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風向標——中國創新創業先鋒論壇”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論壇邀請創新創業領域的企業家、投資者圍繞“如何加強創新創業全方位服務”展開討論。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承辦,創頭條、優客工場協辦。
北京創業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丁磊先生參加本次論壇,并以其多年運營空間看到的創業領域的變化,分享了他看到的行業現狀和問題,他看到過去一年沖動創業者在逐漸減少,能力不匹配的創業企業也在大批退場。但是存活下來的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著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技術成本。
他認為,對于中小企業的成長,未來政府應該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創業服務機構應提供更加專業垂直的服務。
以下為創頭條整理的講話實錄(略作不改變原意的刪改):
行業現狀
創業公社做大量的空間運營,整個服務覆蓋16000多家企業,也看到這7年時間的創業領域的經歷。
今年年初,我們看到理性創業或者理性選擇創辦一家公司的人越來越多,比較沖動的創業人群逐漸減少。有某種情況或者說能力不匹配做創業的相當一部分企業在去年大量關停。
行業里面到底什么樣的企業具有生命力,它的生存優勢到底有哪些?
老生常談的幾件事還是困擾著所有的企業,包括初創型、成長型和未來成熟型的企業。在北京,我們看的比較多的像優勢技術、人才資源、資金這是我們最強有力的優勢。還有一塊是市場,但是市場來講,可能北京屬于市場機會類的比較多。
在幾個要素里面,我們看到對于早期的初創型企業來講,最大的問題可能來自于它的成本。成本高兩個大的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人員人力的成本,第二個大成本是一線城市帶來的高租金,這是兩個大頭。
雖然整個成本我們發現沒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但是我們發現,創業者或者我們所服務的企業逐漸的已經轉向理性,能力匹配才做這件事,如果能力不匹配,還是屬于在探索的過程中。這是第一個;
第二是在技術端。按照企業成長周期來講,對應的是初創、成長和成熟型企業。在空間形態上來講,對應的形態從早期的小型、聯合辦公、共享型辦公、獨立辦公到大的產業機構獨立辦公。在企業成長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初創型企業對于核心技術不是剛需,但對于企業的生死來講,技術是剛需,所以有些是偽技術需求。我們之前幾年,大量和清華、北大、中科院很多專家對接很多技術,后來發現技術很難落地,因為技術高高在上,實際上企業當時在某個點上是某種模式創新或者某一個迭代,并不是真正核心意義的創新。
原來大家一直在說,但是這兩年我們真真正正看到很多落地的項目。我們發現從大院大所出來的一批人或者海歸,他們做的生命科學的或者相關的科技成果轉化的項目逐漸落地。
未來的趨勢
我個人的看法,一個建議,也是一個引導的方向。
第一,對于初創型早期項目還是需要有非常好的營商環境,太多的產業政策配套,包括資金的配套、一些技術端的配套,其實對于超早型或者比較早期的項目來講可能還是有一個階段的,他們的發展階段現在更需要的是政府非常好的營商環境,讓它在正常的流程能夠非常清晰的看到。
第二,辦事效率需要有所提升,這是對于一個初創型企業來說。
對于成長型來講,需要專業的有效服務。最近幾年大家都在做垂直型的服務,垂直型的服務大家會做的很細,垂直企業真正的市場需求,市場需求里的技術需求,這些技術我們提供的服務是有效的。
而且,垂直服務對于運營服務機構投入的人力來講是非常劃算的,因為我們原來嘗試做了大量的服務,超早型企業有一項不行就死掉了。而對于目前行業領軍的頭部企業來講,我們希望做更多整合的方式。創業公社本身也是混合所有制的一家公司,我們希望把某些國資或者政府采購市場的一些資源傾斜到創新創業的企業中去。
大家知道行業內有一個藍標的紅線的,是政府采購入圍的一條紅線,非常多的成長型企業,更不用說早期企業了,他們根本進不來。
未來是不是有可能能夠加入進去,這個引導可能分三個層次,對于大的國資或者央企應該有這樣的社會責任,這樣會讓我們整個服務更立體、全方位。
點擊進入專題:第三屆“風向標——中國創新創業先鋒論壇”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