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承辦,創頭條、優客工場協辦的第三屆“風向標——中國創新創業先鋒論壇”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會議圍繞“加強雙創全方位服務”展開了發言討論。
“他們對雙創整個系統的認知在塔尖上,我們如何能夠把他們的認知往下分享?”
許莉認為,做好科普工作,在科創水平提升中非常重要。在許莉看來,投資者是“創業者背后的創業者”,并且投資跟孵化、服務密不可分,面對服務細分后端服務投入越來越大、資源主要聚集在政府和國有體系里等投資問題,許莉建議科協進一步推動跨部門之間的協同,統籌資源,高效使用資金。同時開展深度雙創科普,讓“塔尖”上的認知輻射創業者,讓雙創真正能夠提升科技含量。
以下發言實錄由創頭條整理(略有刪減):
東方華蓋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莉博士許莉:
各位領導、同行、伙伴們大家下午好!
這些年我們投中早期,符合52標準的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方向領域主要是在互聯網、企業服務、教育、科技這幾個方面。我們最大的感受是,這幾年雙創有高點,也有回歸理性的低谷,這都是很正常的。投資其實是個蠻長周期的事,我們的基金也是8+2,十年期,如果放在很長的眼光來看有波動還是蠻正常的。
我們投過的這些企業里面,凡是最后企業發展的好的,我們可以都總結為“一個一”就是創始人的綜合能力強。這里面包括他的認知能力,對于未來的判斷能力、戰略能力、帶團隊的能力、企業文化的能力、整合資源的能力。其他的如果說再往下說的話,可能還有N,這里面N可能有趕上一個好的機會、行業賽道,包括資源、出身各方面,但是我覺得一個好的環境這是大家都需要的。
作為早期的投資人我們也很辛苦,真的不比創業者輕松,貌似做投資很輕松,但是其實做起來我覺得更累,像養孩子一樣,越投越多,孩子越養越多,不斷投新的還要管舊的,所以實際上自己的工作的投入我真的覺得我們是創業者背后的創業者,其實是跟創業者一起創業的這種狀態。
現在我們自己的團隊里面在前端投資的和后端服務的相比,現在后端服務的團隊的人數也已經都超過前端投資的人數了。上午我在國科投資跟國科的孫華總交流,他是科學院投資體系里邊做的最好的,這些年投了差不多一百多億,我問他的人員構成,他說49個人里面15人是投資前端的,剩下的全部是后端的,所以現在其實做投資有相當一部分精力是在做服務,是在做投后的服務,實際上就是在做孵化和企業服務,我覺得投資跟孵化、跟服務也是分不開的。我們在過去大概投資企業里面有40%是2B服務的,我們本身投企業服務領域投的比較早,所以我們投的這些做企業服務的企業,現在也成為我們自己投后服務生態里面的企業,像陳總這樣的企業將來也可以成為我們自己的生態企業,這樣大家把不同的能力共享出來,其實是共同成為生態體系的一個要素。
現在我們面臨的一些問題,一個是像秦君講的,確實雙創要升級,因為各種環境要素在發生變化,比如說創業的這些要素越分越細,昨天我跟一個企業聊,他們這個企業本質上是幫助很多創業企業做稅務籌劃的,但是其實這種業態的產生會使原來很多東西發生變化。比如像我們這樣的基金公司,它的建議是每一個高管都在他那兒注冊一個有限合伙,一個公司可能會裂變出來N個公司,合伙人是把雇傭關系變合伙關系了,很多用人密集型的比如餐飲類、超市行業,會把雇傭型企業變成分包型企業。
永輝已經把它所有的門店長變成合伙人,自己一個個都是這個公司,門店再下面那些組包括餐飲里面的廚師班子、服務團隊全部變成一個個小的公司,然后把過去的這種雇傭關系全部變成分包關系,所以再來看,原來是一個公司可能裂變出來幾十個公司,下一步我們會看到,創新創業,原來我們統計每年新增幾個企業,企業數,一年新增多少,8700萬的市場主體,某一天發現這個數變成指數級裂變,裂變的背后是企業組織模式和形式在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你服務的對象變的更加要素細分化了,我們整個在服務、投資這些方面可能都會相應的發生一些變化。這是我覺得我們要跟著變化去調整。
