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制造大國的中國一直以來在大眾心中都是缺乏創新力的代表,“A貨”、“山寨”等名詞仿佛就是我們的雙生兒。記得不久前看過一篇文章,認為山寨是一種奢侈,很多國家連走山寨之路的機會都沒有,而我們的這些“借鑒”積累的過程,也是強化國家力量的一種方法。
暫不論這個觀點的對錯,掌握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政府近幾年才會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除了引起國內創業的熱潮,也讓不少國外的投資人創業者們了解到中國市場的潛力。
那中國創新的成果究竟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有哪些受到國外市場追捧或“借鑒”的中國特有項目。
前些日子庫克訪問ofo,這個中國大熱的特有共享單車模式,在大洋彼岸也掀起風潮,除了摩拜、ofo紛紛進軍海外市場,“高仿版”單車項目也開始出現。
原先美國街頭的公共自行車多為有樁式,其中BCycle的最為流行,消費者需要先在站點通過信用卡花12美元購買一個“通行證”,每張通行證可以保證用戶騎行1個小時,中途可以換車,但需要把前一輛車先歸還到站點。若使用超時,還將額外支付每半小時4美元的稅費。與ofo的每半小時50美分相比,這個定價算是十分高昂了。
但一款名為Spin的橙色單車,也提倡無樁共享,每半小時騎行花費1美元,這是一家成立于舊金山的公司。據了解,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它的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臺則是從2017年1月底才開始更新。
創始人曾表示車子會采用6倍變速、26寸車輪、實體輪胎。其奢侈的變速裝置,是因為舊金山是一個山地城市,地形起伏較大。不過從展示的樣品來看除了外表類似,Spin甚至連所使用的按鍵鎖都與第一代ofo一模一樣,團隊宣布2017年將在美國投放10萬輛單車。

被視為網絡視頻界鼻祖的YouTube,不斷經受著來自新平臺的挑戰,前有Facebook和Snapchat這些社交平臺,后有中國卯足了勁的各種新媒體。2016被稱為我國的直播元年,不論傳統視頻網站還是有側重點(游戲、音樂、搞笑)的直播平臺,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打賞”作為中國直播的特色經濟,讓直播主和直播平臺都撈到不少錢,這種向觀眾直接收費的即時模式,是我們針對傳統媒體的內容創新。去年YouTube就上線了全新的移動直播功能,對部分用戶開放直播權限,有錢的觀眾只需付費就能購買聊天信息位,在聊天窗口頂部保留長達5個小時。
但在直播主的門檻上YouTube的選擇會高一些,粉絲數超過1萬的賬號——也就是說已經有潛質的網紅們才有權限,這沒準會促使up主們卯足力氣發優質內容吸粉賺錢。

支付寶、微信的便利程度不用多說,不說大洋彼岸,連海峽對岸的灣灣們都驚異于這種方式的便捷性——扔掉錢包,不管做什么掃一掃即可。長久以來,硅谷一直是全球的技術之都,但蘋果的Apple Pay與谷歌的安卓支付卻姍姍來遲,不知道被中國甩了多少條街。
早在2013年底,支付寶移動支付總金額就已超9000億元,遠遠超過硅谷兩大移動支付巨頭PayPal和Square移動支付3000億元的總和。
美國因為擁有強大的信用卡體系,刷卡消費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因而移動支付在美國變得步履艱難。但是在中國,支付寶在移動支付領域占據市場份額早已超過50%。
除此之外,在技術路徑上,中美差異也很大,美國更追求簡約,而中國的創企會盡量多的擴充其他功能,支付寶如今除了在支付方式上開發多渠道(面對面、掃碼、轉賬、紅包),還增加了手機充值、繳水電費、基金投資等多功能,盡可能的涵蓋資金流的多環節。

美圖手機算是穩坐國內“自拍神器”的第一把交椅了,之前日本的卡西歐照相機也曾受到廣大女性同胞的追捧,但手機的移動簡便性立刻將照相機打入冷宮,前段時間美圖新機型的上市做足了宣傳,尤其是國外市場,讓不少老外對這個亞洲四大邪術之一嘖嘖稱奇。
但其實早在2015年,美國的智能手機廠商Blu就跟風推出一款名為Selfie的高品質自拍智能手機。Selfie擁有兩個1300萬像素索尼IMX135傳感器,主攝像頭可以錄制1080P 30 FPS高清視頻,88度廣角擴展用戶拍攝的可能性。前置攝像頭配有“華麗閃光”功能,讓用戶在低照明環境當中也能進行自拍。Selfie自帶美顏應用程序,獲得更亮的皮膚,更大的眼睛,更瘦臉型等效果,聽起來是不是跟美圖手機很像?當時的零售價為249美元,通過亞馬遜直銷。

一直以來,蘋果的一舉一動可以說已經成為科技行業的標桿了。但最近卻“丑聞”纏身,一旦推出新品就會被挖出各種抄襲的蛛絲馬跡,就拿iPhone 7來說,其雙攝像頭功能就遭人詬病。在國內,很多手機廠商早已經開始涉足雙攝像頭設計。
五年前在HTC EVO 3D上為了完成裸眼3D照片拍攝,該手機就搭配了雙攝像頭。在隨后的HTC One M8中拍照方面也使用了400萬像素Ultra Pixel攝像頭與500萬像素前置攝像頭。華為也一直在積極嘗試雙攝像頭功能,在P9和P9plus雙攝像頭都采用了“彩色+黑白”的設計,用以提升弱成像效果。
另外,曾經讓蘋果引以為傲的iMessage,使得用戶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免費聯系,在國內微信以及外國what’s app等沖擊下,imessage幾乎已經被用戶拋棄,在ios10系統中,蘋果直接將imessage變成蘋果版微信,希望憑借imessage讓用戶重新回歸。
可能一直引領潮流的壓力太大,在市場發展如此之快的狀況下蘋果難免會力不從心,學習其他競爭品牌的亮眼之處。不過曾經手機行業的霸主諾基亞已經被踢下神壇,在市場份額逐漸縮小的情況下,如何重振旗鼓的確是蘋果該好好考慮的。

得益于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國人對于新興技術與渠道的接受度也比國外快的多,不管是中老年人還是在較為偏僻的鄉下,智能手機的普及度都極高,微信、網購可以說大多數人都懂。
現如今中國的科技產業–尤其是移動業務–在某些方面已經開始領先于美國。一些西方科技公司,甚至是科技巨頭,也開始向中國公司取經。Kik創始人泰德·利文斯頓(Ted Livingston)表示:“我們看到中國已取得進一步的領先。”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調查,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消費者(例如中國人、印度人)眼中,移動技術的價值較高,超過其平均收入的40%;而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者(美國、德國和韓國)眼中,移動技術僅占其收入的12%。中國和韓國的大多數消費者甚至表示寧可放棄家庭寬帶也不愿放棄手機。消費者對3G和4G移動網絡的利用率已超過了其它所有技術。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在中國創企的身上也得到充分的印證,帝國理工學院的葉恩華教授曾在書中提到,中國企業推出新產品的速度讓在華外企瞠目結舌,就算新產品不完美,基于客戶反饋加以改進后的換代產品很快就會出現,然后再繼續改進。——這樣的策略雖然不適合擁有全球客戶的大型公司,對中國企業來說卻非常有效,無形中也促進創新的產生。