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企業家們創造出的輝煌業績,靠的就是獨到的"見識"。在強手如林的市場競爭舞臺上最終成為成功的逐鹿者殊為不易,而高人一籌"見識",則是企業家贏得競爭、決勝市場的最重要的條件。

每位成功企業家背后都有其獨到的商業邏輯。這些企業家的獨到觀點,希望能給你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點亮光明。
1.李嘉誠談房價:“面粉貴過面包”(地價高于樓價)是不切實際的
近日,年近90歲的李嘉誠暢談了對目前房價的看法:集團有信心未來一兩年將固定收入增長50%。但這并不是單做房地產可以實現的,因為香港和世界近年有很大變遷,如果只做房地產,只能賣很貴的樓,有時候甚至“面粉貴過面包”(地價高于樓價),是不切實際的,集團會選擇更多地產以外的業務。他還表示,如果地價太貴就不會去買,價錢合理的才會買。
2.馬云談成功:樂觀的人總是看到更光明的未來,而抱怨的人正在失去機會
馬云出席“環球轉型論壇”并發表演講,他提到,如果你不太可能遇到世界上很多成功人士,那么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么成功的。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甚至史蒂夫·喬布斯,我發現成功的人都具有魅力的性格,他們樂觀,從不抱怨。如果你不樂觀、抱怨,你就沒有機會贏了。
我們總是想像比爾·蓋茨一樣成功,但這是不可能的,這世界上只有一個比爾·蓋茨。我發現那些樂觀的人,總是看到更光明的未來,他們甚至不會抱怨。當人們抱怨的時候,他們失去機會,并且被抱怨遮擋了思想。所以我從這其中學到了,當世界充滿了抱怨的人,那么這個世界處處都是機會。你可以解決人們抱怨的問題,那是個很好的機會。
3.郭廣昌談商業本質:在這個世界里,商業的本質永遠沒有改變,就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郭廣昌在復星集團綜合條線年度工作會議上表示,我們走過了兩步。一個是短缺時代,沒有商品,所以有東西生產出來,就有人要。前段時間進入了第二個時代,有了商品,但都差不多,都是靠廣告、商業模式創新來做。

實體的銷售不夠強壯,所以有了阿里巴巴。有那么多人要做廣告,就有了中央電視臺的標王,現在又有了分眾。光平臺、光同質化的產品,行嗎?難道不應該有匠心精神、產品力?我認為在這個世界里,商業的本質永遠沒有改變,就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4.柳傳志談總裁是怎樣煉成的:創業階段的總裁是要讓企業先活下來
柳傳志在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第九期LS9S班開學典禮暨開學第一課”上表示,不同階段的企業對于總裁會有不同的要求。創業階段的總裁是要讓企業先活下來,你所選的模式本身是不是能夠在市場中生存。我們首先是保證能把當前碗里的飯吃到嘴,不然你總想著鍋里,碗里都沒有飯,你就會餓死。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為重要。總裁在不確定的環境狀況下,要不停根據環境來確定公司的愿景、使命和近期目標。?
在談到新的商業機會時,柳傳志表示,要考慮新的機會是不是能做,有幾個瓶頸口,有幾個坎兒,你要想得非常清楚。人對未來的事兒容易看得更樂觀,前景總是美好的。如果你放棄手里正在做的事,轉移到其他方向,可能會有若干個環節卡住你,最后一無所有。選擇的關鍵在于你有幾成把握把新的方向做好,中間有沒有死扣兒。死扣兒是什么呢?往往就是人。比如一件事這個人做行,那個人做就不行,你的隊伍里面有沒有這樣的人。錢、人、合作的關系,把每個環節都想明白了,你就可以把注意力移到這個地方去。
5.凱文?凱利談趨勢:未來20年的技術趨勢,離不開這12個關鍵詞
3月25日,《失控》《必然》作者凱文·凱利在《解構未來——新經濟下的必然與探索》演講中提到,技術趨勢一定有一個確定的方向,就像重力一樣,這些趨勢是相互交織、可以預測的:?

