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經常勸一些牛人,特別是技術牛人創業,因為在我眼里,這個世界機會太多,成功案例太多,總是替朋友們錯失機會而可惜。(咳咳,其實我也一樣)。但最近,我突然覺得,現在的環境下,對于某些類型的人才而言,創業未必是最佳選擇。
兩個月前,一個技術大牛聽說我恰好在上海,特意從杭州跑來跟我吃飯,這個家伙曾經是一家互聯網巨頭的架構師,當年因為看中游戲的創業熱潮,(與我有關,慚愧,我向某大佬說這人水平了得,該大佬勸說他出來創業并給予最初的投資),出來組了團隊做游戲,結果折騰了幾年,團隊一直沒賺到什么錢,自己也一直很仗義的拿底薪,異常拮據,他感慨說,當時如果留在原公司,現在至少年薪兩百萬,他說這話,我百分百的信,此人技術功底深不可測,我做技術分享經常引用他的博客內容。而他之前所在的公司,在高端人才上的薪酬吸引力在業內有目共睹。
實話實說,十來年前,如果你能跟著一個上市公司,經歷一次上市的瘋狂,從而混到百萬資產,已經足夠讓人羨慕。但今天,各個互聯網巨頭企業里,不乏大批百萬年薪+的崗位,而且并不只是管理崗,技術崗一樣有大量這樣的鮮活案例,我在坡國認識一個中國來的面霸,拿到過多個國際巨頭互聯網公司的offer,當年曾經也放棄過google的offer,曾經一起吃飯的時候感慨說,他在國內互聯網行業的同學,已經是百萬年薪,遠高于他現在的薪酬,盡管他在坡國已然屬于技術圈里里較高收入的范疇。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象,一個技術大牛,創業的機會成本實在是夠高。
我又想起我大學兼職打工時的老板,他在2000年左右把公司順利賣掉,套現幾千萬人民幣,在那個年代絕對是一大筆巨款,想想當時北京豪宅的價格是6000每平米。他有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當年他剛到北京打拼的時候,但凡有一個30平米的小房子是自己的,都絕不會有后來的成就,很多創業成功的范例,都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硬把自己逼出來的。但有意思的是,當他有了幾千萬,有了豪宅和好車的時候,對行業認識更深刻,對資源的掌握更強的時候,他的第二次創業,卻沒有再現輝煌。
創業,真的不是一件光鮮,自由,體面的差事,你要經歷數不清的委屈,誤解,嘲諷,孤獨,甚至背叛,然后,幸運的,把握那一點點潛在的機會,從而超脫。或不幸的,最終黯然收場。
知乎上有人問“趁著年輕的時候,干點兒自己想干的事兒,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會成為這輩子最美好的記憶,對么?”
我的回答是 “這話通常是最終的成功者說的。失敗者都沒資格說”
是的,很殘酷,但這才是真相,失敗者的待遇是,你身邊各種親朋好友以及同行及評論家都會擺出一副勝利預言的樣子跟你說“看看,我早說你這樣不行的吧”。 你還認為這是美好記憶么? 那些秀美好的都是功成名就的大佬,人家有資格把苦難當作美好的記憶,你有么?
創業,首先需要一顆大心臟。
如果放棄一份優渥的薪酬,去做三年不賺錢的事情,我的女(男)朋友不會離我而去,我的父母家人不會因病困潦倒而陷入掙扎,我自己不會因為憂郁和煩躁而失去平和的心態,甚至繼續前行的勇氣,每個創業者,都要問一下自己這個問題。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對于你的創業夢想,還請再斟酌一下。
我十幾年前少不更事的時候,自以為是的寫了一些關于互聯網創業的文章,似乎還被轉載到一些媒體上,今天回頭看簡直是蠢爆了,我當時提到的所有自以為的關鍵因素,錢,資源,技術能力等等,其實,說真的,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創業者對創業這件事的態度,以及實戰中的學習和應變的能力。請相信我,這比背景,資源,管理,財務都重要的多的多。
今天是關于創業的開篇,可能嚇到了一些創業中的朋友,下面說個新鮮案例給受到刺激的朋友回回血。
前幾天一個老同事開著新買的特斯拉請我吃飯,在四五年前,名義上我是他的上司,當時我給他的評定是執行力非常強,方向感比較一般。后來他辭職創業,對他所從事的具體項目,我也不是特別看好,正如我的判斷,他的方向上實在太脫離市場了,但是他遇到了一個特別有耐心的投資人,對他一直很信任,很支持,經過了三年的掙扎,市場的風向變了,他的產品終于一炮打響,成功翻身,而今身價逾億,請我吃了一頓688每位的豪華大餐,他表達了對我當年的感激,我說你這不是打臉么,明明你做成的是我不看好的事情,他說,其實也是運氣,那我就說,就算是運氣,也是因為你們做的好,運氣才會光臨,這一點倒是達成共識了。
這件事情給了我一個很明確的教訓,創業者必須堅持自己的興趣,才能做出有價值的產品,我以前曾經喜歡給創業者各種支招,告訴他們什么領域更有機會,但我發現,勸一個創業者去做他不敢興趣不愿意投入的領域,和讓他去打工有什么區別么?
創業,需要一種堅持,別人都不信你的時候,所謂領域內大牛和專家宣判了你死刑的時候,你還敢不敢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轉自公眾號“?caoz的夢囈”,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