第二個,雖然政府一直在講放管服,實際上放管服還是挺不容易的,我講的不是具體職能部門的放管服,很多資源其實還是集中在政府,還是集中在整個國有體系里,特別是在投資這一塊很明顯。
過去我們的基金市場化的LP還是要超過50%的,現在越來越多的政府基金的比例開始慢慢超過市場化的比例,像秦君講的,現在大多數LP是政府的LP,我了解國科他們過去也是市場化的LP為主,現在幾期基金已經變成百分之百全部是國有,只不過是說有國家的那個國有,還有省級的國有,加市區的國有加國資若干,最后的結果是百分之百都是國資了。
我們自己募資之前,上市公司很多是我們的LP,整個華蓋53家上市公司是LP,去年大家知道資本市場不好,這里面有一半上市公司的市值都差不多跌到多一半,一下市場上面的社會資本是大幅度縮水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央、各地政府成立了很多紓困基金,紓困同時把上市公司變成國有公司。現在整個資本是個源頭,現在資本主要是大規模集中在政府和國有的手里,市場化能投的錢真的很少,現在如果找一個市場的LP募資,它能出五千萬到一個億都算很好的LP了,過去上市公司出到幾個億都有,現在不要想了,就是幾千萬的概念,但是政府出資,隨便一出幾十億都是有的,這其實是個問題。
給政府或者科協提幾個建議:
一個是科協作為一個平臺樞紐型開放型的組織,科協可以做單個機構不太適合做的,應該叫呼吁或者政策的推動。比如說跨部門之間的協同,因為其實資源在政府手里,政府又把它分割成很多個部門,導致大家用這些資源的時候,不光市場覺得不順,政府部門一樣覺得不順,怎么樣讓資源資金的效率更高效地使用,這個可能是這些平臺型、樞紐型的組織能做的事情。
第二還是有必要做科普,這里面包括對雙創的科普,盡管雙創從15年到現在大家對它的認知越來越高了,但是科普的深度也應該是不斷加強的,這個階段要更深入的科普是,究竟雙創應該做什么、政府做什么、市場做什么、平臺做什么、需要大家協同什么、共享什么這是很有必要的。
雙創升級有個科創,以流量為中心的創業是不長久的,或者是不面向未來的,科技的科普,對于提升科技含量很重要。實際上廣大創業者離核心技術還是蠻遠的,我們的技術還是在殿堂里創業。我覺得科協可以在這個方面建好橋梁做更多的科普。所以在對政府公務員的培訓、資源的協同、對雙創加深認知甚至雙創的文化要做科普。比如陳處、霍處、鄭處他們常年在這些領域工作,他們對雙創整個系統的認知在塔尖上,我們如何能夠把他們的認知往下分享,特別是往后臺部門分享,比如工商、稅務、財政,能夠讓后臺部門文化往下輻射,這對創業者是蠻重要的,我們創業不光對接前臺部門,后臺部門是我們的瓶頸,這是我們需要再往下,給政府公務員也要科普、給行業大眾還有科研院所、大學都要做科普,我覺得科協能夠發揮它特殊作用的。
第二方面,在科創方面瓶頸是蠻大的,科技和產業是兩張皮,我們看了很多,其實蠻難的。我們前兩年探索做一個事情,我在看93劉中范院士做的研發代工的模式,這個是科協也好、幾個處也好應該探索研發的新模式,通過有效的方式把原始創新的技術、高端的技術人才、市場需求、產業資源能夠有效的鏈接起來,最后形成一個技術和市場的無縫連接,形成一個新的科技到產業轉化的模式,如果這樣的模式能夠把它成功的復制到更多的領域或者說更多地借助這樣的模式把機制打通,對雙創的幫助非常大。所以我覺得所有涉及到模式的問題、機制的問題、共性的問題、瓶頸的問題,這個可能是我們著重需要考慮解決的。
時間關系先跟大家分享這么多,謝謝!
點擊進入專題:第三屆“風向標——中國創新創業先鋒論壇”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