第一個趨勢叫做形成,就是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另外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流動的狀態,都在不斷地改變。第二個趨勢叫做知化,與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現決定了你的薪酬,你必須要和機器進行合作,而不是和他們對抗。第三個趨勢就是屏讀。屏幕無處不在,任何一種平面都可以成為屏幕,甚至有的人衣服都可以當成屏幕,不同的屏幕之間形成了生態系統,不僅我們看他們,他們也在看我們。第四個趨勢是流動,什么東西在流動呢?數據,不管你是做房地產、醫藥、化工,還是教育,其實你做的生意都是數據。第五個趨勢是重混,經濟學家發現,全新的東西很少,大多數創新都是現有事物的重新組合。第六個趨勢是過濾,金錢是會隨注意力走的,你能夠吸引注意力,就會賺到錢。
第七個趨勢是互動,它的影響力可能和AI一樣深遠。第八個趨勢是使用,使用這個詞其實很難去解釋,也就是之前我們是擁有一個產品,之后我們去使用某一種服務。第九個趨勢是分享,這不是一般意義的分享,而是以一種規模化的方式協作。第十個趨勢是開始,我們在任何時代下都要保持新手的心態,最核心的一點,需要有思考的原型,然后把它延長下去。第十一個趨勢是提問,你必須要有非常好的駕馭問題的思維方式,因為問題本身可以開發一個新領域,像引擎一樣,推動人的思維不斷去創造。第十二個趨勢是顛覆,不管你在哪個行業,顛覆不是從內部出現的,而是從外部推動的,內因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6.張朝陽談創新:成功的創新不是來自于模式,而是來自于優秀的組織
3月22日,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在以“女性,變革時代的創新力量”為主題的“天下女人國際論壇”上談到:關于創新,人們尤其是媒體或者是觀察者、投資人,可能經常談模式的創新,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是一種做法等等,我們做企業的人來講理解不太一樣,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investor,一種是company builder,我是屬于company builder。創新來自于日日夜夜、一點一滴的耕耘和積累,積累源自整個組織的效率,而這種效率又取決于激勵、用人和價值觀,這是創新的本質。
7.蔡文勝談投資:創始人決定公司未來
多年的投資經驗,使蔡文勝進入到頂級投資人行列,憑借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和識人才能,蔡文勝投出了58同城、暴風科技、云游控股、飛魚科技、TTG淘淘谷等一系列上市公司。面對眾多創業公司,選擇哪家進行投資,蔡文勝有著自己的一套標準:

第一,看公司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是否符合像一些傳統企業,比如賣水、賣房地產、跟PC有關的領域雖然處于盈利狀態,但是已經不是未來的方向。公司所做的事情至少在三到五年內是可發展的,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高尖端的醫療,這些已經逐漸成為未來的趨勢。
第二,看公司的用戶規模和用戶口碑情況。拿傳統企業舉例,用戶規模就是店面有多少家,市占率是多少。用戶口碑就是把這個公司同同類公司相比,用戶比較喜歡哪個公司產品,哪個公司的未來發展就會比較好。即便公司暫時沒有盈利,但是如果已經形成穩定團隊,或具備一定的用戶規模,那么成功是早晚的事兒。?
第三,創始人決定公司未來。創始人和管理團隊決定了一個公司的未來。喬布斯在蘋果的時候,蘋果日新月異,而現在掌管者庫克只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所以蘋果股票不會像之前那樣漲了。成長型的公司,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創始人直接參與公司管理,比如騰訊、阿里、Facebook等。”
8.傅盛談認知: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認知
獵豹傅盛在2017雪球中概股高峰論壇發表演講時表示,“一個人怎么才能從一群人中脫穎而出?一個人如何才能變得與眾不同?我認為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而認知的差別不可量化,是本質的。認知是唯一的壁壘和成長的核心。也就是說,你對一件事的觀念和看法,決定著你對一件事情堅信的堅決度,以及能不能快速掌握信息并做出正確決定。這可能是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
9.程浩談技術創業者:人工智能只做技術死路一條
迅雷創始人程浩在談到人工智能領域創業時表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項目,很多都是技術背景的創業者,我發現了兩個普遍問題:
一是有技術但沒有好的場景,“拿著錘子找釘子”非常普遍;
二是技術創業者如果只定位做技術提供商,而不直接面向用戶/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未來價值會越來越小,未來很多基礎技術服務都是大公司的賽道,都會免費,不往上游走風險非常大,甚至是死路一條。
只做技術提供商肯定不行,一定要做整體解決方案——選個適合你的行業,把你的技術產品化、然后搞定用戶/客戶實現商業變現、然后獲得更多的數據,這樣才能再夯實你的技術。一句話講,要做技術、產品、商業和數據的“全棧”,形成閉環!
10.陳春花談總裁使命:總裁要會管理自己
第一,總裁的使命是先產生業績,先讓企業活下來。
第二,總裁要把每一個成員跟經營掛鉤。很多時候,組織管理中的很多問題,最后你發現都是總裁的問題,如果跟經營、業績沒有關系的時候,總裁的職責就沒有盡到,公司就會出一系列的問題。
第三,使命,總裁必須在不同的階段要能明確地做出不同的選擇。很多人都覺得說,空降CEO要表現出自己個人的魅力,其實不對的,你最重要的是要跟這個企業和這個行業能夠融在一起。
最后一個,總裁要會管理自己。總裁是管別人的,但是總裁排第一位的是管理你自己,這是你個人的使命。
內容整理自礪石商業評論,觀點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關于我們:海鱉眾籌專注于收益權眾籌,具備專業的項目評估與風險把控能力;為企業量身定制融資方案,滿足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同時主打精品化項目,嚴格把控項目質量,為投資人創造更多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