘇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極大地拉近了上海和江蘇的距離,南京到上海原來需要10個小時,現在一下子縮短到3個小時。
?
依托滬寧高速,上海和江蘇實現了充分的互動,并開辟出繁榮興盛的“滬寧經濟走廊”和以及享譽全國的“蘇南模式”。1998年,世界前500強企業就有一半的公司到滬寧沿線投資,2018年蘇錫常經濟體量是通車之初的9倍,這足以說明交通路網的互聯互通對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先導作用。
?
今天的長三角已充分實現公路橋梁、高速路網、城際鐵路的互聯互通,是中國三大核心經濟區中交通一體化做得最好的那個,沒有之一。
?
第二步是“拆墻”。交通的連接把一個個城市孤島變成一張相互作用的網,實現“1+1大于2”的整體效應,但還還不夠,因為“島嶼”之間仍然存在一道道無形的墻,這些“墻”不是物理意義的瓶頸,而是行政意義上的制度隔閡。
?
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群內部都存在“行政區經濟”和“市場經濟區”的矛盾,經濟發展是跨越行政區的,但經濟管理卻沒有跨越行政區,于是就出現了各種制度壁壘。
?
舉個例子,在高速公路收費標準上長三角內部曾一度沒有達成統一,江蘇是按稱重來計費的,而上海是按車型來計費的,這就是一個壁壘。再比如,上海的高新技術企業如果到江蘇生產同類的產品,仍然需要重新認定高新資格,因為兩地的標準不一樣。再比如醫保的異地結算、企業營業執照的異地審批、地鐵乘車卡的異地使用都還存在各種壁壘,這些都需要各地政府的合作和努力。
?
目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已聯合成立了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再加上長三角一體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有國家的頂層設計,“拆墻”的難度不大,真正的難點在下一步。
?
第三步是“合體”。“互通”和“拆墻”都只是工具,區域一體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合體”,把所有的孤島連接成大陸,把所有的城市整合成一個城市,把所有的發展力量凝聚成一個拳頭,最終實現規模經濟和聚集效應的最大化。
?
然而問題來了,區域經濟的“合體”存在著規模上限,一旦突破這個上限,就變成了“規模不經濟”,“一體化”也就難以繼續擴大了。
?
放眼全球,很多大都市區都遇到了這個問題。以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為例,它大約有853萬人,但這個規模明顯遇到了瓶頸,因為紐約市的人口早在1950年就已經接近800萬了,年均增長不到一萬人,足見紐約城市規模的瓶頸效應。
02.
一個世界級難題
?
大倫敦、大巴黎、大東京的都市區規模幾乎全部停滯不前,這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大家都知道區域一體化是個好東西,但問題是如何突破邊界?如何在做大之后克服“規模不經濟”的難題?
?
長三角是個什么樣的存在呢?26個城市、21.17萬平方公里、1.5億人口、16萬億的經濟總量,這個規模已經超過大紐約、大東京在內的任何一個城市群,它的“一體化”需要突破的邊界、克服的問題,全世界還找不到先例,這個超級工程只能中國人自己去探索。
?
難點在哪里呢?以上海為例,大家知道上海這兩年正在嚴控人口,誰不知道人口爭奪戰的重要性,為什么上海要“作繭自縛”呢?
?
有時候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今天的上海已經是一個常住人口超過2400萬、實際生活人口接近3000萬的巨型城市,極有可能是今天全球最大的現代化單體城市。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城市的管理者其實如履薄冰,如何才能讓這座3000萬人口的超級城市有序運轉呢?
?
城市的供水、供電、交通管理、污水處理、消防應對都存在規模上限,超過一定的閥值之后,城市將不能有序運轉甚至崩潰,想一想唐代的長安城為什么只有100萬人口?紐約、倫敦的城市規模為什么在幾十年前就停滯不前?
?
根本的原因就是城市規模受到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的限制。
?
換句話說,以現有的條件,人類要管理好一個2400萬人口的上海都已經捉襟見肘,而當管理對象擴大到長三角26個城市、1.5億人口,會是怎樣的挑戰?如果26個城市“合體”,以人類目前的經驗和技術,可能連最基礎的下水道井蓋都管不好。
?
事情正在發生變化,技術是人類力量的延伸,人類辦不到的事情,往往可以交給技術來實現。蒸汽機的動力、飛機的速度、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都遠遠超過人類自己,那城市管理為何不考慮交給技術來接管呢?
03.
一個超前的“杭州實驗”
?
這不是科幻,而正在成為現實。在長三角著名的科技之城杭州,正在開啟這樣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實驗。
?
杭州是怎么做呢?2016年,這座城市的領軍企業阿里云推出了一個叫做“ET城市大腦”的智能城市管理系統,它的第一個任務是交通管理。
?
2017年,這個“城市大腦”接管了杭州市的1300個路口的信號燈、4500路的視頻,將杭州城市里散落在交通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百億級的數據匯聚起來,搭建了一個城市交通動態網和自動化控制系統。
?
兩年過去,城市大腦干得怎么樣呢?數據反映還不錯,在城市大腦最初接管的15平方公里區域,2017年該區域的通行時間減少 15.3%,120 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縮短一半。2018年,“城市大腦”成功擴容,從15平方公里擴大到420平方公里,覆蓋了杭州主城區的全部限行區域,相當于65個西湖那么大。
?
憑借城市大腦的加盟,杭州的交通狀況大大改善,2018年,杭州交通擁堵率從2016年時的全國第5降至2018年的全國第57名。
這讓“城市大腦”的名聲大噪,并走出杭州復制到了國內外多個城市。目前,已有杭州、蘇州、西安、澳門、吉隆坡等多個城市引進了“城市大腦”。
04.
全球超大城市群治理的長三角樣本
?
根據工程師們的設想,“城市大腦”的能力范圍不會僅僅局限在交通管理,還有望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逐步突破,打造一個全方位的的AI城市管理系統,讓城市日常管理實現自動化、智能化。
?
城市大腦的重要締造者之一、阿里技術委主席王堅認為,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城市大腦則是下一個登月工程。
?
想像一下,有了城市大腦,城市里的任何一條道路,醫院里的每一支針管、商場里的每一部電梯,甚至城市河道里的每一段水域在ET城市大腦的數據資源平臺中都有關鍵的唯一數據與之對應。
?
這等于是讓城市的一切基礎設施和人類活動數目字化,進而實現精準的數據分析和自動化控制。有了AI技術的加盟,人類對城市的管理邊界有望將指數級擴張,長三角26個城市的“合體”和一體化管理,不再是個難題,這將為全球超大城市群精細化管理提供一個中國方案。
?
王堅不止一次地闡述過他們的夢想:“ET城市大腦”是杭州獻給整個世界的一個禮物,就像當年羅馬給了世界一個下水道,倫敦給了世界一個地鐵,紐約給了世界一個電網。
?
和粵港澳大灣區相比,長三角內部的制度壁壘要輕量得多,這個地區要“一體化”,最大的突破點,或者說最大的看點,不是基礎設施的一體化,也不是制度的一體化,而是數字上的一體化,即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等長三角企業的技術力量,打造一個數字上的長三角,為全國乃在全球提供一個超大城市群精細化、數字化管理的長三角樣本。
本文來源:城市戰爭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